把生命浪费在 美好的事物上

  2002年的我初登讲台,秉承着对教育炽热的爱、对个人成长的渴盼,十多年来,忙忙碌碌,即便放假之余,也紧紧围绕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着每天的任务,在教育教学上丝毫不敢懈怠。不断地精进,也确实让我愈加优秀,这些年获得了很多的荣誉和不少的头衔。

  2020年,一晃竟到“不惑”,看校园里走动的那些年轻教师,尤其是每年年末的迎新会上,才艺出众的90后、00后的精彩展示,坐在下面的我都会不禁假想:倘若能让我回到工作之初,绝对不再狭隘地将目光仅聚焦于“教育教学专业”发展,而是像他们那样,努力成为一个能够跨界发展的人。不过当年,经济有限、讯息有限、视野有限,加之步入工作岗位后那颗倔强上进的心,让我笃定认为:生命的时间应该交给教育,必须在教育上有所成就。其余皆为无用!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让教师的假期史无前例地达到近80天。在这个超长的假期里,似乎一切都按下了暂停键,日子变得好长好长,悠悠长长的日子里,我倒是真的做了些“无用”的事情——一些曾经按部就班的上班、下班,教学、科研,占了生活大部分时间之外的“无用”的事情。

  听樊登讲书时,听到这样一段,记忆深刻:说孔子和墨子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墨子做任何事情都要问:这事有什么用?比如孔子说要听音乐,墨子就问:为什么要听音乐?儒家的人说:音乐很好听啊,音乐很美啊!墨子继续问:你得告诉我,听音乐有什么好处?因此你会发现,当你认为上班需要有用的时候,上班这件事儿还有意思吗?上班这件事情被割裂了,从人生中割裂开来,上班变成了不得以从事的事情,我得上班,因为我需要挣这个钱,所以人生也就变得特别没劲。

  什么是有用的?什么又是没用的?趁着这个假期,我有时间好好地去思考了,更有时间能付诸行动地去体验了,我想给出实践后我的答案。

  第一个“无用”便是墨子认为无用的音乐。我喜欢音乐,从初中起,从老式的卡带起,听得最多的是不同年代的流行歌曲,那些经时代淘洗的经典歌曲,深得我心。旋律、唱词、歌手的情绪,甚至是气息的转换,都是一种慰藉、爱抚、像久未谋面的老友,欣喜时,无助彷徨时,只要音乐起,就禁不住感慨:幸好,有音乐在。

  真正沉浸古典音乐,是从这个假期开始的。曾经遥远、陌生、难懂的古典音乐,即便旋律悠扬,于我也没有意义。我是空洞的无知者。不过我还是想尽量走近它。这个冲动追溯起来,最早产生于2016年对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期待,那年的12月读到一篇人物报道题为《指挥家杜达梅尔·他特立独行背后,是对音乐的无比虔敬与刻苦练习》,文章介绍了杜达梅尔因为音乐改变了他的人生经历。他即将成为史上最年轻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指挥,他对音乐有自己的理解,认为“音乐表达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却又不可能对其保持沉默的东西!”那场新年音乐会,因为好奇这位指挥家,所以看完了整场音乐会。这算得上是古典音乐启蒙的发端了。

  而后,断断续续地听古典音乐,仍然处于无感的状态,直到这个假期。疫情初期,心情悲愤,常常刷着新闻,眼泪溢出。足不出户,极度压抑,我试图用音乐救赎自己。最适合的就是古典音乐了。因为不理解,所以可以自我诠释,我聆听到的就是我的声音。也是奇怪,在这样一段特殊的日子里,早上可以看朝阳,晚上可以等落日,一切都是慢的,一切也都安静了,古典音乐反而更能入耳入心了。听莫扎特《G小调40交响曲》,恍若可见热爱生命的精灵,在命运的长轨中踮起脚尖舞蹈,在反复流淌的音符中看到一个异常明媚的新世界,通体舒畅。

  《蓝色狂想曲》是我无意中点放的一首。在动画片里听过,这次才知道它确切的名字。时间多的是,于是循着音乐再去找那部迪士尼用画面诠释音乐的片子,萨克斯的独奏描绘了城市的黎明,主角是位工人,他在飞快的钢琴声中起床刷牙,钢琴切换到温柔的曲调时,场景也随之变化,出现了富有情调的咖啡馆。钢琴急促加速又回到了主角工人的生活。相同的旋律原来指代的就是工人,工人出现,旋律反复;铜管大作,群人忙碌。经典的动画片曾经也仅仅是浮光掠影,画面带来的新鲜感冲淡了古典配乐的深刻内涵。看到有媒体评价《蓝色狂想曲》,它被认为是最能代表美国古典音乐水平的一首乐曲,是美国作曲家写得最成功的的管弦乐曲,现在重新聆听,音乐和画面的配合细品之后,才顿悟为什么美国交响乐团来中国演出,常会演奏《蓝色狂想曲》的片段。

  杜达梅尔在中国引起旋风的那一年就读过一段话:“如果仅将音乐理解为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那么古斯塔沃·杜达梅尔的出现则彻底颠覆了人们对音乐这样的认知。他的成功告诉世人,音乐可以是救世良方,音乐的力量直指人类的灵魂。”“音乐可以是救世良方,音乐的力量直指人类的灵魂”。漫长的假期,在古典音乐的世界里,看似“无用”,却在连续地聆听,阅读曲子背后的故事中,获得写作的灵感,让必须宅在家中的我,精神能像田野一样伸展出去,散发着自由的气息。

  第二个“无用”关于咖啡。我是什么时候爱上咖啡的,真不记得了。每一个早晨,只要想到起床后,可以泡一杯咖啡,心情便会迫不及待。一杯咖啡的时刻,于我而言是极快乐的。早晨的阳光正好,朝阳透过大落地窗照进来,洒在阳台座椅上,听咖啡机的萃取声,从“叮”——地一声起,不大的厨房里立即醇香四溢。Nespresso的咖啡机还是这个假期新入手的,纠结了很久,最终还是选择了最易操作的胶囊机,对于愿意自己泡咖啡的新手来说,仅仅是入门而已,但这丝毫不影响喝咖啡的心情。喜欢咖啡的什么呢?是它的历史,凄美的故事,必须细品的流程,和时间相处的仪式感……这些都是,这些又不全是。

  去年暑假得空在上海武康路上闲逛,专挑咖啡馆进去。离得远远的,就能闻到咖啡的味道,整条街似乎都浸润在咖啡的香气里,街上的人是慢的,光影是慢的,鸟儿踱步是慢的,慢慢地行走,曾经过往的诸多快乐电影画面般一帧一帧地出现。咖啡联结起当下和过往,在空间的转换里,工作、生活中的一切琐碎、牢骚、疲乏似乎转瞬皆烟消,我喜欢这样的感觉!还记得在一家咖啡馆,遇到一位来自福建的女咖啡师,年轻的姑娘介绍自己做这个职业还没多久,还在不断精进阶段。她说得谦虚,因为我喝她泡的咖啡,制作手法娴熟,口味拿捏得也很好。我喝咖啡的功夫,她趁店里不忙,开始琢磨手冲的技巧。量度、温度、时间,都要悉心掌控,否则泡不出好的手冲。她说这得花时间,反复练习,反复琢磨,不断学习,不断调整。

  假期在家,每当我按键就能出一杯胶囊咖啡时,只要想起那个偶遇的女咖啡师,我倒为自己喝咖啡的讨巧、便捷“愧疚”起来。风味独特的咖啡一定是历经时间打磨的。不过,我安慰自己:没关系,于咖啡,我愿意学习,愿意与之磨合,愿意在等待它出杯的时候想起那些比我还热爱的人,他们以工匠精神,努力制作出一又一杯醇厚氤氲的咖啡,向热爱它的人致敬。这何尝不是在影响着我,在一杯精心泡制的上好咖啡中,品读着匠人之美,同时带着它在自己的行业里努力成就匠人之美!

  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第四、第五个“无用”。花时间打理花草,精心伺候,因为每一个新爆出的嫩芽欢呼惊喜;重刷经典影片,我们的世界太小了,跟着电影在别人的生活经历里经历一遍,一部部经典,在告示着“人是需要在人间烟火中生活的,那里有一种叫责任心的东西。”不带任何功利性地阅读,随意地挑选,可以从翻到的任何一页开始,喜欢继续,不喜欢放弃,这样的阅读潇洒任性,颠覆了我长期以来的阅读习惯,倒也获得了一种别样的乐趣。

  假期长了,时间慢了,生活静了,足不出户的我在这些“无用”之事上,像拥有了一个虚构的世界,被音乐、咖啡、植物、电影、书籍重新唤醒,唤醒了另一个我。然后“虚构世界”里的我开始修改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也开始修改“虚构世界”。近80天的宅即将结束之时,回望所做的“无用之事”,很是感谢——在“无用之事”中,日子不知不觉丰满、宽广起来。这些美好的事物,如果换做以前,我不会这般热衷,这般耗时,这般琢磨,而今突然觉得对它们也热情一些、耗点时间,琢磨琢磨,让我的身体、感官、精神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带着它们如果能继续往前走,倒有些像那些行走在校园的年轻人了,青春无敌,勃勃生机!

  到底是“无用”还是“有用”已经不重要了,我只知道,原来生命真的不只是使用,还需要奖励啊!

  继续吧——倘若要浪费,就继续把生命浪费在所有美好的事物上啊!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