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图书馆多校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图书馆为例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发展得到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有的高职院校新建校区扩容提质,有的强强联手,有的以一所高职院校为主吸收部分中职学校加入,有的几所中职学校合并升格为高职院校。虽然扩大办学规模的形式不同,但现在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出现了以前本科院校合并办学时出现的多校区办学的情况,面临多校区资产、场地、人员、专业、实训设施等资源、布局、办学功能调整、重组、适配、优化等工作任务。对于图书馆来说,则面临着原来相对独立、各有特色的规模较小的多个学校的图书馆,合并组合为一个大型的分布于多校区的图书馆,形成“一校多馆”的局面,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高职高专院校实施指南》明确指出:“图书馆应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秉承先进理念,运用现代技术,丰富服务内容,拓展信息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实现科学管理,构建切实有效的资源保障和服务体系。”[1]因此,探究高职院校图书馆多校区管理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与对策,推进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的开展,积极助力学校的发展,就成了一个摆在广大高职院校图书管理工作人员面前较为紧迫的问题。本文拟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集团办学以来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为典型案例,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多校区管理问题及对策进行探究。

  一、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集团办学后多校区并存的总体情况

  (一)集团办学后学校的专业、办学层次等整体情况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是由原广东外国语师范学校、广东艺术师范学校两所省属中专合并升格的一所高职院校。原本就有两个校区,2021年7月,学校又与广东省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等三所中职学校开展省属职业院校集团办学,现有五山、燕岭、龙洞、海珠、天平架、花都六个校区,有基础教育、外语外贸、音乐舞蹈、艺术设计、学前教育、信息技术、公共管理与服务、餐饮旅游、财会金融、艺术教育、国际教育、中职教育部等12个二级学院,有7个广东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3个国家级骨干专业,14个省级示范、重点、品牌、中央财政支持专业,招生专业达51个。集团办学后中职学生的招生人数减少,高职的招生规模扩大,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565人(高职生18944人,中职生6621人)。此外,学校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肇庆学院、韩山师范学院等联合办学,基本上学校原有的高职专业都与对口的学校联合培养本科专业学生,因此学校形成了本科、高职、中职多层次并存的办学格局。学校提出了“新外艺、新目标、新理念、新发展”的“四新”集团办学指导思想,对各校区的校区功能和专业布局进行了调整和整合,将部分二级学院进行跨校区调整,学校办学整体实力得到了增强。

  (二)集团办学后图书馆的现状

  随着学校集团办学的推进和中职校区的融入,图书馆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六个校区都有图书馆,形成了一校多馆的格局。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图书馆针对各校区图书管理和服务工作需求精准施策,对六个校区图书馆实现了一体化管理,统筹做好合并后各分馆的日常工作安排,运用计算机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SULCMISⅢ,将六校区的数据加以整合,加强图书和电子资源的统筹和共享,实现了各校区图书的通借通还。积极组织开展服务工作,实行借、阅、藏一体化的开架服务管理模式,保障各校区教学、教研和应用研究工作平稳有序进行。同时,根据不同校区的情况确定工作重点,目前已完成三个校区图书馆的环境改造工程,对部分校区图书馆部分基础设施和设备进行了配置完善,不断提升各校区图书馆的馆舍环境。集团办学后的图书馆下设文献采集中心、读者服务中心和信息资源中心,现有工作人员41人,其中副高职称9人,中级职称19人;硕士12人,本科学历23人。统计至2022年12月31日,共有图书184万册(种),其中纸质图书475222种、1188355册,电子图书651936种,开通各类数据库站点36个。电子期刊与特色数据库共计32331GB;订购期刊551种,报纸37种。开通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期刊数据库、读秀知识库、网上报告厅、尔雅教育视频数据库、中科UMajor大学专业课学习资源数据库、设计师之家数字图书馆等数据库站点。图书馆开放阅览室、书库、自修室、自主学习中心等供学生学习,目前座位共计2285个。一个中等规模,精细化、智能化管理,为读者提供优质和人性化服务的高职图书馆,已然成型。

  二、图书馆多校区管理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集团办学给学校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在具体的合作办学过程中却颇多曲折与艰辛,图书馆工作也不例外,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第一,对集团办学在认识上存在不足。图书馆部分工作人员对于集团办学存在着不理解、困惑或不知所措等情况,情绪和工作态度出现波动,在思想上、工作上不能和主校区工作保持统一,思想和情感的融入度有待加强。

  第二,对新的管理模式不适应。以前不同学校图书馆在管理理念、服务模式、服务特色方面各不相同,集团办学后,各校区图书馆如何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建构整体的管理特色,是一个问题。同时,六个校区分散于广州市的三个区,校区之间距离远,人员很难集中,部分职工习惯于以往中职学校的管理模式,现在要按高职管理模式运行,存在适应问题。

  第三,图书资料及文献资源与相关校区专业不匹配。集团办学后,学校整体布局,对各校区办学功能进行相应调整,有四个校区图书馆以前属于不同的行业中职学校,这些中职学校的办学历史较长,图书馆积累的原有图书资料主要满足原来中职学校相应专业的教学和日常学习需要,随着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中职招生人数减少,一些资料相对陈旧,电子资源匮乏,一些资料显得冗余,而适应高职专业、新办专业发展需要的图书资料数量少,甚至没有,出现图书资料和文献资源与教学、应用研究等需求脱节的问题。

  第四,人员学历、职称结构达不到高职图书馆规范要求。集团办学后,图书馆的员工队伍中,中级以下职称占比31%,本科以下学历占比15%,年龄50岁以上的占比51%,图书馆工作人员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比例不太理想,存在着队伍老化,职称、学历偏低等问题,与《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对专业人才需要的标准有一定差距。不同校区图书馆在职称、学历和骨干等人员构成的差异比较大。

  三、对图书馆多校区管理对策的一些思考

  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是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图书馆管理水平也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集团办学后,图书馆工作必须结合学校“十四五”总体规划目标,适应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的达标要求,围绕学校集团办学中高职融合发展,扩容、提质、培优等新任务,做好多校区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开展工作。

  (一)明确思路,做好规划,稳定队伍

  深入细致地解读高职教育和学校发展的相关文件,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在思想上对分校区办学和管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有长远的打算,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要想毕其功于一役,要制定三到五年的调整优化计划,推进图书馆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同时健全各分校区图书馆党小组、工会小组等党群组织,发挥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组织召开全体员工座谈会,了解员工的思想现状,针对部分对集团办学不太理解或有抵触情绪的员工,积极做好沟通、解释、疏导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员工发展系列专题活动,增强员工对集团办学政策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员工专业素质和能力,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和自身的发展目标,帮助大家尽快融入新广外艺,统一思想和认识,稳定职工队伍。

  (二)统筹管理,畅通渠道,提升智能化管理能力

  对六个校区图书馆实行统筹管理,明确和实施主——分馆的管理模式:以五山校区图书馆为主馆,其它校区图书馆为分馆,主馆负责图书采购、编目、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等,各校区图书馆实施具体的日常管理和对学生的图书借阅及读者服务,实施运行统一的管理平台,统一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校区图书馆职责和范围。与教务、学工、后勤、教育技术中心等多部门联动,调整优化分校区图书馆的校园网络和应用系统,多校区图书馆都统一接入校园网,通用智能化借阅软件,师生实行校园一卡通借阅图书。同时,为分校区图书馆报装办公电话,开通校内工作邮箱,建立专项工作微信群等,在各校区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通道,做到虽然校区分离,但是管理制度、工作步调、规范程度都保持一致。并以此为契机,提升一校多馆后的图书馆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管理能力。

  (三)调研摸排,确定工作重点,优化馆内人文环境

  集团办学后,要加强图书馆建设,用好馆藏文献资源,合理规划,充分利用好馆内空间,用活空间资源。首先,需要组织开展调研,对资产、图书资料、馆藏图书、电子资源、自习室座位、办公资产、设备等进行摸排统计,对职工队伍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等人才状况进行调查,对各图书馆原有的管理制度进行了解,摸清各分校区图书馆的“家底”。在此基础上,针对分校区图书馆在馆舍环境升级改造、旧书刊存放与管理、文献资源建设、读者阅览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确立好年度工作任务和目标,着力推进重点工作开展。对部分校区图书馆比较老旧的馆舍人文环境实施工程改造,提升优化馆内人文环境,为师生读者创造更优越的阅读环境。

  (四)拓展功能,从传统的服务模式向嵌入式的服务模式转变

  围绕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学校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结合集团办学后学校对各校区办学功能和专业布局的调整,图书馆更新服务观念和工作要求,主动出击,拓展和深化服务,大力提倡嵌入式服务模式。各分馆在日常工作之外,与分布于各校区二级学院的领导、专业带头人和师生进行座谈、调研,发放相应的调查表,对师生图书资料的需求及学生学习习惯等进行调研,了解各校区不同专业对图书资料的需求,主动开展图书资料和信息资源服务对接工作,配合学校重点专业群、特色专业、新开办专业,以及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等建设,做好教学与研究所需资料和文献资源的准备工作,提供嵌入式服务,积极主动地融入学校教学、科研、专业和课程建设等工作。图书馆应特别关注学校新专业申报和审批等工作,掌握新开专业急需图书资料目录,提前做好新办专业所需图书资料和电子资源的购买计划,服务于专业发展需要。同时,图书馆对各校区原有的图书资料、电子资源按高职图书管理标准重新进行编目,输入管理系统,便于各校区的互查互借互通,对部分馆藏图书根据校区办学功能和院系专业调整后的实际需求情况,进行跨校区调配和转送。积极购买开发新的电子资源。对图书采购、图书资源、人员队伍等进行合理规划调配,做好预算,优化队伍,明确职责,设定时间节点,好钢用到刀刃上,把有限的经费,分配到各专业急需的、对学校发展有帮助、对学生专业能力和思想素质提高能够产生更大作用的图书资料和电子资源采购上,并在不同校区科学合理加以分配,在增加藏书总量的同时,保证图书与专业的发展和教学科研的需要相适应。

  (五)完善图书馆网站现有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和SULCMISⅢ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的作用

  适应时代要求和学校信息化建设需要,完善图书馆网站现有服务功能,及时发布文献信息资源状况,开展文献信息定题检索、课题成果查新、信息编译和最新文献主动报导等信息服务工作,针对新型电子文献资源的特点,通过校园网上的图书馆主页、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开设新图书推送、专业信息发布、考证指引等栏目。针对学生职业资格证考试,特别是基础教育学院和学前教育学院的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笔试、面试等工作,设立专项工作人员,招聘学生志愿者,负责此方面信息资源的搜集、积累和推送,通过微信平台或公众号,向师生发布,让师生在寻求专业和课程知识及信息帮助时,首先能想到图书馆。以往采购了新书,师生不太知晓,影响到使用。现在新书编目的同时就编写《图书馆新书目录》,新书上架目录下发到各校区和院系,并在各校区图书馆开设新书书架,以提高新书使用效率。开展“文献资料的检索与利用”主题分享活动,详细介绍图书馆线下、线上的资源建设情况和使用方法,包括数据库的覆盖范围,馆藏资源的查找和使用方法,图书馆纸质、电子资源传递功能等,对师生进行文献查阅与利用的辅导工作,搞好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网上咨询服务,全过程多方位提供各种文献及电子资源专项服务,强化图书馆的教辅机构职能,为师生提供方便快捷贴心的服务。

  (六)加强自习室管理,拓展功能,真正做到让学习发生

  加强读者服务工作,从传统的服务模式向开放式的服务模式转变,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服务,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随着图书管理现代化的进程,图书馆工作向知识服务和智慧服务工作迁移。各校区图书馆都积极组织开展书评、演讲、讲座等活动,活跃读书氛围。加强对阅览室、自习室的管理、引导,对其功能拓展进行研究,使之不仅是看书、自修的地方,更是依托于图书信息资源的成长空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交流碰撞思想火花的地方,努力完成图书馆的功能转型,由藏、借、还图书变为借还、自习、研修、讲座、交流、展览、休闲为一体的新型学习空间。

  (七)改善和提升人才队伍质量,建设一个团结和谐、素质优良的图书馆集体

  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合理配置及培训工作。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对图书馆现有人员分期、分批、分层次地进行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兼顾学校发展和图书馆自身建设需要,配合学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升职称和学历,适当补充或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改善提高职工队伍的学历和职称结构,对职工进行合理的馆际流动和调配,充实部分校区图书馆管理人员和骨干,大力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工会活动、文体活动来凝聚全馆人心,突出人文关怀,增强集体凝聚力,努力建设一个团结和谐、素质优良的图书馆集体。

  图书馆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支撑,是学校建设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的重要保证。在集团办学过程中,尽管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图书馆应创新管理模式,自觉把肩负的职责与学校重点工作联系起来,妥善解决多校区图书馆建设和管理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统筹相关资源,加强软硬件建设,提升数字化管理能力,丰富馆藏文献资源,提升员工队伍素质,打造优质的阅读环境,将文献信息资源、人文环境建设、阅读推广和读者服务等有机结合,为学校的师生读者创造教、学、研的良好环境,为实现新外艺六校区的一体化融合发展和学校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努力将图书馆打造成一流的高职院校示范性图书馆。

  参考文献:

  [1]衣建东.以切实有效的资源保障和服务体系推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1(1):1.

责任编辑: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