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剖析点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日益提高的需求。在20世纪到21世纪初期,人们的需求大多还停留在生活的需求方面,比较看重衣食住行。但是近几年,人们的关注点逐渐转变到精神文化层次中,也就是人们的需求层次在逐渐提高。很多人在购买物品时,关注点不仅仅在于产品本身,而延伸到了产品的科技水平乃至其附加价值上。在这一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诞生了。

  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出现的一种产业,其最基本的手段在于创造和创新,由创意成果来创造价值,并且其交易特征是要实现知识产权,从而为社会创造出一种新的财富。既然是文化创意产业,那么其核心就在于创新,要想有创新,就要具有创意人才。这一类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极大程度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所以在文化创意产业中,需要注重培养创意人才,从而使其具有更高的创新素养,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使得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得以提升。

  二、当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创意人才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这个产业也给创意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创意人才,就需要具有相关的知识以及较强的能力,才能够胜任这一职位。然而,在现实中,由于一些传统教育理念或是一些传统模式的制约,有很多高校创意人才都不能够胜任工作,并不能够满足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根据相关调查,有很多文化创意企业都对高校的文化创意人才不满意,许多企业甚至宁愿到人才市场招聘创意小白,然后再进行相关的培训。同时,还有一部分文化创意企业在培训点进行员工的选聘,并不想聘用高校的相关专业学生,这也体现出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并不受企业青睐。企业普遍认为高校毕业的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等。所以当前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实践教学力度不够

  对于高校而言,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大多高校本身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所以学校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但是在我国的高校中,很大一部分学校都缺乏相应的设备和场地,甚至于师资力量都不够,这也就制约了学校开展实践教学。受器材和场地约束,一部分学校将学生练习操作的课程直接改成观摩课,让学生看老师进行操作,缺乏了相应的实践。这一点可能与学校的校企合作缺乏有关,最终导致学生缺乏了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难以做到将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就更难以胜任企业中的职位。[1]

  2.创新能力重视不够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创意人才的创新能力。只有创意人才能够想出具有创新的创意,才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所以高校针对相关专业的学生理应注重创新精神。但是事实是,很多高校还保留着比较原始的教学理念,观念比较传统,对人才的培养也难以具有突破性。教师们观念也比较传统,很少走出去看看现如今社会和企业倾向于什么样的观念,其自身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更难向学生传递创新意识。一些院校强调教育趋同性,倾向于大众性的教育,不希望学生具有自己的个性,以免带来管理上的麻烦。所以无论在教育过程中还是考核过程中,都不强调创新,使用单一的试题和单一的评分标准,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中最重要的“自由、勇敢、大胆”的理念,学生也并未学习到,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难以成为胜任企业岗位工作的创新人才。[2]

  3.人文素养重视不够

  在高校中,教师们往往将重点放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其实是一种注重能力的方式,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过于注重对专业的教育,反而忽视了人文教育,就会使得学生在工作之后发展的后劲不足,很难适应企业的不断变化。甚至还有一部分高校没有正确理解文化创意人才的含义,认为是对设计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技术的培养工作,忽视人文素质。

  另外,在一部分高校中,对专业的设置也不甚合理。其将相关专业划分非常细,使得每一专业的知识结构都很单薄,这就使得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岗位。当教学过程过于注重课程的实用性时,却又表现出过大的功利性,并不利于学生找工作。然而在专业划分上过细、课程设置过于功利,使得高校中学生的人文素质进一步被削弱。

  根据调查,部分高校学生人文素质较低表现于两点。其一,缺乏必备的人文知识。在高校中,部分学生的文化功底较弱,这部分学生也很少读过中外名著,对传统文化也并没有很浓的学习兴趣。但是学生却普遍热衷于计算机和英语的等级考试,高校中有很多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放在等级考试中。其二,学生在非专业的知识方面了解甚少,而且不光是学生,连学校和教师都非常急功近利,并不是以培养学生为目的,而是以就业为目的,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技术却在人文素质方面非常薄弱。然而一个专业的文化创意人才,人文素质是非常必要的,在此基础上,拥有创意能力才是一个好的人才,对于提升其创新能力非常有利。但是如果只注重技术的培养和学习,那么只能教育成为技术人,并不是文化创意企业中所需要的人才。[3]

  4.职业素质重视不够

  在高校中,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还有所不足。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离职率持续走高,而且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不尽人意。这一调查直接显示了现阶段高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有所欠缺。对于企业而言,员工的专业实践技能并不是最重要的,企业会更加看重员工的忠诚度、能吃苦、爱岗敬业等精神,并且还需要勤奋好学,相比之下,专业实践技能的确不那么重要,所以企业更加看重的是职业素养。新一代的年轻人在职业素质方面本来就有所欠缺,不如上一代人,所以很多企业的总经理就更加注重对新招聘员工职业素养的考察,看学生能不能吃苦,责任感强不强等。[3]

  其实,企业具有这一考核标准和新一代年轻人的特点是息息相关的。以一个企业为例,此企业在高校中招聘了十几名毕业生,企业对其进行面试,之后进行职业培训,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和金钱。但是在这些毕业生就职以后,不到一个月就有一部分学生辞职,甚至还有未递交辞职信就私自离职的。这些行为给企业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导致有很多工作不能按时完成。所以企业对新一代年轻人的责任感持怀疑态度,而且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对工作不认真,可能在工作中遇到一点问题或是与期望不符就离职。另外,新一代的年轻人比较富有个性,不愿意服从企业的规章制度,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年轻人,难免有些自大。但是对于企业而言,这样的职工,就算具有再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也不会聘用。

  所以对于高校而言,缺乏对职业素养的强调也是出现问题的极大原因之一。很多职业院校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心理素质、责任心的教育,也缺乏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导致高校的毕业生难以胜任中小企业的工作。

  三、我国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适应中小型企业的创意人才

  高等教育本身就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是一种跨界的教育,而创意产业本身也是通过越界来完成不同行业或是领域之间的合作,所以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来进行教育。所谓校企合作,就是学校与相关的企业相联合,由学校向企业提供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一些实践器材或是教育经费。而高校在挑选合作企业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一些大型的文化创意公司,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一些中小型的创意公司。因为中小型的企业往往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和潜力,而且中小型企业也比较多,可以与学校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另外,在中小型企业中,安排学生进行定期的实习也比较方便,有助于学生提前了解工作环境,为之后的就业奠定基础。所以高校与相关的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有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还可以使得学生提前培养起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推动了对人才的培养。[4]

  2.加强课程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在高校中,要培养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不仅仅要注重与公司的合作、实践等,课程才是教育的基础部分,也是核心部分。所以高校应该根据专业分析其侧重点,并且根据侧重点进行课程的安排设计,并且可以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中去,在讲解课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观念。同时,需要增加文化创意类课程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可以进行创新训练。另外,还可以增加一些相关的选修课以增加学生的相关知识面。

  另一方面,可以开发一些与创意相关的隐形课程,也就是要营造出具有创意的环境。在校园中,如果处处都散发着创意,对学生就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校还可以举办一些活动,比如可以举办相关的论坛,以传播创新的理念。还可以举办创意文化节,鼓励学生在这个具有创意的环境中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式,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师们也要多留心生活中的创意,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从而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努力创新。另外,还需要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重新制定出新的考核方式,不以单一的试卷评定是否优秀,还需要增加创意能力的考核等。[5]

  3.坚持内培外引,组建文化创意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中要培养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就需要有一支足够优秀的师资队伍来引导,所以这一支教师队伍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以及创新意识。这一类教师除了自身需要满足创意人才的条件,还需要具有比较丰富的创意实践经验,并且对这一专业所对应的行业需要有足够的了解,也需要对其趋势有足够的分析,同时作为教师,也需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律进行了解。这就需要“内培外引”。所谓内培,就是要让教师们在企业中进行实践,或者在企业中与企业的员工一起开发项目,对教师的结构进行整体优化,使得教师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都有较大的突破,并且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专业课程与创新训练有机结合。所谓外引,就是要在师资队伍中引进优秀的人才,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而言,优秀的教师应该是高端复合型人才,或是在企业中引进具有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以充实师资力量。

  4.借助社会资源,建立与市场接轨的实践教学基地

  要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发展,就要结合文化、科技、经济等载体。所以在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过程中,就需要和市场联系起来,并且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既然是创意产业,学校需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结合社会实践等,真正提升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可以通过与之合作的企业为高校提供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提供帮助。还可以建立起大学生创意园或是创意大赛等,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条件。另外,模拟真实的企业或是进行营销策划的比赛,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备,并且还有专业的人员给予引导。让学生试着经营一些投资少、风险小的项目,以积累经验,也可以体会到创新实践成功的快乐,对学生起到鼓励作用。

  5.重视人文素质与职业道德教育

  部分高校中走出的毕业生在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上有所欠缺,所以学校应该提升重视程度,并加以改正和完善,才能够培养出具有责任感、文化素质高、能够适应企业变化的人才。但是人文教育并非是普通的文化教育,需要循序渐进,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形成的,所以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来加入人文素质的教育,比如艺术鉴赏、传统文化等使得目前单一的课程得以丰富。当然,在丰富课程内容之后,还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人文教育带入专业课程教育中。另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并且具有责任感和合作意识,以便在之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这样培养出的高素质文化创意人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新出现的一种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中,需要注重培养创意人才,从而使其具有更高的创新素养,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使得文化创意企业的竞争力得以提升。本文从企业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需求入手,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适应中小型企业的高校创意人才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征.高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职教论坛,2013,(11):121-122.

  [2]刘素平,李征.河北省高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研究——以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为例[J].神州(上旬刊),2013,(5):80-82.

  [3]华冬芳.高职教育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浅析[J].价值工程,2013,(32):107-109.

  [4]秦晓熠.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的困境与出路[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

  [5]王茜.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开封大学学报,2019(02).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指导委员会研究课题:基于OBE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研究——以《3D场景建模》为例(2022 ZXKC570);广州新华学院2022年度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教改项目:民办本科院校实训课程建设困境与对策研究——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2022J023);2021年广东省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广州新华学院——广州漫游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2021KCJ 001)。]

责任编辑: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