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

  十八大以来,为了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党和国家把扶贫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精准扶贫”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高校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阵地,在帮助贫困生物质与思想同步脱贫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精准扶贫成为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生作为高校学生工作重点关注的特殊群体,研究其思想和心理状况,探索行之有效的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物质和思想同步脱贫,对促进高校贫困生全面成长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高校在校生和贫困生人数都在增加,为此,国家开辟了多元化的助学绿色通道,希望能有效解决贫困生因经济困难而产生的升学压力等问题。各高校为解决贫困生的生活及学业问题,不断出台并完善奖助贷勤补及精准扶贫等资助政策。但是,国家和高校更多地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解决贫困生的经济扶持上,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空缺的局面。教育扶贫是最根本的根源扶贫,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既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覆盖所有大学生,也对贫困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引导、关心和教育,才能实现经济和精神同步脱贫。

  一、高校贫困生状况分析

  目前,贫困生问题是由社会、家庭等多个因素造成的,调查显示,高校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偏远地区、低收入、单亲、重大变故、劳动力短缺、孤残等家庭,他们普遍存在以下特点。

  (一)改变现状意识欠缺

  大部分高校贫困生思想积极乐观,有远大的抱负和勤奋刻苦的优良品质,但有部分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贫困,心理脆弱、自卑,不能正确评价自我,在待人接物上不够自信,脆弱的心理成为贫困生最致命的缺陷。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是培养个人自我意识、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阶段,贫困生由于经济条件的束缚,会在某些方面与他人存在差距,这些差距会导致他们心理的失衡,从而抱怨家庭、抱怨社会不公,认为自己的贫困是社会不公平导致的,缺乏合理的学业规划和人生定位,不去思考如何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负面情绪加强却缺乏改变现状的意识。

  (二)感恩意识淡薄

  感恩不仅是个人思想品德的良好体现,更是个人良好的生活态度。人与人和谐相处要以懂得感恩为基础,学会感恩需要人们在生活与实践中不断地受到启发和引导,感恩教育需要教育者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受教育者实施知恩、报恩的教育。高校贫困生问题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社会有不少捐资助学的爱心人士,高校也开展各种奖助勤的方式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但这些帮助较多倾向于物质和经济上的帮助,缺乏思想的教育引导,导致部分学生感恩意识淡薄、诚信观念缺失,他们完成学业得益于资助,却少有向资助者或资助机构表达感激。部分贫困生认为国家或社会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并产生等待和依赖无偿资助的习惯意识。

  (三)性格内向,社交能力偏弱

  贫困生进入高校后表现差异较大,一部分能自强不息,发奋学习,积极尝试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现状;一部分由于地域环境、社会资源、家庭经济的局限,自尊心较强,自卑而敏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内向,不善于沟通,喜欢独来独往,不主动与外界接触,甚至出现自我封闭现象,缺乏与人交往的热情,导致社交能力的欠缺。国内外的研究表明,高校贫困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思想异常问题的根源是贫困,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思想异常问题又反过来影响他们的学习、人际交往和正常生活,进一步导致他们出现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思想状态异常。假如不及时加以疏导和引导,将会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影响其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由于贫困生的理想和人生信念迷茫、缺失、消退等,其自信心受到影响,导致他们不能正确地确定人生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规划,功利性较强。同时,由于当前就业比较困难,进一步加剧了贫困生在理想信念方面的问题,使其比其他学生更难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积极乐观的思想状态,这也成为影响贫困生思想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二、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重经济支持,忽略思想品质教育

  目前,国家和社会各界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各种扶贫政策的目的是帮助贫困生克服经济困难,圆大学梦想,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但是,高校更多地把精力集中在如何做好经济支持上,忽略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忽略了对贫困生思想上、心理上、精神上的帮扶,以及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部分贫困生理想信念缺失,社会责任感不强,集体荣誉感薄弱。事实上,与经济帮扶相比,精神帮扶对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足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是更新教育理念,同时,只有有针对性的教育行为,才会促生相应的教育理念。高校开展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针对普通学生群体,对贫困生群体开展的有针对性、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少,而且,高校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乏对实际生活的指导,更多的是针对共性问题进行教育,忽略了个体之间的差异。缺乏针对性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贫困生的教育引导大打折扣。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以来偏重理论,局限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部分高校大力开展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利用各种主题达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但这些教育鲜有专门针对贫困生开展。针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多依靠辅导员的说教进行,内容相对单薄,方式单一,缺乏对学生在校成长期间全程、全员、全方位的多元化教育。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遵循思想教育的基本规律及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多种方法综合使用,才可能提高贫困生教育的实效性。

  三、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

  (一)发挥课堂主渠道

  思想政治课是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积极推进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的改革,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涵,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开展三观教育,是改进和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发现贫困生三观中偏移的情况和理想信念中薄弱的方面,通过教育,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和实际问题,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坚定理想信念,奋发图强,自尊自爱,自强不息,能有效帮助贫困生健康成长,促进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高校作为全面育人的重要阵地,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对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形成覆盖课堂、宿舍、管理岗位到后勤服务的良好文化氛围,凸显以学生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实行全程、全方位、全员育人模式,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公平、友善的无区别对待,是对贫困生最好的文化教育和熏陶。以宣传栏、广播、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宣传优秀典型,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同时,可根据贫困生的心路历程开设特色主题活动,动员他们积极参加,感受集体的关心与支持,帮助他们悦纳他人,悦纳自我。建立家庭突变学生救助绿色通道,发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作用,对贫困生乃至整体学生都是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三)根据阶段特点开展工作

  高校贫困生在不同时期会面临不同的困难,由此产生的思想上的波动需要得到有效的引导和教育。根据学生在新生入学、不同学业阶段、实习前、实习中、毕业前等各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讲座、专题报告、主题活动等正面教育。在宿舍区建立党小组、心理健康活动室,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师生党员、学生干部力量,根据贫困生在特定时期出现的思想问题加以教育和引导。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精通业务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建立以学校党委为核心,覆盖教师、辅导员、学工干部乃至行政岗位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加强队伍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以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讲话为指导,建设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师资队伍,为学生健康成才、整体发展服务,为祖国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有本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加强实践教学

  积极与当地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利机构等建立共建关系,引导大学生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带动贫困生积极参与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正确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感恩并回报社会。

  四、结语

  总之,贫困生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群体,无论在生活还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需要高校给予充分的关心和帮助,高校在响应国家号召,在精准扶贫的基础上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同时,有必要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育人的实效性,实现贫困生经济和思想双脱贫,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有效保障。

责任编辑: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