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校企合作的“痛点” 转为改革的发力点

  2020年全国两会于5月22日正式拉开帷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其中,校企合作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扩大就业市场的重要平台,对保障“百万扩招”这份职业教育发展大礼包的顺利发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当前,国家已在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但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限制,仍然存在“两张皮”现象: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仍未形成稳定互惠的长效机制;企业积极性不高,普遍存在“校热企冷”;学校人才供给与技能培训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需求,导致企业获得技术服务收益不高。随着职业教育改革不断走向纵深,校企合作的“痛点”也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推进产教融合的“拦路石”。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育人,而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创造经济效益,两者工作重心不同,“痛点”自然就随之显现。因此,要突破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瓶颈,关键还是在学校与企业两者发展的杠杆上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双方都能在产教融合这块蛋糕上尝到“甜头”。

  校企合作的痛点,提示着改革攻坚的方向。改革攻坚,离不开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发力。

  在政府层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校企合作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一方面,可从教育费附加税中划出专门经费设立产教融合专项基金,根据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规模、水平、层次等标准,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制度,鼓励更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并将其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范围,使其享受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改革红利。

  在学校层面,需要进一步加大专业和课程改革力度。这就要求学校更新开放办学理念,在确保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人才培养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删减压缩“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专业和课程,摆脱“学用脱节”的窘境,全力打造一批符合时代需求的“金专业”“金课”。同时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加大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人才供给力度,让“职业教育+产业”的创新型成功典例在全国遍地开花。

  在企业层面,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传统的校企合作,往往采用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的形式,选派学生到基地参观考察、动手实践。这种形式单一的合作模式对提升企业的生产质量和效益往往帮助不大,容易造成企业参与热情不高。所以企业可在合作上向学校提出需求,加快“引企入教”改革步伐,推动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办学,促进企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要素全方位融合,在产教融合模式上力争出“新花”,实现双方在项目上“共赢”的目标。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只有增强改革定力、勇气和韧劲,敢于破藩篱,勇于担责任,把校企合作的痛点转为改革的发力点,让产教融合之路畅通无阻,职业教育改革才能真正取得突破,并最终成为改革的亮点。

责任编辑:魏家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