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教育:人才培养的深刻变革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单称《决定》),是新时代中国如何发展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份政治宣言书。从《决定》内容来看,新时代的根本任务就是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从干什么来看,就是把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成治理的优势,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特点;从怎么干来看,就是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作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担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历史任务,在《决定》中强调“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需要我们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到我们现在的大众教育,产教融合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必然发展方向,是人才培养的深刻变革,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才强国”战略部署重要抓手。

  一、十九届四中全会赋予我们教育改革再出发的重要使命

  《决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十九报告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在国家层面文件提出“产教融合”,到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产教融合成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产教融合迈入了新阶段。

  深化产教融合,将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进而在新技术革命下促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形态变革,引领未来职业教育的新形态。我们常讲“工匠精神”,工匠从哪里来,从应用型大学、职业院校来。企业进学校,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实行产教融合,共享发展红利,在产教融合的实践中真正扎根产业园区的大学。产教融合实际就是解决了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技进步需求上存在的严重的结构性矛盾。在国家的“十三五”规划到教育“十三五”规划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产教融合始终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被反复强调。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北京大学讲话时强调,“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重要标志。”四中全会“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我们把职业教育的发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施产教融合战略,实际就是解决新科技革命与新工业革命相互衔接,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迅速革新适应问题。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需要企业融合才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合格人才。从现实来讲,我国进入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迅速发展并呈现出集群突破的特征,应对这一变革,需要产教融合更好的机制探索。

  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产教融合创新教育找到支撑点

  “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需要不断进行现代制度的改革,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制度体系。笔者于2011年9月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中山职院“政校企”合作缘何出现“多赢”现象》和2012年6月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的《高职院校更多的是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文章,都对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进行了探讨。现在看来,和高等教育改革趋势还有相当距离,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大趋势,吸引了数以万计的企业积极参与,创造性地探索了从系统整合到项目合作的多种形式。许多大中型骨干企业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主动推动产教融合,通过共同融合、共建行业学院和协同创新平台、开展协同育人和协同研究等多种方式,对发挥企业产教融合重要主体作用进行了有益探索。企业业务骨干到院校担任专业教师,把实践应用到理论教学,教师到企业学习实践,把理论应用生产实践,把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在笔者的理解中,就是形成的制度优势转化“治理效能”。

  产教融合创新教育必须找到支撑点。创新教育是每一个大学都必须重视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讲,“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要把创新和产业融合,产业把最前沿技术应用到教学。产教融合将创新的科技和人才融入到产业链,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反馈到教育链和人才链,在打碎原有产业链的同时也对教育链和人才链进行重组,在此基础上重塑了一条以创新为核心的价值链,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动力;产教融合还得以技术进步为融合发展的主轴。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学校制度,都是源于工业化时代的技术进步,具有同源性。企业和学校需要政策和制度的力量拉在一起实现合作,共同推动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这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逻辑,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不论是创新链的重塑,还是教育链、产业链的重构,还是价值链的重建,都是围绕着技术进步这一主轴而进行。产教融合学校和企业建设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人才、创新”三个“第一”揭示中国发展的三重“密码”,人才是我们产教融合基础,人才是创新技术技能关键,通过产教融合这个核心机制,一方面可以使创新要素集成于技术进步,另一方面人才优势,在学校企业共同开发形成了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共同体。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共同体,不但有利于实现技术技能的积累、传承和发展创新,还有利于将整个行业技术创新成果都积累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上,真正实现出现“多赢”。

  三、产教融合增强育人协同性,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公办的大学,2006年正式建立,从最开始设计5000人大学,发展到现在10000多人大学,2019年又面临扩大招生。如何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学校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变学院单一体为校企共同体,在多元投资和董(理)事会制的组织和制度保障下,实施校企“人才共育、专业共建、师资共培、实习就业校企共推、共同创新、资源共享”协同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适应中山市“一镇一品”经济发展需要。如在人才共育机制方面。一是健全校企协同育人的教学与学生管理制度,以规范合作育人活动。二是创新和推广工作室制、现代学徒制等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引入真实企业项目,校企共同组织教学;南区电梯学院实施“多学段、多循环”的现代学徒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双身份”、教学“双主体”,学生在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下交替学习。再如专业共建机制。一是专业动态调整与产业发展趋势衔接。产业学院按照镇区产业集群配备专业,除设置电梯、服装、灯具等对口专业外,还开设营销、物流等专业(方向),满足产业链发展需求。二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衔接。产业学院培养的人才直接为产业发展服务,董(理)事会对人才培养实施方案、过程、结果全监控,进驻企业参与学生培养,强化人才规格与企业需求的一致性。诸如此类的改革实际就是体制机制的变革,朝着产教融合方向发展。

  笔者所在的信息工程学院有物联网、软件、电子、信息安全、化工等专业,就和十几个知名企业进行产教融合,联合培养人才。如物联网专业就和中山乐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涂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东维视校园照明科技有限公司主动融合,实现真实项目化教学,还和新大陆建立物联网学院;化工专业和广东高普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融合培养技能型人才,在企业工作的十几位毕业生成为业务骨干。2019年12月初,企业主动给学校送来“授教固有方,桃李满天下”锦旗一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运用对教育职业教育改革,是人才培养的深刻变革。但是,当前我国产教融合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既有“不对接”的问题,如人才培养层次、类型与实体经济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长期短缺。也有“不愿接”的问题,如“学校热、企业冷”缺乏精准对接,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局面成了“两张皮”。还有“不敢接”的问题,如办职业教育需要成本,投入产出比不确定,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未必能够直接变现,因此心存疑虑,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

  总之,产教融合是教育的深层次改革,是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往往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从简单的制度建设到治理体现的建立,也就是制度建设的系统性、长效型等方面的加强,到最后转化为治理效能。“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改革之举世人瞩目,创新之路惊涛拍岸,万里之行风鹏正举。在前进的道路上有困难,我们更有信心,在四中全会指引下,敢于制度创新,勇于打破传统封闭的办学观念,提升发展视野,坚持产教融合开放办学,破解教育发展的瓶颈,我们的事业也一定能够辉煌。

责任编辑: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