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就火眼金睛,巧识设题陷阱——信息类文本阅读客观题设误方式类析

  解答信息类文本阅读客观题的基本思路是“获取对位信息——分析‘题’‘料’差异——判断选项正误”。综观近3年新高考卷、全国卷中的信息类文本阅读客观题,我们可以发现,命题者常设置如下10种陷阱:

  一、以偏概全

  命题者在事物的范围上进行干扰,将对部分事物的判断变成对全部事物的判断,或将对事物部分情况的判断变成对事物全部情况的判断。如: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021年全国乙卷第3题)

  B.远读不是要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是要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

  [对位信息]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

  通过远读的分类,可见远读的目的不仅是“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还有“揭示文本集合的内在结构特征”。该项以偏概全。

  二、虚假因果

  命题者依据不存在的因果关系而得出结论,前提与结论的联结依靠的是一种想象而非真实的因果关系建立起来的论证。这种谬误也被称为强加因果或错误归因。如: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1题)

  A.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

  [对位信息]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

  根据对位信息可知,“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的原因是“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而不是“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该项强加因果。

  三、偷换概念

  命题者在推理或判断中有意混淆那些表面上看起来近似、实质上含义却完全不同的词或概念,从而得出错误的推理及结论。如: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022年全国乙卷第5题)

  A.关于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韩诗外传》中“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

  [对位信息] 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是什么人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呢?是中国人。西汉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就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

  该项有两处表述与原文不同:一是“对称的六角形结构”与“六瓣”含义不同,二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与“最先在文献上发表”含义不同。该项偷换概念。

  四、说法绝对

  说法绝对即表述绝对化,指命题者以过于绝对的语句表达造成判断上的错误,这种错误常常在观点或结论表述部分出现。如: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2题)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对位信息] 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对位信息中“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表明中国当代诗歌若要具备现代性,就需要但不只是借鉴西方诗歌。所以,该项“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的说法绝对。

  五、错置关系

  命题者在事物之间的关系上设计干扰,他们有时将原文表达的关系表述为另一种关系,有时将事物的主与次、轻与重、原因与结果等关系倒置。如: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2022年新高考Ⅱ卷第3题)

  C.材料三认为只有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转换生成的翻译者,才有可能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

  [对位信息] 霍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超越了汉语《红楼梦》的字面意义,而旨在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他使用西方本土读者谙熟且可以接受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观念,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

  根据对位信息可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与“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是因果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连接二者的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从而”。而选项C中“只有……才……”表示的是必要条件关系,“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转换生成”是“条件”,“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是“结果”,错置了原文的关系。

  六、曲解文意

  命题者在对原文相关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时,不是从文本信息出发,而是主观地对某些词语或句子的含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错误。如: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20年新高考Ⅱ卷第1题)

  D.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运动,但是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对位信息] 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

  根据对位信息可知,“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运动”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而不是一个“错误的观点”。该项曲解文意。

  七、无中生有

  阅读文本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从而导致了错误。如: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022年全国乙卷第3题)

  C.相较于长篇作品,笔记小说短小精悍,在采用流动视角或复眼映视式视角叙事时,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

  [对位信息] 视角可以分为内视角、外视角和旁视角等处在不同层面上的类型。视角的流动,可以在同一层面上采取对位的、波浪状的或者圆形的种种流动方式;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采取跳跃的或者台阶式的流动方式。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有一则二百余字的故事,使用有如昆虫复眼一般的视角。它先用外视角,写翰林院一位官员从征伊犁,突围时身死,两昼夜后复苏,疾驰归队。随之,作者和翰林院一位同事问起他的经历,采取他“自言被创时”的方式转向内视角。内视角把人物在生死边缘上迷离恍惚的意识滑动,寓于灵魂离体后的倏忽徘徊,简直是某种意识流的写法。最后作品又转到旁视角,借同事之口表达对这位官员的赞叹。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

  对位信息主要以《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故事为例,论述复眼映视式视角的多重功能,没有将这篇笔记小说与长篇作品进行比较。该项无中生有。

  八、张冠李戴

  命题者在表述对象上进行干扰,将此事物的某些性状、属性、特点等嫁接到彼事物身上,从而导致了错误。如: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21年全国甲卷第1题)

  B.《中国目录学史》的各篇“采多样之体例”,好处是尊重史事,缺点是强立名义。

  [对位信息] 为什么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发展进程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就是说二千年来目录学形态在本质上没有跳出刘歆开创的模式;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姚名达的理念是“体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例所困”,具体对策是“依史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就是说,各篇采用适宜各自主题的体制,而不强求一律。

  由姚名达的编写理念可知,《中国目录学史》的编写体例的好处是“为史事所用”,即“尊重史事”。而“强立名义”是针对“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的编写模式而言的,不是针对《中国目录学史》。该项张冠李戴。

  九、混淆是非

  命题者在事物的性质上设计干扰,将原文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如: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20年全国Ⅲ卷第4题)

  D.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

  [对位信息] 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

  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

  根据原文,熊育群重视的是“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及其带来的震撼效果,所以D项说“重视背离现实逻辑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备考指南广东省珠海市第一中学张俊宇

  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总体要求如下:“一核”即高考的核心功能,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通过明确“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怎么考”的问题。

  遍观近5年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真题,全国新高考I卷语言文字运用题共计20分,选择2~3个语段,题材为文学类或科技类,每一语段设置1、2或3道题目,共计5题,呈现出主观题逐步加量的趋势,2022年主观题已高达4道。这一题型通过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综合语段,凸显语文学习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特征。如全国新高考I卷语言文字运用Ⅰ,连续两年用一个语段完成了词语、句式及修辞三个考点的考核。该板块涉及如下五个考点:①词语(实词辨析、成语选用、语义情境解读),②句式(病句,句式变换,仿用,扩写、压缩或连贯等),③修辞等艺术手法,④图文转换,⑤标点。

  在此,我们依托近两年全国新高考I卷语言文字运用Ⅰ高考真题展开词语、句式及修辞三个考点的备考指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语言文字运用Ⅰ)

  科学家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系,因为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①。

  20世纪60年代,栾恩杰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我国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欧美国家是②的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在没有国外技术援助、自身又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这三步被称为“台、简、艇”,但每一步都失败过。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③的。栾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栾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语言文字运用Ⅰ)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就犯了将原文中“肯定(符合现实逻辑)”的事物加以“否定(背离现实逻辑)”的错误。该项混淆是非。

  十、淆乱趋势

  事物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或然”,即“不确定性(有可能发生)”;另一种是“必然”,即“确定性(事理上必定发生)”。命题者常淆乱趋势,将“或然”表述成“必然”,或将“必然”表述成“或然”。如: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022年全国乙卷第5题)

  C.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与水汽无关,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但是受到当时的知识限制,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

  [对位信息] 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

  原文认为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而不是“可能”,该项淆乱趋势。此外,该项“与水汽无关”“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的说法也与文意不符。

  高考贵在知己知彼,深入探究命题者设置的上述10种陷阱,定能帮助我们练就“火眼金睛”,从而快捷地排除干扰,精准作答。

  责任编辑廖宇红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 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交相辉映 喧闹无比 络绎不绝 原汁原味

  B.相互映衬 热闹非凡 连绵不断 原汁原味

  C.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 连绵不断 汁醇味正

  D.交相辉映 热闹非凡 络绎不绝 汁醇味正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这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B.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C.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这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D.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一、词语考点备考指南

  语素分析法确认词语间细微差别及感情色彩,成分分析法定位词语句法结构中的身份,结合具体语境完成词语辨析、筛选。

  1.语素分析辨词义。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18题高考词语部分“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要求考生在“交相辉映、相互映衬”两个词中做出选择,语素分析法思维如下:“交相”与“相互”含义相同,“辉映”与“映衬”含有共同的语素“映”,即“映衬”含义;第一个词语多了“辉”字,在词组“辉煌”“光辉”“清辉”“蓬门生辉”中体味“辉”包含了“辉映、照耀”之意。斟酌语境,文化艺术中心锣鼓喧天地展开三个文化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不是“映衬”的主次关系,因此“交相辉映”更符合这一情境。

  2.语法分析定成分。相较2021年,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18题词语主观题考查难度升级。2022年题目“科学家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系,因为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①。”主观题没有备选项,考生需斟酌语境,“科学家”由“电机系”转入“自动控制”,“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 ① ”,此句强调两者之间从此结缘,有了密切关系;根据句子结构判断谓语“有了”后需要补充一个宾语。这不单是对考生成语积累量的考查,还需考虑成语的语法功能。本题答案为“不解之缘”,该成语属偏正式,作宾语,形容关系密切。表示“密切关系”的成语还有“唇齿相依,藕断丝连”。“唇齿相依”为主谓式,作定语,如“这说明波兰人已经深刻感受到唇亡齿寒(定语)的威胁”;“藕断丝连”为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如“那对夫妻虽然已经离婚,但仍然藕断丝连(谓语),时有往来。”两个成语虽含义相同,但都不可做宾语。

  3.语境分析明情境。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语言文字运用II——第21题诠释了该板块“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特征。将代词“你”置于特定的语境中,细究四个语境中“你”指代性的细微差别。“生活中你会发现”中“你”可以指代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A节选自人物对话,“你”有明确的人物指代,话语双方身份明确;B中“你”指代“三人”中任何一人;C中“你”指代“他”以外的任何一个人;D语境为任务布置,“你”为身份明确的任务执行者。“你”语法功能为“代替”,可“泛指”、“确指”;但具体语境不同,指代内容不同,据此判断答案为C。

  (语段节选)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二、句式考点备考指南

  从语法结构上熟知句子基本结构:(定)主+〈状〉谓【补】+(定)宾,其中(定)主、(定)宾、〈状〉谓构成偏正关系,“主+谓”构成主谓关系,“谓+宾”构成动宾关系,谓【补】构成补充关系。明确各个句式考点所对应的成分考核点。

  常规的病句错误类型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即考查一个句子成分的正确顺序、成分间搭配是否合理、成分的完整度,完成句子结构分析错误便一目了然;而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则是对语境的考查。长句、短句转换的关键在于“定语”与“状语”是单独成句,还是作为句子成分存在;整句、散句的转换在于句子结构类型一致性的调整;句子扩写和压缩的核心考点在于定语、状语在特定语境下的丰厚或删繁就简的句子主干提取。

  1.病句考核提主干,辨析结构。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19题句式考查病句,客观题需先比较四个选项的差异性,AB句与CD句差异性较大,“导致”“使得”相较,“导致”后常跟不好的结果,和后面的语境“既听得进又记得牢”搭配不当,可快速排除A、B。C、D的区别在于,“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均为“偏正结构”,C“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为“主谓结构”,D“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为“偏正结构”。此句情境三个成分为并列关系,需结构一致。故排除C。CD已不再单纯考核常规的病句错误类型,而是融入了整句、散句考点,强调具体语境中表达的连贯,这更提示我们句式考核的综合性特征。

  2.句型转换明成分,增删调序。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19题句式考点为“长短句转换”,将长句“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 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只需提出定语或状语,使之单独成句即可,但是调序中要注意根据语境的逻辑关系排好句子的顺序,并确认每一个句子均为单句。该题目句子主干为“整个团队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提出状语“按照**的规划”,发现“规划”有三个定语,根据逻辑关系主干句总起,三个定语按照顺序依次排开单独成句即可,答案为“整个团队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规划,先在陆地上的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模拟水下发射的环境,最后一步进行潜艇发射。”

  三、修辞考点备考指南

  牢记高考常见九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及其作用,实现具体语境中的辨析、解析。

  1.修辞客观题重在具体语境中手法的辨析。考生只需快速识别常规的修辞手法即可。如2021年新高考适应卷画波浪线的句子语段节选为:

  另外,围棋黑白交融的棋形就像一幅迷人的水墨画,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画波浪线的修辞手法为比喻,本体为“棋形”,喻体为“水墨画”,相似点为黑白交融。A借代,“丝竹”代指乐器、音乐,“案牍”代指文件、公务。B.比喻,“梨花”喻指“雪花”。C.拟人,把“风”比拟为人,“怒号”“卷”原本是人的行为动作。D.借代,“汗青”代指书卷、史册。故选B项。

  2.修辞主观题重在具体语境中手法的解析。艺术手法常规解题思维为三步:(1)辨析艺术手法。(2)结合具体语境明确艺术手法的修饰主体及凸显了主体的何种特质。(3)赏析该手法的艺术效果。修辞考查通过主观题和修辞数量提升难度。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修辞考查(第20题)由2021年对“对偶”单一修辞提升难度为“设问、排比”两个修辞手法的考查。2022年考试语段共计三段文字,第一语段强调科学家栾恩杰与“国防和航天事业”的结缘,第二语段指出栾恩杰参与“巨浪一号”的研制,但每一步都失败过。第三段强调失败在航天领域研发过程中的意义。画横线句子处于第三段中间部分,可从篇章结构和修辞本身的表达效果两方面思考。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通过设问引人注意,启人思考,起突出强调作用。排比: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在一起,发挥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作用。三个排比句修饰主体为“失败”,三者之间为递进关系。2022年第20题参考答案:(1)运用设问句(辨析手法),“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承上启下,提醒读者注意(作用),引发人们对失败的影响的追问(修饰主体+特质),产生阅读期待(作用);一问一答,也使行文富于变化(作用)。(2)三个排比句(辨析手法),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阐述了失败的危害和损失(修饰主体+特质),内容丰富,情感强烈,富有气势,更好地突出了栾恩杰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作用)。

  四、图文转换备考指南

  图文转换常规题型为漫画解读、徽标设计及各种数字表格的解读,主要考核对图形内涵的多维解读。最近这些年的图文转换却将图形与语段结合起来,借助语段构筑的情境来解读图形,融入词语、句式、修辞多个考点,更体现综合性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冬奥会的五个标志性竞赛场馆的别名,简洁晓畅、音义皆佳又名副其实。

  “雪游龙”,。“雪如意”,即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吉祥饰物“如意”,其剖面呈S形曲线,顶端犹如“如意”的“两身”和“柄首”,而“如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寓意吉祥如意、称心如意。“雪飞天”是首钢滑雪大跳台的别名,其绚烂、扭转的外形好似敦煌莫高窟的名片——“飞天”灵动而飘逸的身形。“水立方”作为国家游泳中心早已闻名遐迩,如今“水立方”华丽转身“冰立方”,实现了两种运动的无缝衔接。“水”与“冰”的差异就在于是否有表意符号“冫”。“冰丝带”是世界上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冬奥速滑场馆,设计者受老北京传统冬季游戏“冰陀螺”启发,用环绕于外层的22条晶莹“丝带”状曲面玻璃幕墙来“描摹”运动员飞速滑过的影迹。

  1.请根据“雪游龙”鸟瞰图,仿照文中画波浪线语句,为“雪游龙”场馆写一段介绍词。要求:符合场馆特点,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这一题目表面看可归属为徽标解读,但是仔细审题,会发现同时还考查了修辞、仿句及实用文体介绍词,体现综合性特征。这就要求考生在描述徽标时充分注意表述句式的选择、句意的逻辑指向,并兼顾修辞。具体语境的斟酌既降低了徽标的审题难度,也明确了解图方向。仔细观察划线部分,我们可以保留如下仿写信息。①“即”+场馆名称;②保留“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结合场馆命名“雪游龙”可以推测文化符号为图腾“龙”;③结合图形分析“龙”的外形特征,此处便于插入修辞手法;④保留“而‘如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将“如意”替换为“龙”,⑤破解龙的文化寓意。参考答案如下:①即国家雪车雪橇场馆,②设计理念取自中华文化图腾“龙”,③其造型宛如一巨龙蜿蜒于崇山峻岭之巅,④而“龙”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⑤寓意吉祥、兴旺和力量。

  五、标点符号备考指南

  标点符号分为点号和标号两大类。点号的作用是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包括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句号、问号、叹号。标号的作用是标明,主要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该考点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核,要求考生辨析某一点号的作用,或正确使用多种标点符号。

  1.牢记点号作用,结合语境辨析用法。9大点号近几年出现频率最高的为破折号、引号。破折号常规作用如下:解释说明或补充说明,话题转折或语意跳转,说话中断或间顿,声音延长。引号常规作用如下:特殊含义,特定称谓,引用,反讽,强调。这要求考生借助经典案例牢记这些作用,并于具体语境中做出辨析。例如:

  语段节选:【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李时珍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

  D.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语段破折号前“忽然想起小店”,破折号后“对,去吃门钉肉饼”,由“想起”到“想吃”,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语意跳转。A项“《本草纲目》”是对“这部药学经典”的解释说明。B项前面写“再去看看他”,后面写“有什么看头啊”,前后内容形成语意跳转。C项“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与“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在语意上因“尽管”构成转折。D项“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通过增添修饰成分,用扩展的方式对“一个人”进行补充说明。仔细辨析,解释说明重在对内涵的解读,补充说明重在对内涵的扩展,话题转折强调两者之间逻辑关系为转折,语意跳转强调两者之间无逻辑关系。故选B。

  2.明确标点用法,结合语境判断正误。该题型多年出现在浙江高考卷中,要求考生对具体语段中标点符号使用的正误做出判断。较全国卷单一标号作用的考查难度升级,要求考生对16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了然于掌。

  【2022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翻开《精神的力量——航天精神引领中华民族探索浩瀚宇宙》一书,中国航天事业的历程一一展现,字里行间全是澎湃的热情,全是珍贵的回忆。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壮大。【乙】我永远忘不了,从天上传来的“东方红”乐曲是那么悠扬、那样动听!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继续大力支持航天事业,中国航天人披荆斩棘、刻苦攻关,航天事业穿云裂石,突飞猛进地实现飞跃,大踏步赶上时代。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并安全返回,获得圆满成功;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实施宇航员空间出舱活动。这一切无不给我们带来激动和幸福!进入新时代,航天梦引领中国航天人奋力奔跑、勇敢逐梦,让航天事业奔向强国目标,自立自强地谱写着新的辉煌篇章。【丙】北斗泽沐八方,嫦娥飞天揽月,天问造访火星,天和筑梦天河……这些好消息一则接着一则地传来,很不容易,真是令人万般欣慰!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甲】涉及书名号、逗号和句号。【乙】涉及顿号、逗号、叹号和双引号。【丙】涉及逗号、句号、叹号和省略号。点号顿号、逗号、句号需根据语义层级判断停顿的长短,问号、叹号则标明句子的语气。如【乙】“那么悠扬、那样动听!”中顿号表示单句“从天上传来的“东方红”乐曲是那么悠扬、那样动听!”内部更小语义层级的停顿,因为前面有逗号,此处顿号使用恰当;叹号为感情强烈的句子末尾的停顿,符合《东方红》乐曲给作者带来心灵震撼的具体语境,抒发了作者强烈的自豪感。三处标号考查了书名号、引号、省略号的作用。【甲】处“翻开《精神的力量——航天精神引领中华民族探索浩瀚宇宙》一书”,“一书”明确此处可以使用书名号标注书名。【乙】处“从天上传来的“东方红”乐曲”,表明《东方红》为乐曲名称,乐曲名应使用书名号。【丙】处“北斗泽沐八方,嫦娥飞天揽月,天问造访火星,天和筑梦天河……”,省略号此处表明为上文四个并列成分的相似“好消息”的列举省略,符合语境“这些好消息”,说明“好消息”远不止四个。斟酌正误,故选B。

  通过上述五大考点的解析,我们想强调语言文字运用题的解题要点:夯实基础考点,斟酌具体语境,细究题目要求,综合考量多种考点要素作答。

责任编辑: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