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与教研一直处于相互推动、彼此成全的关系。教研需要新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提供研究主题和改革依据,课程改革则需要通过教研的方式推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广东省基础教育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基地(中山)(以下简称“教研基地”)从2021年4月立项以来,聚焦新课程和新教研,探索形成区域信息科技“1+2”课程体系,搭建了四级教研网络和市际基地混合研修共同体,从而提升了中山乃至全省小学信息科技教育的质量。
凝炼理念,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中山是首批全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之一,经过20多年探索实践,中山的信息科技学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的发展过程,走在全省前列。教研基地负责人、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中小学信息科技教研员陈明宏于2000年成为中山首任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员,他见证了信息科技学科的发展历程。
教研基地立项,是助推中山信息科技学科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契机。“教研基地的立意非常高,以此助力打造具有广东特色的高质量教研体系。”陈明宏表示,“通过学科教研基地,我们要研究新课程、研读新课标、研发新教材、研磨新课堂、研建新教研,为信息科技学科发展出一份力。”
教研基地以“技术赋能,科技并重,智慧领航,思维无限”为理念——“技术赋能,科技并重”既体现了数字时代、在线社会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技术价值,又反映了信息科技内容是科学原理和实践应用并重;“智慧领航,思维无限”体现了信息科技课堂“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在智慧课堂中体现“技术外化于形,思维内化于心”的学科特点,赋予课堂生命力。
教研基地确定了5所基地学校,包括2所市直属公办小学、2所城区公办小学、1所镇区民办小学,分别是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和中山市实验小学,中山市东区雍景园小学、中山市东区水云轩小学,中山市小榄广源学校。项目组25名核心成员来自中山各镇街的学科和管理骨干,在基地项目中有明确的分工,研究方向包括教师发展、区域联盟、人工智能、可视化编程等。
中山市实验小学常年在低年级开设校本信息课,为人工智能进课程的实践提供了实施空间。成为基地校后,学校主要进行课堂教学、课程建设、课题等研究,承办人工智能、算法编程、跨学科主题教学等市级研修活动。
在教研基地的带动下,中山市东区深入开展教材教学研究,建设和应用精品课程,形成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规范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同时,探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培养策略,积极开展编程、人工智能、创客等特色教育,在实践和思维课程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双轨运行,推动学科教学改革
为推动信息科技学科教学改革,教研基地深化信息科技“1+2”课程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教材教学研究,研发教科书和特色项目丛书,建设和应用精品课程,形成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同时,优化“市级教研—区间教研联盟—区内教研共同体—校本教研”四级教研网络体系,探索市际混合式研修方式,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夯实“1+2”课程体系
2022年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中,信息科技成为新科目之一,并且覆盖全学段。新课标透露出一个信号,作为必修课,信息科技课要承载中小学生创新教育的功能。而创新教育的落地需要课程来承担,因此,信息科技课程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
近年来,中山信息科技学科坚持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将课程发展与中山市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山市信息学竞赛品牌建设结合起来,建设“1+2”课程体系,一方面开足开齐信息科技必修课,另一方面着力打造思维类和实践类课程。其中,思维类课程包括数据算法、信息学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实践类课程包括电脑创作、创客教育、STEAM教育等,彰显课程价值,突出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核心竞争力和责任担当,大力做好小初高创新人才梯队培养,大批特长学生拔节成长。中山信息学竞赛成绩长期领跑全省乃至全国,有106人入选广东队,41人入选国家集训队,4人入选国家队,一大批中山学子借此平台进入知名高校就读,并在大学毕业后,相继在知名企业或高校从事科技前沿工作。
粤教版义务教育《信息技术(中山)》教科书于2006年正式出版以来,一年一小改,三年一大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吸纳意见、不断修订完善。“基地建设以来,为了紧跟时代要求,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体现信息科技新课标新理念,教材编委会经常深入教学一线视导调研或集中深度研讨,开展实证研究,及时补充和更新教材体系和体例,教材得到进一步充实完善,将引领中山信息科技教育新发展。”陈明宏说。
经以基地成员为核心的编委会的多次研讨、反复修改和研磨,具有中山特色的《信息技术》教材得到进一步完善,小学教材共8册,通过了复审并出版投入使用,继续支持中山信息科技特色发展,培养学生数字素养。
团队在开发教材的基础上,一边进行课堂实践,一边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并借助中山教育信息港进行“一库两网”(一库指教材配套资源库,两网指精品课程网和微课网)的建设,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目前,人工智能是研究热点,如何使其进入中小学课程是研究的关键点。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减少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也对信息科技学科教育教学提出新挑战。为此,教研基地组织核心团队联合广东省黄伟祥名师工作室,编写了“爱(AI)课程”系列丛书,该书被选为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客教育研究中心指导用书。
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副校长黄伟祥表示,爱(AI)课程是依据新课程理念和儿童视野来制定的,立足儿童视角,基于儿童认知水平,设计科普感知、智能体验、编程认知、理解应用、项目实践、融合创新等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的过程中,中山市东区雍景园小学副校长宋晓玉对教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新的认识。她学会了“基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于教材有自己的思考,在基于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用大量丰富的例子与实践相结合,开发了《“认识”你的面容》《故居之行——智能语音小导游》等课例,获全国优质课比赛特等奖、全国创新课堂教学一等奖。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有4名青年教师参与教材编写,深入研究教材编写如何满足国家、社会需求、学生需求与学科需求,通过课程研究,反复打磨优化教材,精进教学能力,提升科研素养。在区内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基础上,带动开发区更多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
构建区域教研新网络
教研基地倡导团队精神,致力于双轨运行的建设方法,一边建设课程,一边建设教研体系。
教研基地助理、中山市实验小学教务处副主任陈宏珊介绍:“我们以市教研室(教研基地)为第一辐射点,五所基地校为第二辐射点,基地成员所在校为第三级辐射点,全市学校为第四级辐射点,优化市内四级教研网络,实现区域、镇街、校际各级教研全覆盖,直属镇街、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
“三猫”计划大中部教研联盟是中山市第一个信息技术区域教研组织,在四级教研网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联盟始建于2011年,由中山市东区水云轩小学教师吴锦开牵头,东区街道、火炬开发区和沙溪镇三个镇区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信息技术教师组成,目前拥有120多名信息技术教师,成员来自全市13个镇街,60多所学校。
东区街道信息科技学科中心教研组长、东区水云轩小学教师廖玲玲介绍,该教研联盟着力于镇街级区域教研活动,每学期开展至少三次线上线下教研活动,涵盖新课标探究课、技术培训等,疫情期间开展23场线上创新培训,承办和协助提升工程2.0直播活动64场。
除了搭建市内四级教研网络体系,教研基地还积极承担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的“走进粤东西北教研帮扶”“信息科技教研员研修”“南方教研大讲堂”等活动,与韶关、揭阳、潮州等教研基地多市联动,同研共训,送教交流,探索学科教研基地共建模式。
2022年9月,教研基地赴韶关南雄开展信息科技新课标研修暨送教交流活动,包括专家讲座、新课堂展示。2022年11月,赴揭阳市开展中山、揭阳、韶关三地联合研修暨送教交流活动,三地教师聚焦新课标、落实新理念、赋能新课堂、探索新方向。2023年4月,赴潮州市饶平县开展对口帮扶送教活动,开展新课标主题研讨交流活动。
“联合研修暨送教活动主题突出、形式新颖、智慧灵动、效果显著,不仅探索小初衔接和人工智能主题,更将新课程理念深度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有效促进市际学科沟通、研讨、共同发展,发挥了教研基地的辐射作用。”陈明宏说。
教研基地立项至今,组织了算法编程、人工智能、跨学科等主题系列专项活动17次,参与人数约2.6万人次;基地成员应邀到省内各地级市和有关高校开展专题讲学100多场;举办省级、市际、市级、镇街间、镇街内、校本系列示范引领活动300多场,参与人数3万多人次。
辐射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目前,教研基地25名核心成员中,有正高级教师2人,特级教师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1人,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2人,省学科带头人7人,市特聘人才2人,市名教师3人,市学科带头人5人,市骨干教师6人,市优秀教师8人。
得益于教研基地先进理念和系统引领,多位基地成员在省、市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各级各类教学比赛获奖多项,基地核心成员获得长足发展。
在陈明宏的带领下,以黄伟祥为代表的核心成员研究扎实,成果丰硕,出版著作3本,小学教材16册,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国家、省、市各级在研课题30余项,获得广东省基础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中小学创新成果奖一等奖等课题成果5项,论文获奖45项,课例案例获奖56项。
“在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青年教师逐步从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教师。”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第四小学教师霍静妍介绍,开发区青年教师撰写论文获省级奖项4项,从课题参与人转变成为课题主持人,有2名青年教师主持的课题成功申报市级立项,还有2名青年教师主持的课题成功申报区级课题立项。
“2022—2023学年,东区信息科技教师共参加了9场市级以上教研活动,承担课堂教学和微型讲座等,增长了见识,提升了能力。”廖玲玲说,“东区街道信息技术教研组始终把教师的新课标研读和专业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教研基地搭建了很多平台,让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切实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或许在同龄的青年教师中,我走得稍微快一点,这离不开教研基地和名教师工作室平台的支持。”阮德怀2015年到中山市实验小学任教,教研基地与名教师工作室团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学科的优势,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全方位备赛指导与打磨,帮助他获得广东省第三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小学信息技术组二等奖。“经过这次历练,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这为后续多次承担教研基地主题教研展示与外市送教奠定坚实的基础。”
落实学科课程标准,积极转变育人方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力促教师专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是教研基地的使命和担当,中山教育信息人将继续走在探索研究的路上。
责任编辑:Do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