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祥:永葆对教育的炽热之心

黄伟祥:永葆对教育的炽热之心

  黄伟祥,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培养对象,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广东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华南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首批基础教育访问学者,获全国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3次、广东省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5次、全国教育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项及三等奖1项、广东省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4项,著有《为主题创作而教》《融创之路:重构教学新范式》《看见·思维》《创课程的力量》。在26年的教育之路上,黄伟祥以教育为一生之大事,以育人为终生之志趣,始终保持着对教育的炽热之心。

  在“杂务”中探寻融合的路径

  1997年,作为中山师范学校第一届五年一贯制英语大专班毕业生的黄伟祥,来到了中山市实验小学任教。面对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初到市区、初为人师、初教非专业学科的黄伟祥,惶恐且不自信地走上了三尺讲台。

  由于那个时期学校男教师较少,黄伟祥被安排担任数学、信息科技、科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并承担奥数和信息学竞赛班培训、学校电视台新闻制作、电教等工作。黄伟祥笑道:“那时,学校里凡是与‘电’有关系的事情,我都要负责和参与,可以说从早忙到晚,非教学任务非常多。”但这一时期的“杂务”工作,也让黄伟祥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经验,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渐渐地,黄伟祥开始将信息科技、科学、美术等学科元素融合进数学教学。

  1998年,学校需要选拔一名教师到市里参加小学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黄伟祥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把信息科技运用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中,利用动态的效果突破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打开了立体几何教学中的视觉认知盲点,并用视频再现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原有认知。这节课得到了评委的高度评价:“这节课很好地引导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于是,黄伟祥得到了代表学校参加市级评比的机会,并一举拿下一等奖。后来,他使用信息科技与数学融合的策略,先后勇夺小学数学市赛、省赛、国赛一等奖,这让黄伟祥更加坚定走学科融合教学之路。

  2006年,黄伟祥再次作为学校代表,参加中山市首届小学信息科技教师能力大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观察,黄伟祥发现信息科技教育面临着以下问题:为教技术而教技术,教的价值不明确,不知道“为什么教”;课程体系不稳定,多以教师个人经验和兴趣确定教学内容,不明确“教什么”;信息科技老师多在学校扮演“杂工”角色,上课成为“副业”,不知道“如何教”。为在教学中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适逢比赛当天是6月5日,黄伟祥将“世界环境日”确立为教学主题,让学生制作一张宣传海报。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优化评价,黄伟祥自主开发了基于局域网的专题学习评价平台,实现对学生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由于教学主题有育人价值,实施策略有动态的数据评价,教学设计以生为本,具有儿童视野,黄伟祥毫无悬念地拿下了课堂教学第一名,并获得说课、答辩环节第一名、上机操作环节第二名,最后以全市总分第一名成绩晋级省赛,并获省赛一等奖。4年后,黄伟祥以《烛光里的妈妈》绘本为素材,把情感主题教育与信息科技教育进行深度融合,以“用PPT讲故事”为题进行“主题式数字故事创作”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创作过程中,既领略PPT讲故事美的一面,又让他们深深感悟一个个故事的真谛。这样在数字素养技能培育中,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由于设计理念的创新性与思想性,黄伟祥在全国小学信息科技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上成功问鼎。一位评委评价道:“这是一节有血有肉有情的信息科技课,给冷冰冰的技术赋予了新的生命、内涵与价值;网络化评价让评价对象从单一走向多元,让评价信度从模糊走向精准,让评价内容从片面走向全面。”

黄伟祥:永葆对教育的炽热之心

  在支教中感受教育的淳朴

  “支教,是一个舞台,是一种人生的历练;支教,是一种真爱,是一份执着的挚爱;支教,是一种契机,是一个实现自我的机会;支教,是一首歌曲,是一首唱不完的乐章;支教,是一段生活,是一种清苦的学习。”这是2009年黄伟祥在到阳江市江城区双捷中心小学支教的第一晚,写下的一则小诗。

  有一天,当地学生看到黄伟祥拿出笔记本电脑进行工作时,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老师,这是什么呀?”“老师,这可以给我们摸一下吗?”“老师,这可以给我玩一玩吗?”“老师,你可以教我们学电脑吗?”从这一声声诉求和一双双渴望的眼睛里,黄伟祥看到了山区学生对学习电脑的热切渴望。

  “我出身于贫困的家庭,父母靠干农活勉强维持一家七口人的生活,童年多是‘一餐饱、一餐饥’。就读师范学校时,由于家境贫困和弟妹读书的原因,我无奈地放弃了两次保送大学的机会。我深知教育对脱贫的重要性,要帮助山区学生走出大山,就要开齐开足各类学校课程,最大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黄伟祥说。

  然而,面对破烂不堪的教室、坑坑洼洼的土质操场等教学条件,想要开设信息科技课程,黄伟祥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建设学校的电脑室。为此,黄伟祥向社会求助。不久,慈善机构便给学校送来了20套新电脑,黄伟祥也利用下班空余时间组装电脑、建设电脑室局域网,为学生搭建电脑室。尽管电脑室条件简陋,但学校的信息科技课程也终于能够开设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得到了一定的满足。

  有了对外的网络链接设备后,黄伟祥更组建学校网站,发布学校教育教学信息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状况。其中,学校所在村子84年没有自来水、学校教学楼危房、教室课桌30年没换新等情况得到了社会和媒体的关注,在社会力量的帮助下,村子打造了深水井,学校教学楼得到了改造,教学设备得到了更新。当地村民和师生对黄伟祥激动地说:“黄老师,你来到我们这个地方三年,让你受苦了。你不但改变了我们的教育观念,还改变了学习生活的现状,真是功德无量。”

  黄伟祥说:“这里一切都远离城市的喧嚣,犹如一片净土,有的是教育的纯朴,还有山区学生一颗颗对知识极其渴望的心。虽然我没有带来十分先进的教学设备,但我带来了充满激情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由于支教表现突出,黄伟祥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千校扶千校”先进个人。

黄伟祥:永葆对教育的炽热之心

  在深研中破解教学的难题

  “课堂教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总是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久而久之,教师很容易进入职业倦怠期,要想让自己永葆工作的动力与激情,就必须把‘有科研课题就能评职称’的观念转变为‘用好科研才能更称职’的观念,切实有效地破解当前教学的难点与痛点,用研究的方式工作,实现不断的自我超越。”黄伟祥说。

  随着时代发展与教育热点更迭,黄伟祥瞄准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热点、焦点和关键点,开展涉及STEAM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创客教育、智慧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跨学科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等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参与了16项国家重点课题、省重点课题、省规划课题。

  2002年开始,黄伟祥与其团队针对信息科技课程定位不清晰、教学目标缺失、结构体系不清、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进行课程构建,开发了粤教版(中山)3-9年级《信息技术》,确立了“儿童—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教育立体坐标系,构建了“项目—内容—目标—方式”课程内容分析模型,采用“单元项目—课时主题—学习任务—实践活动”结构来组织课程教材内容,研制具有中山特色的地方课程。该成果“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教材教学创新研究”获2019年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07年,团队针对科创教育中出现的“有技术、无课程,有设备、少教师,有空间、缺使用,有内容、教法旧”等问题,开展“创课程”研究。该课程以“融创思维”的理念,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方式,提出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如何评”等核心问题,构建了完整的创课程系统理论框架和创新实践模型,开发了以“创客教育课程”“人工智能教育课程”“STEAM教育课程”为主体的“一体三翼”创课程,指向学生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意识和能力的发展。经过14年的深入研究,该成果“‘一体三翼’小学创课程的构建与创新实践”获2021年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1年广东省教育创新成果奖一等奖。

  在承担省、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十多年的时间里,黄伟祥已累计培养工作室学员150多人、网络学员500多人,通过以理论学习为导向,以教学实践为核心,以教育科研为动力,让工作室成为了年青教师成长的“加油站”、教改实验的“孵化器”、教育研究的“信息源”、对外辐射的“资源库”。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尽管教育的高峰难以登顶,教育的最高境界难以达至,但黄伟祥心中依然保持着对教育的追求。接下来,他与团队将继续深化“融创思维与技术”研究,探索跨学科学习的学理,推进人工智能教育与教育人工智能的应用,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优质的科创教育。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