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县域基础教育教研体系——记广东省基础教育县(市、区)教研基地(台山市教师发展中心)

  2019年1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工作体系、深化改革、队伍建设、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整体部署。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教研工作对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作用,推动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台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及江门市教育局、台山市教育局高效筹划下,台山市教师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市教师发展中心”)成功申报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项目,并组织开展教研基地建设工作。

  市教师发展中心依托现有的18个教育集团、44个教师工作室以及由以50名骨干教师为核心的团队,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工作,致力于探索教研、培训、科研、教育信息化“四位一体”的教研管理机制。在教研制度建设、机制创新、工作转型、示范引领、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扎实的实践,在育人方式变革、课程教学改革以及教研机制创新、教研方式变革等方面积极探索并取得良好成效,构建了新时代县域基础教育教研体系,有效推动了台山师资队伍的发展以及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

构建新时代县域基础教育教研体系——记广东省基础教育县(市、区)教研基地(台山市教师发展中心)

缘起:破本土现实问题

  台山全市现辖17个镇(街),有中小学校102所、幼儿园86所,其中,约三分之二的学校分布在16个乡镇。地域辽阔,农村校和教学点多而散,边远山区及上下川海岛交通不便,师资基础相对薄弱等原因,制约了镇与镇、校与校之间的交流互动,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从而导致了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区域教学质量提升缓慢。

  “为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城乡学校的均衡发展,我们致力于探索解决以下关键问题:一是如何优化教研机制与创新教研方式;二是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三是如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台山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台山教研基地负责人刘一柱说道。

  为解决以上关键问题,市教师发展中心将“构建新时代县域基础教育教研体系”确定为基地建设的核心任务。核心任务下分四个子任务:优化教研机制、搭建教研平台、创新研训方式、融合信息化技术。

  优化教研机制,即市教师发展中心牵头构建“市教师发展中心-教育集团-学校-名师工作室”上下联动、横向贯通、资源共享的区域教研生态圈,创新教研方式,让区域教研扎实、有效地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搭建教研平台,即通过进一步建设和培育教育集团、教师工作室两个教研平台,充分发挥平台的资源整合、开放共享的优势,以教研活动为载体,汇聚学科教研力量,凝聚集体教研智慧,促进教研交流和课堂改革,提升团队教研能力和协同能力,从而提升区域教育教研和课堂教学的质量。

  创新研训方式,即市教师发展中心全面统筹规划,采用专家引领、市际帮扶、校际交流、团队联训、同行互助等多层级,专家讲座、经验报告、跟岗学习、专题研修、校本教研、活动研讨、线上培训等多元化的研训方式,精准定位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实施便利化、定制化、参与式、沉浸式的研训活动,形成优秀向上的研训生态,让教师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教研培训,主动追求自我成长,释放教研活力。

  融合信息化技术,即基于“互联网+教育”的理念,把“爱种子”和“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引入基地学校的教研工作,促进信息技术与教研、教学深度融合,创建优质的教学资源建设体系;同时,充分发挥优秀教育教学经验的辐射力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性,缩小城乡教师执教能力的差距。

构建新时代县域基础教育教研体系——记广东省基础教育县(市、区)教研基地(台山市教师发展中心)

谋划:让教研联动协同

  高质量的教研,不能仅仅依靠教研机构和教研员的单打独斗,而应根植区域实际,将区域优质教研资源网罗起来,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一种互相驱动、互相牵引、互相协作的系统化运作机制,联动开展教研。

  以“TS”动车模式重塑教研文化

  台山“TS”动车模式,是市教师发展中心探索创建的教研组织体系,即将市教师发展中心、教育集团、教师工作室等“动力源”进行联动,以单个或多个团队牵头,或单独开展教研活动,或多部门联动,充分发挥多驱动组合优势,形成区域教研新生态,共同驱动,为基础教育优质化、均衡化发展提速。

  其中,T(teamwork-lead)是指研训组织的“动车头”——市教师发展中心,根据工作任务需要,将教育集团、名师工作室等不同动力源组合在一起,同向而行,为“台山教研”这一列动车提供强大的牵引力;S(system)是指协同运作系统,以“制度建设、课堂改革、课程优化、课题内驱、技术运用、评价机制”构成的协同运作系统推进,使动车组路向明确,有序、高效运作。

  刘一柱说:“台山‘TS’动车模式的本质,是搭建‘联动教研共同体’,重塑组织文化,构建‘协同、自觉、共生、创新’的教研文化。”

  协同,即围绕“课堂改革”“课程优化”等重点教研工作任务,教师发展中心发挥粘合剂作用,将各研训组织凝聚起来,达成协同合作共识,呈现区域教研“一盘棋”格局,形成教研工作合力。

  自觉,即通过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以任务驱动方式,让每一个组织自带“发动机”,主动作为,共同为区域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队伍建设出力。

  共生,即通过制度建设和建立组织愿景,强调联动教研共同体“资源共享,辐射共进”的目标,实现教研共同体、各教研组织的共生共长。

  创新,即在区域层面,市教师发展中心通过动车模式对联动教研共同体进行创新性管理;各教研组织在内部的运营、管理和组织方式上进行创新性实践,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研模式改革。

  “TS”动车模式下,市教师发展中心、教育集团、教师工作室等组织和团队联动开展活动,激活了“教”“学”“研”,教研工作“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

  以“四类教研”激活教研效能

  为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市教师发展中心大力推行“四类教研”,即常规教研、专题教研、预约教研以及外市教研。

  “常规教研”由教研部发起,学科教研员按计划到校、进课堂,进行听课评课和有效教学指导,既注重对薄弱学校、薄弱学科和个别教师的倾斜帮扶,又注重发现、扶植、培育学科教学特色和先进教学模式,推进优秀教研组建设。

  “专题教研”由教研部发起,围绕明确专题而实施的大范围大规模集中研讨。可以是针对常规教研中发现的普遍性存在问题进行研讨,也可以是提炼总结和推广应用先进教学模式、研训模式,主要采用专题讲座、主题研讨、课堂示范或经验分享等形式进行。培训部参与策划活动方案、邀请专家名师、落实过程管理与组织。技术部则在支持线上研讨、推进技术融合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预约教研”由学校、教育集团或名师工作室发起活动,邀约教研员参与和指导。具体而言,学校根据正在推进的课题项目需要,提前向市教师发展中心教研部提出研训邀约(包括指向性邀约和非指向性邀约),教研部从活动辐射面、研训效益、工作安排、教研员业务特长等方面综合考虑,针对性地派出教研员提供教研支持。

  “市外教研”即“走出去”开展教研,主要采用异地联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如利用借助“双师课堂”,开展基于多技术融合、智慧教育应用的同课异构活动,让教师在跨区域教研交流中提升教学水平。

构建新时代县域基础教育教研体系——记广东省基础教育县(市、区)教研基地(台山市教师发展中心)

夯基:为教师发展赋能

  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础和关键,在于教师能力的提升。为此,市教师发展中心通过建设教师工作室和搭建教师成长梯,为教师专业发展赋能。

  建设工作室,让名师示范带动

  为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市教师发展中心分学段、分学科组建44个教师工作室,将全市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职初教师纳入工作室管理,实现学科全覆盖、城乡学校全覆盖。市教师发展中心专门研制《台山市校(园)长、教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及“台山市新一轮教师工作室任务清单”,明确推行“九个一”行动计划:建一个网络空间,共做一项课题,每月一场研讨、一堂课、一场微讲座、一辑简报,每学期组织阅读一本书,每年组织一次市外交流、一次研修总结汇报。

  此外,市教师发展中心还向台山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争取支持,为每个工作室提供教科研经费。通过建章立制、任务驱动、业绩评价等方式,让工作室能够扎实推进“送教下乡”“示范带学”“专题讲座”等高质量的研修活动。

  “脚踏实‘地’,乐享其‘理’”是台山市初中地理邓爱平工作室的理念。工作室立足课堂教学实践,通过举行示范课、讲座、同课异构、课题研究、对外展示活动、微课比赛、教学设计比赛、学生手抄报比赛、实地参观调研等集中交流学习,以及组织每月一次的网上研修学习,给予每一位工作室教师提供学习交流、专业成长的平台。

  同时,工作室也多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为任远中学、海宴中学、深井中学、邓树椿中学、都斛中学、冲蒌中学等送去一节节精心准备的示范课。每一次课后研讨,不仅有授课教师的自我反思,还有工作室其他成员的分组讨论,围绕“假如是你来上这一节课,你又会怎样”这一话题进行研讨,在思维碰撞中不断产生教育的火花。“这种良好的送教模式不仅锻炼了我们的上课教师,更重要的是给基层的学校和教师带去比较新颖的教学理念与方式,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基层教师的进步。”工作室负责人、新宁中学教师邓爱平说道。

  教师工作室平台的搭建,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以强大的辐射力带动了区域内广大教师的成长。目前,已有六名工作室成员入选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搭建成长梯,助教师突破“阶层”

  市教师发展中心依托江门市中小学教师管理平台,为台山6400多名教师建立培训档案和个性化专业发展档案,并且通过完善五年一周期的继续教育情况登记,每学年更新的职称晋升、荣誉奖励、教育教学成果等信息,进一步细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档案管理。

  在此基础上,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程度,市教师发展中心搭建了“普通教师(含职初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教育专家”教师“五阶”成长阶梯,制定了“五阶”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并依托教师工作室实施首批千名台山“五阶”教师梯队培养工程,通过“导师制”“课题牵动制”“成果辐射”等形式,开展分岗分科分类培训,努力让教师实现“阶层突破”:职初教师懂常识、开眼界,尽快成为学校教学骨干;骨干教师长见识、善挖潜,奋力向专业高峰挺进;学科带头人提认识、善作为,努力成为全市名师;名师有卓识、创特色,勇攀教育专家高峰。

  台山市华侨中学心理教师张鹏英说:“刚刚入职的时候就接受了台山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职初教师培训,让空有激情没有实操经验的我站稳了讲台。但是,随着工作的推进,我发现职初教师培训并不足够,教学、学生辅导、组织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远比想象的多。此时,市教师发展中心组建心理教师专业工作室,我积极申请加入,成为工作室的一员。参与工作室,于我而言,如逢甘霖,不仅有主持人的引领,还有工作室各个成员的相互协助。在送教下乡、团队研修、案例分享等各项活动中,不断反思、锻炼自己,开阔了眼界,也让教学教研水平更加扎实,完成了从站稳讲台到初步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飞跃。”

构建新时代县域基础教育教研体系——记广东省基础教育县(市、区)教研基地(台山市教师发展中心)

构建新时代县域基础教育教研体系——记广东省基础教育县(市、区)教研基地(台山市教师发展中心)

创新:提学校育人质量

  教研体系的构建、教师队伍的发展,最终都需要体现在学校育人质量上。为进一步提升学校育人质量,市教师发展中心通过开展信息化教改课改实验以及集团化教研活动,帮助学校显著提升育人质量。

  信息化教学,创新技术融合

  台山利用实施“初中纸屏同步智能系统辅助教学实验研究”“新时代广东省中小学(幼儿园)科创和STEM教育课程教材构建与实施”“广东省互联网环境下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等项目的契机,深度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在此过程中,市教师发展中心采用网络研修、线下培训和校本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发挥教研牵头、基于课堂、应用驱动的合力,在全市同步推进“爱种子”模式教改实验、科创和STEM教育、“智慧课堂”教改实验、“深度学习·思维课堂”4项教改课改实验。

  其中,台山市水步镇中心小学是“爱种子”模式教改实验的实验学校之一。学校运用“爱种子”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进行理念重塑、结构重构、内容重构、教学流程优化与再造,建构“自主学习、互动探究与主题拓展”的“三环四得”课堂教学模式。

  在“三环四得”课堂教学模式下,学习和教学数字资源推送至课堂,教师能够基于反馈数据精准施教;教师开展针对性教研、个性化教研、差异化教研,研究教学新模式和教学新技术;学生常态化开展小组互动合作学习,养成互学互评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协作精神与能力。

  而台山市培正小学则通过台山市教育科研课题“科创和STEM教育中的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在STEM教育教学实践中,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创设认知冲突、设计探究方案、螺旋式探究、评价多元化四方面。”学校校长苏金练介绍道。

  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在教学伊始,教师创设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有悬念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提出探究问题,激发探究热情。

  以实验任务单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探究实验前,教师先给学生讲解实验的原理,让学生理解探究实验的本质所在,然后运用具有明确目标性、步骤性、引导性的实验任务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

  让学生在“实验-反思-调整-再实验”中反复地探究,加深知识的理解,锻炼实验操作技能,体验探究式学习的本质内涵,实现知识、技能的螺旋式上升。

  评价多元化,尊重学生探究成果。评价注重过程与学生习得,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总结性评价为辅,以自我评价为主和生生互评为主,教师评价为辅。通过多元化评价让学生获得满足感,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信心和热情。

  集团化教研,辐射名校资源

  为解决城乡教育不均衡的问题,台山于2019年启动教育集团化办学,按照优质引领、城乡结合、学段衔接的原则组建了18个教育集团。

  基于此,市教师发展中心建立了教育集团教研指导机制,分派教研员在教育集团蹲点,参与和指导集团教研工作。在具体推进中,借助“六联”大教研模式让集团教研真正高频互动,包括“联研”(联合教研)、“联教”(名师支教送教)、“联培”(联合培训)、“联建”(集团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联评”(捆绑考核评价)、“联谊”(活动、比赛)。

  同时,教育集团通过领衔校与成员校订立“学科帮扶”“教师结对”“教师交流”等契约,轮流承办集团内研训及集团对外展示交流等活动,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各成员学校共同发展、优质均衡发展。

  成立于2019年的台城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是由领衔校台山市台城第二小学,以及成员校台城第三小学、台城城东小学、台城南坑小学、海宴中心小学、海宴升平小学、海宴英甲小学、海宴华侨农场小学组成的城乡融合教育集团。

  “集团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彰显集团办学的优势,以‘共建共享·追求卓越’为集团发展的共同理念,努力打造‘以城带乡,以强带弱’的协作式办学管理特色、‘一花九瓣,瓣瓣精彩’内涵发展特色和‘名师引领,全员发展’师培特色,努力实现集团优质均衡的发展目标,推动教育集团各成员学校共同发展。”台城镇第二小学校长黄泳虹介绍道。

  一方面,集团以“深度学习·思维课堂”为主题,制定了“教坛新秀-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首席教师”培养方案,帮助骨干教师提炼教学经验及教学特色,使其由“教学型”教师向“教学研究型”教师转变,打造了特色化“师培”项目,促进集团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另一方面,通过将台城第二小学核心价值、文化体系、服务属性、个性特质向集团成员校扩散,运用集团化教研力量,为成员校梳理学校的文化脉络,激活成员校发展动能,让成员校在兼顾自身原有学校历史文化、价值个性、文化特色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文化内涵,如台城第三小学的“科技创新”教育、台城城东小学的“仁爱教育”、南坑小学的“励志教育”、海宴镇中心小学的“方圆教育”等,帮助成员校优质发展。

构建新时代县域基础教育教研体系——记广东省基础教育县(市、区)教研基地(台山市教师发展中心)

收获:创区域教研生态

  台山教研基地成立以来,市教师发展中心进一步发挥教研工作的示范辐射作用,全市教研氛围日益活跃,教研活动数量和质量上有了明显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区域教研生态。

  开展常规教研319场,达4884人次;预约教研178场,达2970人次;专题教研69场,达14094人次;外市教研3场,达4800人次。

  2021—2022学年度,组织教研员下校听课调研超过120次,累计听课评课700余节,其中体艺学科教学调研指导覆盖全市学校,教研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大增强。

  利用教育集团、工作室资源,依托8所基地实验学校开展“大教研”活动,其中, 18个教育集团共开展教育教学专题研讨、优质课展示以及比赛活动等1126场,参与教师24718人次,工作室教师线上研讨共计603场次,送教下乡合计169次、示范课462节、学科讲座208场。

  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55个项目培训,共培训42781人次,其中,2022年度实现全员培训完成率90%以上,参训教师满意度超95%。

  教师成功申报省级课题10项,江门市级课题19项,台山市级163项,完成江门市级课题7项、台山市级课题253项。

  刘一柱说:“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按照基地项目实施方案和‘推进路线图’开展工作,并针对存在问题,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四位一体’机制、‘TS’动车动车模式研训机制,强化与教育集团、名师工作室之间的协作,畅通研训交流渠道。二是强化教研队伍建设,借助广东省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结对帮扶以及江门市‘结对帮扶’的有利政策,引进高层次专家,加强对基地研训工作的指导,完善和定期更新人才成长档案,推进人才梯队的培养,增强区域名优骨干教师培养效度。三是加大力度提炼基地项目阶段性成果,继续推进学科教研方式、人次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与研究,强化经验总结与理论提升,争取多出成果,出高质量成果。四是加大在基地实验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力度,有效发挥基地实验学校作为教研基地试验田的作用,将教研基地的各项活动有效落地开展,务求基地学校建设见成效。五是制定并完善对教研员及学校的评价制度,集中项目组中坚力量,认真调查,深入思考,细心拟定,力争突破。”

  (本文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