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路上的爱与专业 ——访2019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申承林

  从教19年,他一直默默坚守一线,用行动证明特殊教育不仅需要爱心,更需要专业。在教学中,他注重引导智障学生建立基本的社会意识和行为,为他们融入社会打牢基础。他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在课程导师的引领下,组织教师开发了适用于中重度智障学生的校本课程,该课程在省内外几十所特殊学校推广使用。2004年以来,他利用休息时间完成研究生课程学习,获得硕士学位,并于2013年起攻读博士。他就是2019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副校长申承林。

特教路上的爱与专业 ——访2019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申承林

  将爱心化为动力

  8月14日,正值暑假,阳光下的启智学校显得很宁静。办公楼里,教师们已经开始忙碌,记者在副校长办公室见到了申承林。他着装朴实,脸上挂着笑容,显得和蔼可亲。

  说起2019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申承林表示,“我觉得很幸运,有机会和很多优秀的同行学习交流,今后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推选的过程也让他感受到政府部门对特殊教育的重视。

  23年前,当拿到陕西师范大学特教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时,申承林与特殊教育便结下了不解之缘。“是特殊教育选择了我,让我在这一领域中理解什么是人,什么是教育。”他回忆道,“通过大学四年学习,了解到国内外特殊教育发展情况,当时国内特殊教育刚刚起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做的事情更多,我下定决心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所以,也是我选择了特殊教育。”

  大学毕业后,申承林来到千里之外的启智学校工作。带着满腔热情和对特殊教育工作的初步认知,申承林成为学校高年级组重度智障班的班主任。他带的班在教学楼五楼,每天课间操,对他而言就像一场战斗。首先,他要花十几分钟才能把学生从五楼带到一楼,因为学生队伍几乎没有一次是排着队下去的。做完操之后,他又要用更多时间把学生带回课室,有的学生做完操累了躺在地上一动不动,有的一眨眼就不见身影,还有的尖叫着、跳跃着……这样的工作状态让他感到疲惫不堪。

  如果只是体力上的消耗,对于来自西北的申承林而言还能承受,让他体会到心力交瘁的是教育上的无效。数学课上,他用一年时间教学生数数;生活自理课上,他教学生自己穿鞋、绑鞋带、上厕所,可是一年后他发现,学生仍然无法数清1到5,没有学会绑鞋带,也不能自己上厕所。申承林开始产生离开的念头。

  就在申承林焦虑、彷徨的时候,校长梁敏仪平和地对他说:“顺德虽然只有一百多万人口,却有近千名残疾儿童。社会、国家培养了我们,现在特殊孩子需要我们,这正是我们回报社会的机会。”

  “虽然这些孩子很难像普通人那样成才,但是能让他们像普通人一样融入社会,这不仅有助于社会和谐,更能实实在在帮到这些家庭,让他们对生活重新树立起信心。这正是特殊教育的意义所在。”想到这里,申承林告诉自己,要用心去爱这些特殊的孩子,要坚持做好这份工作。他重新整理工作状态,继续上路。

特教路上的爱与专业 ——访2019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申承林

  用专业点亮曙光

  19年来,申承林一直在启智学校任教,历任教研组长,教务处副主任、主任,副校长,2018年9月起主持学校全面工作。他一直在学校中成长,也见证了学校的成长,“这个经历看起来不够丰富,但一直在特殊教育领域工作,会体验得更深刻一点,让我有更多时间持续地关注、思考和实践如何办好特殊教育”。

  启智学校创办于1999年,目前有341名学生,除了15名听障学生,其余都是中重度智障学生。“智障学生与普通学生的教育有质的区别,但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以为只是量的区别,他们学得少、学得慢而已。实际上,中重度智障学生一般到6岁都没有形成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也没有具备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申承林说。

  为此,2002年,启智学校全面启动课程改革。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激发了申承林的热情,他积极投身到课程改革中。在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王志超和学校校长的带领下,组织教师开发课程,编写教材,探讨教学方法,他们开发出一套100多万字、适合中重度智障儿童的校本课程。该课程被评为首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博览会优秀成果奖,广东省中小学校本课程展示活动一等奖。目前,已在省内外几十所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课程实验,实践成效得到同行广泛认可。

  申承林表示:“这套课程主要是把广义上的教育搬到课堂上,重新进行设计和教学,比如见人打招呼、听从生活中的指令等。在九年的学习中,我们看到学生在社会规范、情绪控制、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

  鉴于启智学校在课程方面的探索和成效,教育部在制定培智学校课程实验方案和编制培智课程标准时,邀请启智学校全程参与研制。申承林代表学校作为专家组成员,全程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国家培智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现在他又投身到国家培智教材的编写工作。

  校本课程改变了学生,也让教师们看到了特殊教育的曙光。“我们了解智障学生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设计课程。这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我们还用了十几年的实践来检验和完善。”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让申承林深刻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真正的爱应该是用专业写出来的。只有当教师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才能真正铺就适合学生发展的道路。”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适合的平台。从2008年开始,根据学校的整体规划,彼时作为教学主管的申承林积极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先后建立起外派、校内分享、区域内研讨等平台,同时建设和完善教学效果展示平台,让专业教育的成效通过向家长展示汇报得到彰显,也促使教师反思教育教学,加深对特殊教育的理解。

  申承林自己也在专业道路上不断深造。2004年以来,他利用休息时间完成研究生课程学习,获得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2013年,他到陕西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以致用,他还通过讲座、报告等方式,积极传播特殊教育的专业理念,推动特殊教育专业化。

特教路上的爱与专业 ——访2019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申承林

  让特教成为窗口

  在课程改革和专业发展的过程中,申承林也在思考新的问题——如何让特殊学生得到优质的教育,更好地融入社会?

  近年来,申承林利用一切机会,将学生的学校生活介绍给关心特殊孩子的人们。“特殊孩子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爱,而关爱的前提是接纳,接纳的前提是了解。”现在,学校每个月都会举行开放活动、联谊活动、主题活动,每项活动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也向大家展示特殊学生的生活。学生毕业时,学校会牵线搭桥,将工厂的用人信息带给家长,让学生有更多就业的机会。

  “办好特殊教育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和积累,这不是一两天能实现的。”申承林说,“我们一开始都是引进和模仿国外的经验,现在依然在向发达国家学习,同时,本土原创的做法越来越多,本土专家也越来越多。”

  特殊教育往往能代表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的高度和社会文明的程度。申承林认为,特殊教育要在均衡发展的前提下,继续走向优质,要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关注度,更要有稳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顺德不管是启智学校还是特殊教育领域,都将迎来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努力让启智学校成为优质特殊教育学校的样本,将来作为一个向全世界展示的小窗口。”这个梦想已经在申承林心中生根发芽。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