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影响最深的两支主要教育力量,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在高校育人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二者归属不同部门,互相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直接影响了高校协同育人的效果。因此,从“课程思政”角度分析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索“课程思政”背景下民办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联动线上线下协同育人路径,可以有效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尤其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之间实际存在的“两张皮”现象,以实现“教书”与“育人”相互融合,期望有助于提升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协同育人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校内各环节全员参与。
“课程思政”一词源于上海市复旦大学等相关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是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影响最深的两支主要教育力量,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在高校育人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二者归属不同部门,互相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直接影响了高校协同育人的效果[2]。“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尤其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之间实际存在的“两张皮”现象。
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表示,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不难看出国家对民办教育的重视。目前,民办高校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成熟完备,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部分[3]。从学校性质上来看,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在办学方向、培养人才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区别只是投资主体不同。从“课程思政”研究方向来看,目前学术界研究较多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合作育人,但如何将辅导员与专业教师这两者的角色有机结合,实现“教书”与“育人”相互融合与促进,还需要不断探索。从学生比变化特点来看,新时代大学生年龄构成以95、00后为主,物质条件较为优裕,作为网络一代的原著居民,他们恰值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因素的干扰。民办高校由于其自身发展,民办学生与公办学生相比也有差异并具有自身特点,这也给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另外,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事关民办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具体事件、具体形式进行创新和发展,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的目标,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能在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中渗透。因此,探索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如何协同作用,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合力,对提升高校教书育人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一)国家教育方针与创新层面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发展时代,这一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加严格,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18年12月29日修订)第四条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正是满足了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品德修养以及职业素养的要求,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创新发展支撑,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层面
现代学校的一个本质特征是发展,民办学校的发展则基于政府的方针政策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校应当将立德树人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最终目标。因此,民办高校发展要以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径为引领,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产学研协同育人、多学科交叉融合、国内国际联合培养及服务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以形成有机统一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思政”格局,实现“1+1>2”的效果。这也是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想政治与专业教育创新融合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4]。
(三)学生个人发展层面
近年来,在国家经济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下,社会对优质人才的需要日趋严格,就业难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除了国家经济转型、毕业生择业观、就业岗位错位等原因外,用人单位无法招到合适人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无法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专业教师比辅导员经验更丰富,指导性更强,也能充分满足学生求职竞聘需求。辅导员则可以就面试技巧、简历撰写、国家就业政策、档案派遣等进行指导,增强学生求职竞争力。民办高校管理机制灵活,在人才培养方面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应用型能力培养,因此更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和实施。
二、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可行性
(一)教育目的的同向同行性合一性
高校教育的一个核心目标是对人才的全面培养,从而使社会主义建设能够正常稳定地进行。“课程思政”则更加强调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家国情怀熏陶、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等,而参与教育的主体离不开高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同向同行。辅导员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团学活动,可以使大学生能够体会到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专业教师的教育则侧重于对受教育者进行可专门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需的基础理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以帮助大学获得生存的知识和技能。专业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目标方面表现出一致性,都是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最终的目标。“课程思政”背景下,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复合型人才不只是需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以及思维方式,同时也需要具备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其品行与人格也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教育内容的交叉互补性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标是为了进行大学生人文精神以及内涵修养的培养,确保大学生能够在人生关键时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引入专业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拓展,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直接体现。要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就要用好课程教学这个主渠道,将对学生影响最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5]。
(三)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相似性
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所采用的方法相对较为相似,主要是通过情感熏陶的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学生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而专业教育则教学生如何“生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共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校内协同育人路径探索
(一)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创新教学与学生管理联动培养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相关的座谈会上明确指出,高校应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课程思政”是将专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之一。针对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两支队伍协同育人面临的困境,民办高校可以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以辅导员九大工作职责和高校教师职责为切入点,建立“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即从学生、辅导员、专业教师三个角度出发,通过协同参与组织专业竞赛、社会实践教学、创新创业、专家讲座等活动,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多维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积极发挥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的作用,将“大思政”和教学科研等有效融合,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二)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建立“辅导员-专业教师”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
高校学生课堂教学80%来源于专业课教师,因此专业教师更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可以主动向专业班主任、专业教师提供班级学生特征、特殊学生情况、日常思想状况等,并定期深入一线进行听课,及时掌握学生的新情况,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优良学风。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课程思政”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在专业知识传授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课堂讲解中解答学生关注的前沿热点问题,及时调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侧重点,为学生专业学习提供思想保障。此外,借助导师制、专业班主任、学徒制、指导老师等平台,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还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专业学习指导、升学指导、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开展协同育人工作,既能有效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问题,也弥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间“两张皮”、孤军奋战的缺陷,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形成合力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以第二课堂为平台,建立“辅导员-专业教师”线下协同育人模式
高校第二课堂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推进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是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推进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关键要促进资源整合、要素融合。一方面,辅导员可以借助第二课堂,从专业教师中获得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组织学生开展社团协会活动、专业实践活动、专业技能竞赛及创新创业等活动,打破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壁垒,推进知识教育、价值引领和思想道德建设深度融合、无缝对接。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尤其是举办各种学术报告和引导学生阅读科技报刊和文献,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知识供给力。再者,辅导员也可以通过共同学习、研讨等方式虚心求教,专业教师也可通过参与活动为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开辟新的研究路径,共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
(四)拓展第三课堂网络教育,建立“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线上协同育人模式
高校教学的第三课堂是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便捷的学习和交流的虚拟课堂。当前大学生以“95后”“00后”为主,作为网络原著居民,他们更追求自主化的学习方式、网络化的娱乐生活、多维化的个性需求,自我表达意识强烈但又容易冲动叛逆,学生在虚拟网络世界里关于对学习、职业、道德、价值观等语言倾向直接折射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信息化时代下,传统的教学与学生管理“两张皮”现象须向“双面胶”型转变,民办高校的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需要双管齐下“潜伏”在社交网络平台,通过实时监测学生动态,进行互相通气和信息交流,及时把控与学术学习生活相关的舆情舆论,并合理进行舆论引导和专业学习指导,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五)依托党支部平台,建立教工支部与学生支部“双创双促”育人模式
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扎实,机制健全。在教工党支部成员中,既有专业课教师,也有辅导员和行政管理人员,课程思政教学要求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各学院可以以教工支部为核心,结合学科专业特征,探索构建教工党支部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实现方式,树立教工党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有助于党建和教学从“条块分割”转向“协同配合”,以实现教书育人的有机统一。其次,教工党支部成员可以与学生党支部形成在以专业基础上的“一对一”“结对子”互助互促模式,通过创新创业比赛、专业竞赛、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就业前景规划等开展深入而广泛的交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进行“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进而实现以党建促教学,以教学促发展的循环。
四、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校外协同育人路径探索
(一)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建立“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实践育人模式
积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当前民办高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渠道之一,以校企深度合作以及深层次协作的方式,能够实现学生实践与专业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中,可以接触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并与之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清楚企事业单位所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因此,辅导员在指导学生就业工作中,可以借助专业老师的企事业资源,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或者通过就业宣传活动,让专业教师为毕业生开展专业就业前景预测、专业就业岗位解读等就业指导讲座。此外,在就业创业课题协作方面,可以发挥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优势互补,实现科研教育教学协同育人。
(二)聚合校友资源,建立“辅导员-校友-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模式
校友作为学校才拥有的一种特殊资源,在促进民办高校的教学改革、提升学校影响力、拓展产学研合作、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各个层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专业教师可以向专业领域的优秀校友做出报告邀请,使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到社会需求的有关知识,对在校学生的大学规划、专业学习、就业指导、求职困境的解决具有积极的意义。辅导员则通过收集整理优秀校友事迹材料,用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坚定信念,还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利用校友资源对在校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实习和就业机会不仅可以拓宽学生视野,也为将来求职积累经验。
(三)整合行业专业资源,建立“辅导员-行业-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模式
专业教师行业资源丰富,可以定期搜集行业内的展览、新品发布会,行业发展动态、前沿热点,通过专业教师的牵头联系、辅导员组织的行业内部的交流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对外沟通与交流,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和自豪感,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综上所述,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课程思政”背景下,探讨民办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不仅可以激发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开辟属于自己的新路径,还可以使民办高校有效整合内部资源,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方针政策,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民办高校的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袁波.“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1):244-246.
[3]王献合,刘绍丽,李敏.新工科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途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04):20-22.
[4]刘兵勇,王雅静,齐宁.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27(02):81-84.
[5]杨卫东,孙舒悦.论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5):92-93+96.
责任编辑:宋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