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全域思政新模式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更新升级与系统整体优化。首先,全域思政是立足于高校的一种立体化育人新模式,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其次,全域思政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双向成长、助力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助推地域的发展与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最后,全域思政由理论构想转为落地实践,一是要构筑协同育人新格局,二是要构建人人受教新局面,三是要深度挖掘域内新资源,四是要灵活运用多种新手段。
关键词:全域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的要求,而后教育部又提出了“十大育人体系”和“七大体系”,这都充分强调了构建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性。全域思政新模式是对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单一、内容方法单调所导致的现实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的结果,同时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更新升级与系统整体优化。
一、全域思政的内涵要义
所谓“全域思政”,是以高校为平台,汇聚高校所在区域的各方力量,充分发挥高校所在区域红色基地、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图书馆等设施的作用,面向所在区域的学生和其他群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模式。全域思政的突出特征是:讲课者来自各行各业,听课者面向四面八方,内容丰富多彩、手段灵活多样、形式生动活泼。[1]
(一)全域思政的主体构成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局限于教师,教师与学生关系紧张,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受到制约。韩愈在《师说》里提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即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有老师。全域思政工作的主体以高校教师为主,以政府官员、企事业单位党务工作者和基层干部等为辅,汇聚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和先进工作者,组成全域思政团队。全域思政团队不断修炼内力,不停注入活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告别“孤军奋战”,摆脱“孤掌难鸣”。来自各行业的团队成员协同合作,共同打造育人合力,即“讲课者来自各行各业”。
(二)全域思政的客体构成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它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相对应,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作用对象。[2]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面向所有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理论掌握群众。因而,高校的全域思政工作不仅面向校内学生,也面向域内的所有群众,包括但不限于域内的工人、农民、企业员工、社区居民,即“听课者面向四面八方”。
(三)全域思政的内容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4]新时代,中国实践不断向前发展,中国故事不断充实丰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推进,教育内容也应当因时而进。全域思政工作着力打造精品内容体系,充分挖掘高校所在域内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以及人文资源中所蕴含的育人元素,结合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将域内可行可用的育人资源充分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实践教学资源与环境教学资源,从而不断充实和丰富全域思政的内容体系。
(四)全域思政的方法运用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意一味进行灌输式教育,教育方法单调且单一。这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与需求不能达到平衡状态,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效度的提升。全域思政工作,一是积极转变育人方式方法,引入课堂教育教学新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二是勇于打破育人空间壁垒,在实践教学探索中不断更新优化教育方法;三是创新网络引导方法,帮助受众实现“自我教育”。全域思政以期实现理论主课堂、实践大课堂和网络新课堂的有机统一与整合,达成“时时是育人之时”“处处是育人之处”的最优效果。
二、全域思政的价值意蕴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落实育人育心、浇花浇心任务的主要场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育全面发展的人起着重要作用,全域思政以各行各业的先进工作者组成的优秀团队为教育对象释疑解惑,引导教育对象用知识武装头脑、用见识打开眼界、用思想提升格局。同时,全域思政工作者通过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汲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华,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域内育人资源,活用育人方式方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实践的发展。
(一)全域思政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时代发展呼唤理论与实践的创新。高校全域思政工作的开展,一是有助于打造“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全域思政工作通过整合域内资源,组聚域内育人团队,面向域内学生和群众,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齐力打造全域立体化育人新模式,并在此过程中更好地践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二是有利于改良育人环境。全域思政工作充分挖掘域内蕴藏的育人资源,深入研究并阐释其中的理论精华和精神思想,配合运用现代信息新技术,创设舒适、健康、合宜的育人环境,使得教育对象在优良的育人环境中得到无形的升华与成长,在不觉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全域思政工作面向多样化的教育对象,要求教育者能够精准施教,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触发教育对象的情感共鸣,终而达成深入人心的效果。
(二)全域思政有助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双向成长
高校践行全域思政模式,对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为打造全域性育人模式,教育者团队建设目标更加精确,标准更加细化,这对于教育者专业素养和个人能力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教育者须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定期进行学习、交流、调研和培训,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架构、提升授课技能、拔高专业素养,以期给教育对象带来“实打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新体验。另一方面,全域思政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培育人。教育对象在接受高素质教育者的施教过程中,知识不断更新、思维不断活跃、认识不断加深、情感不断丰富,从而有助于成长成才。
(三)全域思政有助于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高校的全域思政工作以期通过具体育人实践促进德育、增强智育、发展体育、协同美育、不落劳育,最终培育全面发展的人。高校践行全域思政模式,一是有助于健全人格。全域思政团队注重以文化人、以情动人、以事育人。团队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各有所长,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给予教育对象心灵上的启迪、情操上的陶冶,帮助教育对象适应社会变化、增强责任感。二是有助于内化思想道德品质。高校的全域思政工作,以丰富充实的教育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为来自四面八方的“听课者”传递道德情怀,在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中促成高尚思想道德品质内化于心。三是有助于提升科学与人文素养。高校全域思政工作的开展不仅仅能够培育完整人格,传递道德情怀,同时能够传播不同学科、不同视角下的科学与人文知识,扩宽教育对象知识面,丰富教育对象的知识储备,帮助教育对象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快速变化与发展。
(四)全域思政有助于推动地域的发展与进步
在全域思政模式中,教育对象多样化,既面向大学生,又面向干部,还面向工人、农民等域内群众群体。全域思政团队将前沿理论、生活故事、大小道理、趣味知识等送进课堂、机关、企业、田间地头,育人空间在域内得到充分拓展,域内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有助于域内群众齐心协力、鼓足干劲,促使群众以勇往无前的奋斗观、开朗积极的生活观迎接工作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鼓舞群众凝聚人心发展产业、做大做强企业、投身于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业,从而推动地域的发展与进步。
三、全域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主体多元,构筑协同育人新格局
全域思政工作以教师为主要力量但不限于教师,政府官员、科技创新人员、企业家、社会贤达、农民、社区工作者、劳模、老同志、志愿者、农村基层干部等校外各行各业的精英[5],乃至校内的优秀学生皆是全域思政的主体。全域思政工作在高校开展,首先,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育人功能。高校教师承载着讲授知识、传递情怀、洗涤灵魂的使命与责任。全域思政工作要求教师坚持“大思政”观,明确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善于转变陈旧固化的思维方式,以恰当、稳妥、有趣、有料的方式给学生带来成长与升华,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先生”。同时,高校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弘扬情怀,更要关注教学前沿,关注学生现状与需求,善于学习和自我反思,使得自身素养进一步提升。
其次,鼓动校内优秀学生进行同辈教育。高校优秀学生往往具备某一方面的专长,或学习优异,或自强自立,或见义勇为,或创业创新。诸如此类的优秀学生是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在学生群体中具备一定的权威作用,能够起到榜样示范和带动作用。全域思政工作者从多个层面考量选取优秀大学生,结合学生年龄、专业特点、实际情况,选取优秀典型,挖掘校内榜样,开展大学生朋辈教育工作。如鼓励优秀学生走上讲台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在一次次交流服务活动中散播青春的朝气与活力、传递奋斗正能量,以强帮弱带动双方的成长与进步。
再者,组织校外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和先进工作者开展宣讲活动。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在全域思政工作中将自身魅力展现于三尺讲台,以自身优秀事迹制造情感共鸣,教会学生何以用情、对谁用情、用在何处、该往哪去,恰到好处地掌握和运用“显”与“隐”的辩证法,为全域思政注入了“榜样力量”。如政府官员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校园巡讲等活动。这不仅拉近了高校学生与政府部门的距离,而且进一步让青年学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对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充满信心;农村基层干部走进校园,讲述当今青年一代的使命与担当,教导青年一代应当热爱劳动、辛勤播种、踏实努力,与莘莘学子达成思维火花的碰撞、道德情怀的传递,让学生在平凡却伟大的真实故事里领略乡土人情、感受爱国情怀、厚植乡村抱负,从而吸引并挖掘优秀人才投身乡村事业,为乡村人才振兴做出贡献。
(二)客体多样,构建人人受教新局面
全域思政工作对象以高校学生为主,适时扩充到域内农民、工人、企业员工等群体,力争构建人人受教的新局面。全域思政工作面向多样客体,首先,要做好校内“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工作。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提高抬头率、增添趣味性、提升吸引力,以期让学生从心底里重视思政课,从理论上熟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从实践中感知中国的魅力、体会真理的味道。另一方面,课程思政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皆需要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言传”与“身教”、“修身”与“立德”之中达成培育时代新人的润物无声。全域思政工作者秉承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善于运用矛盾辩证法,对于不同学科不同需求的学生量身制作培养方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施以不同程度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获得一番更深层次的体会与升华。同时,全域思政工作者经常深入学生群体,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了解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站在学生角度为学生办实事、办真事、办好事,从而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望和追求。
其次,组织专家教授走进“田间地头”,助力乡村振兴。一方面,高校教师面向农民开展基层培训。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专家学者深入乡村一线,在传授农民产业发展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选用最实用、最贴切、最契合、最前沿的教育素材以满足农村群众的精神需求,帮助农村群众认识到行业的现状、中国的现状、世界的现状,使得农村群众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把握当下、打开思路、勇于探索、面向未来、同心同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最终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另一方面,组织高校教师深入农村挂职帮扶。全域思政工作依托高校平台,发动高校教师走进农村挂职锻炼,助力乡村扶贫工作。高校教师帮助农民群体共同制定村规民约,通过谈话、访谈等方式拉近与农民之间的距离;教师宣传党中央政策文件精神,挖掘农村典型人物,宣传榜样事迹,为农民增添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有助于农民获得感的提升。
再者,发动校内教师走进域内企业、机关单位、工厂、社区等开展主题宣讲活动。高校教师结合自身丰富的阅历和渊博的学识给域内群众带来全新体验,如高校教师走进域内大型企业,向员工讲述中国的辉煌成就与进步历程,在科普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加深了企业员工的民族自豪感;经济学院教授在客观理性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以及中国与世界顶流所存在的差距的过程中,激发企业员工做大做强企业的责任感,可使得部分员工有效转变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
(三)丰富内容,充分挖掘域内新资源
“教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影响教育活动的最终效果。高校要做好全域思政工作,就要丰富教育内容,打造顺应潮流、贴合现实、结合实际的精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库。一是拓展课堂教学资源。理论教育不能与实践探索相脱离,理论的学习必须要与具体的实践融会贯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实践成果,用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丰富教育内容,用新时代的具体实践拓宽教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口、入心。二是扩充实践教学资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合作、对话和建构会对学习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而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在课堂、社会、网络等场域的实地教学,构建教学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主导性。全域思政团队将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带领学生走进名人故里、工业遗址、田间地头等。这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洗礼,在实地感悟中得以升华,以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感性和可触性。三是要充分挖掘域内环境资源。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流传千古,因而每一区域内都存在着一定的育人资源。全域思政团队着力打造丰富、多样的内容体系,为教育对象展现更加真实、更加动人、更加活泼的育人素材。充分挖掘区域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等,运用于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四)更新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新手段
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创新的必要举措。全域思政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摒弃不科学不合理的方式方法,收集和分析受众的需求和喜好,选取受众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和针对性。全域思政工作方法灵活多样,一是运用理论教育新方法。全域思政工作引入课堂教学新模式,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更新教师教学方法。如引入翻转课堂和雨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负责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学生答疑解惑,促进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这有利于为课堂教学增添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运用实践锻炼新方法。全域思政工作着力打造“处处育人”新格局,将高校所在域内红色基地、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等场所开辟为移动课堂,有如盐溶于水,使得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之中得以升华。三是运用网络引导新方法。现代信息技术为精准思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全域思政团队将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运用于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如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分析学生以及域内群众的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靶向施教;借助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采取有趣、有味、有用的形式与受众进行交流与开展启发式教学,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生动与活泼。
参考文献:
[1][5]易棉阳.全域思政新模式,小荷已露尖尖角[N].中国教育报,2020-11-23(05).
[2]骆郁廷.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04):34-38+48.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01).
责任编辑:杨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