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数据运用的实效性探析

  摘 要:新时代亟需推动大数据与思政工作的融合创新,实现高校教育与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然而,大数据在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并不充分,存在着运用大数据的思维理念缺失、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队伍运用能力欠缺以及实践研究不足等问题。因此,各高校需要树立大数据运用的思维理念、优化大数据的工作机制、提高思政工作者的素养以及加强大数据应用的实践研究等。

  关键词: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即通过对数据的深入挖掘与分析,寻找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有效地预见未来发展趋势,科学地做出决策。”[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数据在各领域的运用。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会议上,习近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懂得大数据,用好大数据,增强利用数据推进各项工作的本领,不断提高对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使大数据在各项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行为表现为依据的。思想大多是通过行为来表现,而行为又可以通过数字或数据来呈现。因此,高校通过利用大数据的思维与技术,对学生的行为轨迹挖掘、描述、呈现和分析,描绘出学生真实“画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教育和管理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促使其向精细化、个性化、智能化方向转变。

  一、大数据运用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之维

  (一)大数据挖掘有助于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三全育人”机制形成

  大数据运用背景下的“三全育人”机制,是指育人机制的“全连通”即数据连通、应用连通、服务连通;“全覆盖”即覆盖高校、覆盖教师、覆盖学生;“全精准”即精准监测、精准挖掘、精准引导。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网络技术,记录和挖掘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的源数据,不仅有助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三全育人”机制,还有助于增强高校及时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提供风险救济。

  (二)大数据描述有助于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

  高校通过运用大数据平台,全方位、全过程记录大学生的行为轨迹,对大学生群体或个体的思想和行为特征进行多维度的描述及“画像”,立体式地还原大学生真实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并及时精准地开展对学生的关心、教育和引导等工作。比如,高校综合利用大学生校园网访问记录、校园卡刷卡信息等,提前开展学业风险预警、及时监控网络舆情、精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

  (三)大数据呈现有助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大数据的思想政治教育,最鲜明的特征就是研究对象的‘数据化’。研究对象的数据化最核心的体现就是量化,具体指标可以体现在数据方面。”[3]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表现“用数据说话”,可以摆脱现行的定性评价方式的弊端,减少师生之间的矛盾,提升评价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准确性。比如,高校辅导员在给毕业生撰写评语或接受用人单位政治审查访谈时,基于各种现实原因,往往只能给出模糊甚至雷同的定性评价。

  (四)大数据分析有助于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生动力

  “大数据分析方法可以在研究对象未察觉的情境下,获悉他们所有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掌握其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了解所要考察的全部研究对象的全部研究指标,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进一步分析,进而得出较为客观真实的结论。”[4]“全样本”的分析方法,可以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方式等特征,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采取更为全面、具体和精准的干预措施,对已经发生的问题,通过开展轨迹复查和还原事实真相,客观地探求问题的原因,对突然发生的行为变化,可以实时进行风险预警。

  (五)大数据共享有助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

  “大数据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一切都被置于‘第三只眼’中,分享、共享成为共识。”[5]高校通过建立大数据教学管理平台,实现校内外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联通,打破“大学生数据资源孤岛”现象,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日常工作”,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比如华中师范大学构建的四个“一”管理模式,即“一站式”学生服务大厅;“一张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一张网”学生大数据决策分析系统;“一体化”学生信息综合运用体系,向学生提供自助式、集成式、伴随式等服务。从而把思政工作者从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聚焦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等方面。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数据运用的现存问题

  (一)大数据运用的思维理念缺失

  当前,高校尚未真正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数据的思维理念,使用大数据产品的兴趣不高。虽然,各高校纷纷开始建设智慧校园,如宿舍电子门禁、智慧教室、无线校园网等诸多大数据平台。但是,“思政工作的大数据平台建设存在缺陷和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大数据集成障碍以及与其他相关管理系统之间大数据共享和对接比较困难。”[6]在实际的工作中,学校各职能部门对接学生数据时,数据不规范、不分享、缺失等问题屡见不鲜。此外,很多高校利用大数据平台开展事务性工作时,比如学生的请假、评优等,虽然学生可以线上申请,辅导员也可线上审核,但职能部门仍要求学生提交纸质版材料,辅导员也需要人工审核和上交相关部门,极大地增加了工作的重复性、繁琐性。

  (二)大数据运用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大数据研究和应用都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尚未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形成完善的工作体系,缺乏对各职能部门的统筹规划,导致数据孤岛化、信息碎片化等问题。”[7]与此同时,校内外的协同机制尚未建立,各职能部门对有关学生的数据和信息,提出不同的报送要求,并设计出不同类型的表格,采用不同的报送方式和渠道。这都使得高校思政工作者整天忙于填写各种表格,撰写各类情况说明,还要熟悉和使用各种小程序和APP,从而压缩了他们本应该主要从事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此外,目前高校大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大数据的运用可能存在侵犯师生隐私,泄露师生数据信息等风险。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数据素养有待提高

  当前高校思政工作者整体缺失运用大数据的能力和素养,对大数据平台和技术“不会用”。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具,然而高校思政工作者依然沿用线上调查问卷的传统方式,或者使用简单的统计分析软件,并不能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动态性和全局性的技术手段优势。大数据运用素养的缺失,主要是因为高校培养大数据能力的体制机制不通畅,大数据软硬件产品、专业的师资队伍、相关的管理服务等一体化制度难以推进。同时,在选拔、培养和考核等具体环节上,也没有将大数据素养作为选拔高校思政工作者职业能力要求之一。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数据实践研究有待加强

  目前对高校思政工作大数据应用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大数据的理念、价值、内涵及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理论问题研究。但对于如何运用大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如何搭建平台建设、规范技术操作、保障数据伦理安全,如何依托大数据平台实现“学生画像”以及如何开展学生行为分析等实践研究有待加强。在此次席卷全球的疫情中,更加凸显了大数据实践研究和产品开发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运用的实效性路径

  (一)树立大数据运用的思维理念

  所谓大数据应用的思维理念,就是让大数据定量分析“用起来”,并不断深化对大数据的认知。首先,要高度重视大数据建设,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与方法,在实践中提升大数据的运用价值。一是树立全面整体性思维。在“样本=整体”的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定量分析应从全面整体的视角观察客体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变化,转变以抽样选取变量和以小样本推导整体等的思维定势,在全局掌握中挖掘细节和提炼价值信息。二是树立联动开放性思维。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定量分析要有效借鉴不同学科研究的有益方法和实践经验,利用大数据平台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外一切关联性数据资源,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协同和立体化育人新格局的形成。三是树立模糊关联性思维。“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无法用数字或公式进行确定和精准的计算与描述,必须通过对海量且混杂数据信息的分析,探析各数据之间的关联性,从而近似完整、相对精确地描述客体的思想和行为发展变化全过程。”[7]

  (二)优化大数据运用的工作体制机制

  “只有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数据运用的需要,不断扩大大数据的运用范围,并且对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外资源,才能形成新的思政教育工作的机制体制。”[8]一是要建立自上而下的大数据运用的政策体系。即构建国家层面的政策体系、地方层面的应用资源中心、高校层面的实施体系。二是要做好大数据运用的顶层设计。全面、系统以及分层次地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外各要素的大数据进行规划、整合与对接。三是要建立和优化大数据的管理制度。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校网络育人大数据标准和“互信”机制,让大数据在高校网络育人中用起来、活起来、大起来。四是要进一步构建大数据运用的协同机制。即构建跨专业、跨学科、跨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研—用”一体化的协同机制。五是建立有效的容错纠错机制。虽然高校大力推广运用大数据,但是不能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对于大量的、混杂的大数据,必须规范大数据的使用和有效对接。

  (三)提升思政工作者的数据素养

  只有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数据素养和能力得到不断提高,才能向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精准以及个性化服务。首先,高校应完善思政工作者应用大数据的相关制度、流程。其次,基于思政工作者的大数据知识和能力要求,高校要建立大数据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加强思政工作者的理论和实践培训,进一步加强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以及专题培训等理论培训。比如到企业现场观摩、参加企业挂职、参与大数据科研项目等,以便提升其大数据运用的实践感知。四是培养思政工作的大数据专业人才。“高校既要立足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现状,着力培养一批善于对大数据获取、分析和运用的骨干人才,同时也要注重吸纳大数据专业技术人才加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将他们培养成为既精通大数据技术、又熟知思想政治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逐步由被动适应走向主动创新。”[9]

  (四)加强对高校思政工作大数据应用的产品研发

  加大可视化、可应用、可推广高校思政工作大数据产品的开发力度。产品的开发必须以适应高校师生现实工作需要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自主学习及自助服务等需求为目标,结合高校思政工作者实际的工作任务与职责要求,在广泛征求一线思政工作者和学生的意见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加大高校思政工作产品研发的力度。比如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校园文化生活服务、个性化咨询服务等开发和研究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网络舆情大数据分析、数字化生活证书等。

  (五)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分析模型

  创建思政工作的大数据定量分析模型,即让大数据“活起来”。一是构建学生的行为分析模型。即全方位、全过程的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数据信息的获取与分析,描绘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与行为方式所特有的模式或特征。二是构建学生行为预警模型。即通过大数据技术,寻找学生看似不相关的日常行为之间的内在逻辑,并在相对稳定的变量分析中,构建对学生行为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模型。三是构建学生学习评价模型。即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质量进行量化评价,并构建不同要素作用发挥的量化评价模型。如一些高校对学生校园卡的使用情况进行大数据的比对和分析,结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观察,通过图书馆和食堂刷卡的时间段和相邻次数寻找“校园恋人”;通过校园卡的在校消费金额,寻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比对年级或班级的校园卡的刷卡记录,寻找学生中的“孤独者”等,以便真实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和预警,切实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安,严奉云,苗红.大数据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应用[J].观察与思考,2015(08):59-62.

  [2]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 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N].人民日报,2017-12-10(001).

  [3]陈瑞三,王洪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18(01):76-80.

  [4]王国军,刘爽.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理论观察,2014(1):143-144.

  [5]王婧.大数据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6:04.

  [6]刘宏达,潘开艳.融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研究的视角转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3):52-56.

  [7]刘宏达,彭嘉琪.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定量分析方法的内涵、特征及实施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3):22-26.

  [8]李振,周东岱,董晓晓等.我国教育大数据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CNKI学术期刊的内容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9(01):46-55.

  [9]刘宏达,穆帆.提升高校辅导员大数据素养的时代价值与实施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9(10):97-102.

责任编辑:杨慧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