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全域教育优质均衡的潮州实践


韩江之畔,教育潮涌。潮州通过“强师固本”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以“文化润心”推动立德树人与非遗传承深度融合,借“结对共建”汇聚深潮协作与高校帮扶合力,探索了一条依托深厚文脉、汇聚内外合力、迈向全域优质均衡的教育发展之路。一场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教育变革正在这里生动上演,让这座古城焕发出蓬勃的教育新气象。
韩江潮涌,固本强师守初心
破解教育发展瓶颈,首在人才。在全域推进教育优质均衡的征程中,潮州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关键性工程,通过精准引才、系统育才、用心留才,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近年来,潮州市着力构建人才工作制度体系,政策不断“加码”。在5月召开的全市教育大会上,潮州“一揽子”出台了中小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聘任管理以及规范市直学校教师竞聘上岗、岗位聘用等四项创新改革制度。
在潮州市金山中学,新入职的教师陈泓霖正是人才引进政策的受益者。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通过潮州面向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开设的“绿色通道”,通过考核后,回到家乡走上了向往已久的讲台。
谈及选择潮州的原因,陈泓霖坦言:“不仅是优厚的引进待遇和‘潮州优才卡’提供的全方位服务保障,更是这里尊师重教的氛围和对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视打动了我。”学校为年轻教师安排的资深导师结对帮扶计划,让他在教学实践和班级管理中少走了弯路,更快地融入了角色。

引进来是基础,育出来是关键。在人才培育的过程中,“传帮带”的示范引领作用至关重要。
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潮州市高级中学校长石小珊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教近30年,她不仅是教学能手,培养了多名考入顶尖学府的优秀学子,更是一位倾心育人的导师。她主持的名师工作室,成为区域英语教学改革与研究的高地,通过公开课、专题讲座、课题共研、送教下乡等方式,辐射引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她指导的多位教师在省、市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得佳绩。
石小珊也曾作为“种子校长”赴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进行两个半月的“沉浸式”跟岗学习,并将先进经验“校本化”,带动学校乃至区域教学管理水平提升。这种“骨干引领、团队共进”的模式,有效扩大了优秀教师的示范效应。
校本培养和人才梯队建设是教师成长的沃土。湘桥区城南小学实施的校级“名主任、名班主任、名教师”三名工程,便是潮州系统化培育本土人才的缩影。
庄溯澜在这个平台上,从一名学校政教主任成长为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在“名主任”培养期内,她通过理论研修、跟岗学习、实践锻炼,特别是在处理校园突发事件、领导团队、开展城乡德育共同体活动中,磨砺了思辨能力、管理智慧和责任担当。她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指导的文艺节目屡获省级奖项,个人有多篇论文发表,实现了从实践者到研究者、引领者的华丽蜕变。
让优秀人才“此心安处是吾乡”,是潮州教师队伍建设的不懈追求。潮安区金石镇龙阁小学教师林雪丽,用20多年的坚守诠释了乡村教师的初心。她扎根乡土,潜心教学,个人在区级以上获奖超110项;作为市级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带领团队共同进步;她担任少先队辅导员,将钩花、衍纸等非遗传承融入育人实践,指导学生屡创佳绩。
“我深爱脚下这片土地的文化根脉。”林雪丽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始终希望学生的素养培育能扎根于生活的沃土。”为此,她在语文教学中格外注重融合本土文化,通过组织“春节手抄报”“我为家乡风俗代言”等特色活动,引导学生在感知、表达与创造中,将课本知识与鲜活的地域文化紧密相连。
从精准引才拓宽渠道,到系统育才厚植根基,再到用心留才涵养生态,潮州正一步步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一支充满活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必将有力推动潮州教育迈向更高水平的优质均衡。
潮韵薪传,文化育人润无声
鼓点激越,锣钹铿锵,伴随潮州大锣鼓的节奏,四头色彩艳丽的醒狮不甘示弱,在高桩上灵活跳跃,搔头摆尾,动作惟妙惟肖,惊险的高空技巧引得围观师生阵阵喝彩。
紧接着,威猛的龙首引领着长达十余米的金色龙身,在队员们默契的配合下,时而盘旋腾挪,时而昂首穿跃,展现出“金龙戏珠”的磅礴气势。
这支由中学生组成的龙狮队,已成为湘桥区意溪中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是潮州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潮州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旨在以文化人、以艺养心,其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技艺的传承,更在于通过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培养其民族认同感与团队协作精神。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的非遗种类繁多、工艺精湛、体系完整,拥有世界级非遗代表作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7项、省级非遗项目47项、市级非遗项目139项。依托这一优势,潮州各校结合地方特色与办学实际,精心选择适合的非遗项目引入校园,开展形式多样的传承体验和教学实践。
在潮州市职业技术学校,一场将潮州非遗与现代职业教育相融合的创新实践正在深入展开。学校创新构建了“非遗+专业技能”同频共振的教学模式,将潮州非遗系统融入工艺美术、艺术设计与制作、计算机平面设计等专业课程体系,为学生搭建起“理论认知+技能启蒙”的双重育人框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中“活”起来。
学生陈润锌是这一课程变革的受益者。在一次校企合作项目中,他与两名同学以“准插画师”身份参与书籍插画设计,将所学非遗知识融入创作实践。
“当得知自己主创的插画成功入选并出版时,我信心倍增。”陈润锌回忆道,“这让我真切体会到非遗不只是老传统,更是可以‘用起来’的现代设计语言。”这个经历不仅让他的专业技能得到质的飞跃,也显著增强了班级整体的学习动力与文化认同。
从初入校园时对专业价值的困惑,到项目实践中淬炼真本领,再到获得广告设计与制作竞赛项目全省一等奖,陈润锌的成长轨迹,诠释了学校推动“课程+非遗”深度融合的育人成效。
同样深耕非遗课程的,还有湘桥区城南小学。走进学校的陶艺教室,五、六年级陶艺特长班的学生们端坐在工作台前,双手沾满陶泥,正全神贯注地制作具有潮汕文化特色的瓦当作品。


“瓦当是古代建筑檐头的陶制构件,既有实用功能,也承载着古人的审美与智慧。”授课教师从瓦当的历史讲起,引导学生在“刻、印、捏、塑”的多感官互动中,完成一场别具意义的“古今对话”。
作为潮州首个将陶艺课正式编入课程、拥有电窑烧制陶艺作品的学校,城南小学将陶艺教育深深植根于校园土壤。其陶艺工作坊不仅被评为“潮州市中小学优秀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师生作品更获第六届粤港澳大湾区学校设计作品展暨第八届广东省高校设计作品学院奖双年展一等奖,还有学生作品被中国雕塑博物馆永久收藏。
在饶平县汫洲中学,非遗传承则与地域特色紧密结合。学校先后创建了“嵌塑”创意工作坊与“手中线”学生实践工作坊。其中,“嵌塑”创意工作坊巧妙融合了潮州非遗嵌瓷工艺与现代环保理念,引导学生利用塑料、贝壳等废弃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在变废为宝的过程中感受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
“庄博涵同学原本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加入嵌塑工作坊后,他通过艺术创作不断突破自我,变得活泼开朗。”工作坊负责人林幼庄介绍,他的作品获第三届青少年雕塑大赛入围奖,这一转变与成绩也赢得了家长的支持,最终他以美术生身份考入广州大学。
汫洲中学校长朱俊琪表示:“设立工作坊的核心目标,是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如今,这一理念也结出丰硕成果——“嵌塑”创意工作坊先后获得广东省工作坊建设展示项目一等奖、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手中线”学生实践工作坊获第八届广东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
为了让学生在更丰富的场景中感知传统文化,潮州进一步将非遗教育从校园延伸至社会大课堂。比如,湘桥区教育局联合区文旅体局、工信局、农业局等多部门在全区范围内遴选了24个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涵盖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国防科创、自然生态等研学项目内容,提供近20条研学路线供学校选择,有效促进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

此外,潮州也积极推动各校开展成果化展示。9月8日,以“浸润·融合·共生”为主题的潮州市庆祝第41个教师节暨首届校园艺术节开幕式在市人民广场大剧院隆重举行。
演出现场,潮州市实验学校的原创舞蹈《有駜》惊艳四座。这支源自《诗经》的古典舞,由20余名学生倾情演绎,她们身着传统服饰,在悠扬的乐声中翩翩起舞,将古典诗文意境生动呈现于舞台。该作品此前已获潮州市中小学优秀团队舞蹈比赛第一名、潮州市第八届中小学艺术展舞蹈类一等奖。
“我觉得《诗经》舞蹈特别有意义。”六年级学生陈语乔分享道,“它不像普通舞蹈只追求好看,还能让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文化。表演时仿佛走进了《诗经》的世界,让原本有些难懂的古诗变得生动有趣。”
在深耕本土传承的同时,潮州各校还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比如,意溪中学主动对接马来西亚、泰国等国际龙狮团队,通过互访展演、文化研讨等形式,促进龙狮文化的国际交流。在这些跨地域文化互动中,师生们既见识到龙狮文化的多元表达,也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努力将意溪龙狮的独特魅力推向世界舞台。
从课程浸润到成果绽放,从校园扎根到国际交流,潮州通过系统化、特色化、国际化的路径,让非遗文化在校园中焕发新的生机。这条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不仅守护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更培育了一批批具有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少年。
结对帮扶,优质均衡谱新篇
走进深圳实验教育集团饶平县第二中学高三课室,每间教室都亮着一块解控一体机,师生指尖轻点间,一天的学习已然开始。从今年八月起,该校高三年级全面启用数字智慧教学系统,让这所学校的课堂悄然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就像有了专属的学习导航”,学生完成学案并提交后,系统便能迅速生成个性化分析报告,让学习进程一目了然。
“在这里,每个高三学生都有自己的数字画像。”饶平二中党委书记吴平波介绍道。周末回家后,学生只需登录个人账号,就能清晰看到各科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系统还会自动捕捉薄弱环节,精准推送相关习题,真正实现“因人施策”的个性化学习。
这场教学变革的背后,离不开深圳实验学校对饶平二中的组团式融入式托管帮扶。深圳实验学校派出了包括高中部副校长吴平波、光明部教务主任吕正军、集团教育教学部副主任於胜成在内的三人管理团队,分别担任饶平二中党委书记、校长及副校长,并引入现代化精细管理制度与绩效考核体系。
“在县中办学与在深圳办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过去思考的是如何合理配置资源,现在则要思考如何主动创造资源。”吴平波坦言。
在多方协调与努力下,一场关乎校园面貌与办学信心的焕新行动全面展开:宿舍楼与科学馆改造工程顺利实施,彻底消除了外墙瓷砖脱落的安全隐患;艺体楼空调改造规划落地,一举解决了夏季缺乏室内大型集会场所的难题;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潮州指挥部的资金支持也已申报到位,教师办公电脑与学生宿舍床铺全面更新,厕所革命悄然布局……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改变,不仅提升了校园环境,更提振了全体师生的精气神。

硬件升级的同时,教师队伍也迎来“换挡提速”。随管理团队一同前来饶平二中的,还有11位由深圳市教育局公开遴选派出的深圳骨干教师。学校在饶平县教育局支持下,还赴华南师范大学开展研究生专场招聘,引进9名新教师。
对于饶平二中的原有教师,学校也规划了年度赴深研修计划。首批50名教师已完成培训,他们不仅深入深圳实验学校、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观摩交流,更通过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等,开阔教育视野,激发内生动力,实现能力的整体提升。
课程建设方面,学校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依托广东省教育厅县域高中“托举行动”,饶平二中成功申报成为潮州市“种子学校”,承担起探索国家课程高效实施与校本课程多元开发的重任。同时,学校引进深圳实验学校的成熟课程体系与“英才班”培养模式,组建了“瑞光实验班”,共同开展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与系统孵化。
从学校治理、硬件升级,到教师发展、课程构建,深圳实验学校的帮扶始终着眼于“赋能”——不仅在短期内“输血”,更致力于激发其内生动力,构建可持续的“造血”机制。这一系列变革,正为饶平二中的发展注入深层活力,助力其实现教育质量的跨越式提升。
变化,不止于饶平二中。作为潮州本土唯一的本科院校,韩山师范学院充分发挥其百年师范教育的深厚积淀,统筹全校14个二级学院力量,与湘桥区、潮安区、饶平县协同联动,以“结对帮扶”为抓手,深入开展“三所学校”纵向支持与县中质量提升工作,构建了独具韩师特色的“1+2+3+N”教育帮扶体系。
在县中质量提升方面,韩师紧抓“双百行动”契机,与教育局协同建立10所优质普通高中与县域普通高中结对帮扶工作机制,推行高中国家课程落地转化,并成功推动韩山师范学院附属三饶中学建设。
三饶中学聚焦“激情校园”打造,以“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教研”为双轮驱动,率先在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四个学科成立省市县名师工作室“三饶中学学科工作坊”,汇聚各方优质资源,创新构建了“远亲+近邻”伴学式帮扶模式。

韩师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林浩亮介绍,“远亲”指来自珠三角等地区的名师团队,为学校提供先进理念、优质资源和创新方法等方面的方向性、技术性引领;“近邻”则汇聚韩师教育专家、本地名师和教研员力量,聚焦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常态化、实战型指导。
在这一模式推动下,双方依托网络平台构建了学科指导与专业发展共同体,凝聚省、市、县(区)三级名师智慧,协同推进三饶中学“教科研训”一体化发展,助力学科工作坊骨干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的成长非常迅速,这一年给学校带来了显著变化。”三饶中学党委书记黄俊昌感慨道。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丰硕:教师钱楚云获第十五届“潮汕星河辉勇师表奖”,黄鹏翔获饶平县2024—2025学年度“尊师重教优秀教师”称号,夏学琼获2025年“南粤优秀教师”称号,江玉娴获2024—2025年度“潮州市优秀班主任”称号。学校被评为饶平县2024—2025学年度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与出色的育人成效。
除了高等教育对基础教育的帮扶,在潮州市教育局的推动下,职业院校也立足专业优势实施精准帮扶。比如,市体校推广“一校一品”体育项目,组建校园足球队并普及武术操;市职校开发红色研学线路激活乡村旅游;潮州卫职院实施“三送工程”,开展义诊服务600余人次,覆盖4校500名学生性教育课程;颜锡祺职校开展“校村共建”生态项目,师生管护“职教林”成活率达98%,累计环境清洁服务超1200小时。
潮州教育走出一条“强内功与借外力并重”的发展之路,通过多措并举、系统推进,为全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区)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区)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动能。
数读潮州教育
● 近年来,全市教育经费“只增不减”,共投入188.06亿元;新建市绵德小学、市专门学校等61个学校项目,总投资约28亿元。
● 消薄补强优化资源供给,新增学位37530座,撤并小规模学校90所,超额完成省定学前教育任务达“5690”,实现“一镇一中心幼儿园”全覆盖、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全覆盖。
● 推行分类培养机制,培养省级名校长教师62名、市级493名,培养“种子校长、种子教师”320名,获评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共3名。
● 创新治校办学模式,组建金山教育集团等27个办学集团、15个城乡教育共同体,探索人才“小初高”贯通培养路径。
● 建成国家级文体艺特色学校68所、省级351所;2个项目获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一、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