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教育: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助力城市创新驱动发展

  2018年7月,备受瞩目的第49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第50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成绩揭晓,来自深圳中学的学子杨天骅、薛泽洋、聂翊宸共拿下三枚金牌,为深圳、为国家争得荣誉。而在此前一个月的2018年高考中,深圳本科、“重本率”均位列全省前列,这已是深圳连续多年保持这样的“战绩”。每3个深圳孩子,就有1个能上重点大学。

  2018年9月,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发布,建校仅6年的深圳市南方科技大学(下称“南科大”)首次上榜,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八位,也是中国新上榜大学中排名最高的大学。“这对于一所年轻的大学来说是了不起的成就,更体现了中国出色的科研与教学水平。”《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排名主任编辑费尔·巴蒂评价称。

  这些,都只是深圳教育快速且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高举改革创新大旗,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创造了经济发展中的“深圳奇迹”。教育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40年来,深圳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教育各项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深圳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被称为“创新之都”的深圳,在教育发展中,奋力书写市民满意答卷,逐渐探索出一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深圳路径,加速建设结构合理、公平优质、保障有力、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开放式现代城市教育体系,为深圳乃至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创新基础教育人才

  培养模式培养特区新一代青少年

  2018年初,深圳教育迎来一则好消息:深圳78名学生获得“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称号,而此次全国仅评出200名小院士。事实上,在近些年的“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评选中,深圳入围人数均名列前茅。

  这正是深圳基础教育均衡优质特色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基础教育取得长足发展,2013年深圳率先成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并成为首批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区,2014年率先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标准,如今,基础教育规模和北京、上海、广州接近。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高等院校,基础在中小学。”深圳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张基宏说。“创新之都”深圳如何在基础教育上回应“钱学森之问”,办市民满意的教育,也为深圳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支撑?

  针对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轻能力等违背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的现象,深圳在2014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在国内率先提出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八大素养,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优势领域成长,培养特区新一代青少年。“创新是深圳的基因,创新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深圳市教科院院长叶文梓说,八大素养最终要成就的就是创新型人才。

  此后,深圳市教育局陆续出台中小学生艺术教育、体育、科技教育等三年行动计划,并以此为抓手,全面开启立德树人、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培养创新型人才不能空谈,最重要的基础是课程,作为首批国家级课程改革试验区,深圳积极践行“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育人”的理念,形成以课程形态变革推动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深圳路径,涌现了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课改先锋学校,中小学素质教育成效全省领先。

  深圳教育还探索构建课程供应新机制,即课程市场化,将好的课程资源引入学校,丰富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库。据叶文梓介绍,通过强化标准指引、落实经费保障、加强专家诊断、积极推广应用等举措,深圳近些年遴选、委托开发了上千门好课程。同时,在教育教学新环境方面,通过推动学生创客工作室、手工作坊、电影工作室等建设,为学生创意成长搭建新空间。而资助学生小课题研究、社团等,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研究意识,推动了研究型学习的深入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科研水平的成果。

  2015年深圳学生小课题成果申报国家专利60项;2018年广东省中小学(含中职学校)创客大赛中,深圳参加的30件作品全部获奖,其中9件作品更是夺得特等奖,特等奖获奖作品数和总分均居全省第一。

  “这些措施对于学生创新、进行探究型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毕竟创新型人才是在实践、研究中自主生长起来。”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科技教育老师吴兆斌说,他自主开发的机器人与labVIEW编程被遴选为中小学“好课程”,被更多学校使用,而他所带学生的诸多小课题,也得到实实在在的资助。

  “今天的科技,已经完全可以将葫芦娃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变成现实,这就是‘遥感’。”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实验学校,中科院先进院的博士正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实验,带领学生们感知科学的魅力。“博士课堂”是该校在中科院先进院支持下打造的高端科学课堂,中科院先进院为学校配备了以年轻领军科学家领衔的科学导师,开设有趣的科普相关课程,带领学生开启科学之旅。而在深圳中学,与腾讯、华为、比亚迪等知名企业或研究机构共建创新体验中心,把创客教育融进课堂教学之中。

  事实上,在深圳教育部门的鼓励和支持下,更多的学校“打开校门”,通过项目带动,将各种企业、社会优质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为创新人才成长搭建更多平台以及营造良好氛围。深圳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庚靖认为,依托城市汇聚众多全国闻名创新型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源的优势,构建创新型人才联动培养机制,这是深圳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经验之一。

  与此同时,学生评价方式改革也正在纵深推进。2021年开始,深圳中考将把综合素质表现评价等级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将通过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实践创新五个方面的“重要观测点”,对学生进行评价。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将适应学生多样化成长需要,极大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深圳的基础教育已经进入全国基础教育第一方阵,走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路径。”叶文梓说。而已走过全国成80余所中学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则评价称,深圳的基础教育近些年进步非常大,“师资、校舍条件、生源水平、教育层次多样性等方面做得不错。”

  探索高等教育创新特色发展新路

  助力深圳不断争创新优势

  高等教育对一座城市,尤其像深圳这样的创新之城,其意义不言而喻。与旧金山相邻的帕拉阿图市,从一个农业区转型为高科技产业密集的世界科技重镇“硅谷”,与世界顶级名校斯坦福大学的人才辐射效应密切相关。

  高校数量少、办学层次低、创新人才培养不足、和城市发展定位严重不匹配……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深圳,其高等教育曾广受诟病。

  深圳高等教育如何“弯道超车”?“为此深圳近年来坚持自办与引进相结合,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深圳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探索了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地方高等教育创新、特色发展的新路,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全省乃至全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经验。”深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圳把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先后出台《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政策,构建完整的政策体系,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助力深圳高等教育步入快车道。

  短短几年内,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高校在深圳拔地而起。南科大、港中大(深圳)已经培养出毕业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中山大学·深圳、深圳技术大学等已经开始招生。深圳还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名校签署合作文件,共建深圳校区。

  “深圳市委、市政府在高等教育上下了很大决心,经过这些年发展,深圳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叶文梓说。为了支持这些高校的建设,深圳在办学用地、办学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保障;同时,深入推进机制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在人事制度、科研管理、人才培养等关键节点,大胆探索。如深圳大学、南科大在全国公办高校中率先实行去编制化管理,形成“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聘上岗、择优聘用、合同管理、非升即走”的全员聘用制度,实施与国际接轨的分类聘用、考核评估、晋升制度体系。

  “有了政府大力支持,以及在机制体制上的‘松绑’,很多高校焕发出活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教育观察人士肖婷说,以今年广东省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为例,成功入选该计划的4所深圳高校中,南科大、港中大(深圳)、哈工大(深圳)3所高校均为近年新建高校。

  与此同时,深圳的老牌高校也表现抢眼。如深圳大学6个学科进入ESI(基础科学指标)世界排名前1%,成为内地高校ESI排名进步最快的高校,新增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三、广东第一。

  深圳高校版图仍在高质量扩张。记者从深圳市教育局了解到,深圳正计划筹建深圳师范大学、深圳音乐学院、深圳创意设计学院、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等。上述高校的一个显著特点都是结合深圳发展需求而筹划建设。

  深圳的高校正成为引才“磁盘”,吸引一批高水平专家学者在深圳聚集。他们的聚集,不但提升了各高校乃至整个深圳的高等教育质量,也带来一大批高水平优秀人才,为深圳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仅从深圳高校全职两院院士这一指标来看,深圳就从2010年的4人增至目前的24人,引才力度可见一斑。

  “更多‘聪明脑袋的聚集’,有利于高校发挥凝结核作用,带来基础性创新的可能,从而补上源头创新不足的短板。”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院长张林说,深圳的高校正在为深圳增强源头创新力、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提供重要的推动和支撑。

  目前,深圳5个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中有4个、全市新建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有5个,均由深圳高校牵头建设。深圳高校拥有国家级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基地14个,拥有市级重点实验室89个,占全市40.1%。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共建的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深圳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通过搭建科研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加深与区域合作、鼓励教师将专利技术和企业进行嫁接等方式,深圳高校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得以迅速落地转化。

  “大学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全球一流的城市需要全球一流的大学。在发展高等教育上,深圳政府、社会都非常努力,目前大有改善,可以说深圳是全中国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城市之一。”徐扬生说。而根据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争取到2025年,深圳的高校达到20所左右,3—5所高校排名进入全国前50,力争成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

  加快建立创新型开放式现代城市教育体系

  打造教育领域“深圳质量”

  无论是创新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特区新一代青少年;还是自办与引进相结合,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具有深圳特色的地方高等教育创新、特色发展新路;抑或是加大职业教育国际化步伐,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着力培养高素质现代技能人才等,深圳各类教育不断创新模式,取得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深圳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不断努力践行,也是这座创新之都对一流教育的不懈追求。

  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深圳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一流城市需要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始终坚定不移地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教育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履行发展教育职责。

  教育优先,投入先行。40年来,伴随着深圳的快速发展,深圳的教育投入一直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深圳市委、市政府建立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先后出台《关于优化深圳市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结构的意见》《关于落实市区财政教育投入责任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的意见》等系列教育经费保障政策,2013—2017年期间,全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累计1971.9亿元,年均增长20.14%。2016年提高全市统一的生均拨款标准、各级各类学校生均教育事业费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

  “对教育高投入,既是特区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结果,也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和市领导重视教育的重要体现。”叶文梓指出,这种优先发展教育的大视野、大气魄、大手笔,保障了深圳各类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

  教育发展,规划引领。面对快速的社会变化,深圳直面各类教育发展实际问题,以规划凝聚人心,引领教育改革发展。作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深圳始终将改革创新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和途径,发扬先行先试精神,从管理体制、办学体制、育人模式等多方面,进一步完善教育发展政策,发挥教育规划的战略导向和统筹推进功能。

  2016年,《深圳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获国家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近两年,深圳先后出台《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意见》《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深圳市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政策和措施,凝聚人心、指引发展,不断健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体系,优化教育发展政策环境。

  “来了就是深圳人”,鼓励着一代代年轻人在这里奋斗、打拼,实现着个人和城市的梦想与光荣。这句充满温情和包容的城市宣言背后,也承载着教育的压力与担当。作为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深圳在2005年就制定了全国门槛最低的外来人员子女就读义务教育入学政策,2017年出台《深圳市非深户籍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入学政策进一步宽松。深圳也是国内最早实施积分入学管理的城市,适龄儿童不分户籍非户籍,均按照统一标准申请义务教育公办学位。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位的72%、公办学位的55%提供给了非户籍学生,比例全国最高,符合本市就读条件的非户籍学生100%可在本市就读。

  深圳教育发展40年,是教育不断探索实验、不断开拓进取、不断改革创新的40年。脚踏实地鼓足干劲,乘胜前行再创佳绩。站在教育现代化的新起点,全市教育系统将继续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将建立结构合理、公平优质、保障有力、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开放式现代城市教育体系,为全市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新平台,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新动力,为全国、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教育发展探索新路径。

责任编辑:林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