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业窑深学习院深圳市龙华区协同推进 素养课堂建构的特色化路径——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再旺访谈录

大作业窑深学习院深圳市龙华区协同推进 素养课堂建构的特色化路径——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再旺访谈录

  袁再旺,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届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跨学科)委员,广东省政府督学,龙华区基础教育首位正高级教师;曾获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深圳市名校长、深圳市优秀教师、深圳市首届中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主持过多个国家级课题,有多篇论文发表于《人民教育》等刊物。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打造课堂教学品牌,深圳市龙华区规划在“十四五”期间持续开展“素养导向的区域课堂教学改革项目”。为此,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与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谢翌教授团队(以下简称“谢翌教授团队”),以“U-A-S”(“大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小学”)合作行动研究的形式进行深入合作。项目以“大作业·深学习”为主题,旨在以任务化、项目式的大作业,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在深度学习中落实核心素养培育。项目实施以来,区域课堂教学、教师能力、科研素养、学生学习质量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区域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大作业·深学习”研究成果也正在本刊“专题”栏目系列呈现。在龙华区协同推进素养课堂建构一年后,我们专访了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再旺。

  《广东教育》:袁院长,龙华区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协同推进素养课堂建构研究?

  袁再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及今后发展的主要战略。基础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等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为应对新时代对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龙华区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提出协同推进素养课堂建构研究。

  所谓素养课堂建构研究,其核心在于如何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促进课堂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这种转变的动力来自时代教育发展的外在要求与区域教育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两个方面。

  一是时代背景。为顺应新时代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需要,落实“双减”政策,积极探索素养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

  二是区域背景。近年来,龙华区围绕核心素养目标落地,引入区域内外多方力量,强化教师队伍,建构科研共同体,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不均衡发展,课堂教学改革理念与实践割裂,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深深制约了学生的高质量成长与龙华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基于此,我们在高中阶段以“深学习”为切入口,提升高中学习质量;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与谢翌教授团队合作,深入学习与践行该团队提出的“大作业观”理念,以学习化作业撬动课堂教学的整体改革,构建“大作业”的课堂教学,进而实现深度学习、提升教师教学领导力、重建区域课堂教学理念体系、推动区域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切实发展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大作业窑深学习院深圳市龙华区协同推进 素养课堂建构的特色化路径——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再旺访谈录

  《广东教育》:您在阐述协同推进素养课堂建构研究过程中,提到了“深学习”和“大作业观”两个概念,你们是如何定义的?

  袁再旺:素养本位的课堂教学区别传统知识导向教学的关键在于主体位置关系的变化。知识导向的学习目标在于获得外在于学习主体的知识信息,即学生如何获得外在于自己的知识,而素养本位的学习在于素养是学生自我的素养,学习目标从外在于学生的知识走向内嵌于学生的素质,这意味着学习就是一种主体的彰显,一种生命的成长,或者说知识学习只有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性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基于此,我们提出“大作业·深学习”的理念。谢翌教授团队认为,作业并不仅仅是补充教学一个小环节,其实质是学生基于一定的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合作与发现的活动,它具有融合课程内容转化、学习方式转型的多功能价值,且关键在于作业与学生息息相关,是彰显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截体。而“深学习”来自于深度学习的概念,强调学习是知识、态度、技能等多方面的融合,要实现学习的深度,需要课程目标的统整、课程内容的融合、课程实施主体的转化以及课程评价的综合性等,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它正好是“大作业”之“大”的核心体现。

  简而言之,“大作业”是“深学习”的载体与通道、“深学习”是“大作业”的目标与方向,两种理念汇聚共同致力于龙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广东教育》:“大作业·深学习”素养课堂建构研究项目的特色是什么?

  袁再旺:一是多主体协同。为借鉴区域内外力量,共同提升区域课堂教学改革质量。项目实施以来,坚持以多主体合作行动研究为基调,成立基于高校专家团队、区域领导团队、教研员团队、一线教师团队的研究与实践团队,深入开展合作行动研究。

  二是多学科参与。为提升区域课堂教学研究的整体质量,项目尽可能多地扩大学科参与。如在大作业学科标准与样例设计中,中小学语、数、英、史、地、生等十多个学科参与教研和实践。

  三是全过程规划。项目经过一系列调研后,制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全面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使龙华区整体教学质量提升,并通过合作行动研究的方式,培育区域教研精英队伍和教师骨干队伍,为区域教研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四是创新理念引领。项目以“大作业观”为理念,丰富作业内涵,构建基于大作业观的素养课堂。大作业观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五个维度:一是大的视域。从学习视域出发,旨在以作业为载体实现“课程”向“学程”、“教授化”课堂向“学习化”课堂转化。二是大的取向。作业是一种创造性的探究活动,其与课程教学一起共同指向核心素养的实现。三是大的设计。以学习化任务为目标,包括作业类型之大,作业主体之多,作业内容之丰,作业周期之长等维度。四是大的实践。以作业为通道,建构课前、课中与课后相连接的学习化课堂,旨在构建学习化教学范式。五是大的评价。以作业为锚点,旨在实现“学-教-评”的一体化。

  《广东教育》:请用一个具体的研究案例来阐述。

  袁再旺:以初中语文为例,我们以大概念为“锚点”进行一体化单元作业设计,一个单元作业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在单元层面围绕大概念的理解和应用,重点对单元作业目标、单元学习活动和评价活动进行设计。

  如初中语文九下第二单元小说单元,提炼出“如何欣赏小说风格”这一大概念,并具体从“叙事风格”“独特人物”“独特主题”“独家语言”四个方面展开探究,建立核心任务“走进小说天地——风格面面观”。

  作业融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成为一种学习化活动,课堂不再一篇一篇进行教学,而是围绕大概念,通过“品鉴叙事风格”“品析独特人物”“品评主题内涵”“品赏独家语言”四个大学习任务,集中学习一组不同风格的小说。

  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知识、范例、图表、问题、提示等支架,围绕大任务,开展单篇阅读、比较阅读、主题阅读、探究阅读等。如在“品鉴叙事风格”中,课前单篇阅读,并绘制情节结构图,对不同小说情节结构有整体了解;学习过程中,提供“叙事结构”“叙事方式”“叙事视角”等多种知识支架,学生从三个角度进行对比阅读,完成相应的表格,并在问题支架引领下探究不同的叙事结构、方式、视角的选择对于叙事风格的影响,不仅了解作家的叙事风格,把握了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特点,也学会了如何发现、鉴赏叙事风格;课后形成“如何欣赏小说叙事风格”的微型研究报告,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可迁移的能力。

  整个学习过程中,采用表现性评价进行全程评价,既关照作业情境性任务的设计,又注意提供明确的评价标准,开发相应量规,努力在对学习的评价、促进学习的评价、通过学习的评价中达到平衡。

  《广东教育》:素养课堂教学改革项目是如何推进的?

  袁再旺:龙华区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项目以三年为期限,通过专家培训、教师研修、实践反思等多种方式开展研究,力争多学科、全方位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主要包含以下步骤:

  一是理论学习与研究阶段,主要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引入工作坊研修的形式开展学科研修,以此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理念。

  二是实验学校选取阶段,主要包含遴选实验学校与种子教师,开展相关理论学习与实践。

  三是实验研究阶段,依托专家指导团队、原有种子教师的设计成果、区教研活动平台,聚焦作业改革与深度学习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扎实推进“深度学习-单元整体教学”“大作业观视域下单元教学设计”等研究。

  四是成果提炼阶段,主要包含出版收集精品课例,发表相关论文,积极申报研究成果等。

  五是项目成果推广与应用阶段,相关教学设计为实践案例,在全区推广素养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切实提升全区课堂教学质量。

大作业窑深学习院深圳市龙华区协同推进 素养课堂建构的特色化路径——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再旺访谈录

  《广东教育》:项目实施一年来取得了哪些成效?

  袁再旺:第一,明确提出了“大作业·深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理念。大作业观认为作业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化活动,真正突出“学习、学生、学会”三中心。

  第二,在行动研究中培育了一大批教学科研骨干力量。在一年多的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坚持“双线”提升,即坚持从外引进与提升内功两条路线齐头并进。在专家引领下,教师们在课例研究、论文撰写、教学设计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如我们与谢翌教授团队共同研制的学科作业标准及其大作业样例就是多主体合作的有力证明。在学科作业标准研制过程中,我们汇聚了理论专家、学科专家、教研员、一线教师等多种力量,历经数月反复论证、研讨,最终形成了具有科学性、操作性与典型性的学科作业标准。

  第三,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一年多的项目推进,我们与专家团队在理论与实践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如专家团队形成的大作业观理念体系在CSSCI来源期刊上成果发表,扩大了龙华教研成果的影响力;还有龙华区教研团队就教学设计出版了单元教学设计相关专著等。

  《广东教育》:在协同推进素养课堂建构过程中,您有什么感悟?

  袁再旺:龙华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汇聚着集体的智慧与辛勤付出,这离不开专家团队倾情相助、教师的积极参与。在整个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其实有很多感人和值得分享的故事。如大作业观理念体系的提出、大作业观与深度学习基本原理的研究、大作业标准的研制等,这些成果的背后都凝聚着一大批人的心血。

  我们以学科作业标准研制为例来谈。大作业观区别传统作业观的关键在于,作业不仅是教学之后巩固知识的具体环节,作业作为一种学习化活动,它本身就是教与学的载体,支持着课堂教学的展开,促进着学习方式的转化。因此,作业标准的设计就不仅限于如何布置一个好的作业,其实质是以作业为载体的单元课程教学设计。基于此,谢翌教授团队通过理论研究、专家咨询、实证调查、工作坊研讨等多种途径研制出大作业观的“三有标准”。正是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为更好地促进学科教学质量提升,落实学科素养,我们组织开展研制学科作业标准与学科大作业样例的设计。这个活动共有11个学科参与学科作业标准的研制。

  在具体研究中,我们从全国各地聘请了十余名学科专家,其与谢翌教授团队、教研员团队、种子教师团队一起共同进行。学科标准研究历时数月,线上线下研讨多次。为了标准的科学性与权威性,有时为了一个概念的精确,各团队需要多次商议、反复查找资料才能确定。应该说,在这项研究中,很好地体现了专家团队严谨的治学态度,龙华教研员、教师谦虚好学的教研风貌以及各级领导全力支持教育发展的决心。正因为这样,我们也相信,在多股力量的汇聚下,龙华教育质量定能更上一个台阶。

  《广东教育》:在今后的实践研究过程中,你们将如何进一步推进?

  袁再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这是龙华区课堂教学改革一直坚持的方向。在过去的研究中,教师课程领导力与研究意识明显增强、区域科研氛围明显增强、教师素养课堂建构的能力明显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增加。

  在新课程标准、“双减”政策等要求下,龙华区课堂教学改革将继续推进素养课堂的建构。主要举措有:

  一是与高校专家团队深度合作,借助专家力量的引领,进一步推进素养课堂教学改革。目前,我们已与相关专家团队商定了未来工作计划,稳步推进素养课堂建构研究,尤其是在大单元教学、大概念教学等方面不断深化。

  二是持续提升区域教师教学领导能力,强化内功,为区域课堂教学改革培育强劲的师资力量。如我们准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开展首届“龙教杯”青年教师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旨在将研究成果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惠及学生素养培育。

  三是广泛开展交流活动,在成果交流中完善与发展龙华教育。我们拟开展“大作业·深学习”全省乃至全国的学术沙龙,届时将邀请众多行业精英来龙华共话素养培育,同时,也借此机会全方位地展示龙华教育成果,扩大龙华教育品牌影响力。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