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育伦理的建构与行动——广州市黄埔区高中历史教研员刘道梁访谈录

中学历史教育伦理的建构与行动——广州市黄埔区高中历史教研员刘道梁访谈录

  刘道梁,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广州市黄埔区教育研究院教研员。广东省教育学会教育评价专委会常务理事,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导师,广州市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州市中学历史教研会理事。完成省、市、区教育科研课题7项,获省级奖2项,出版了《中学历史教育探新》《中学历史教学伦理研究》等著作,公开发表各类文章50余篇。

  中学历史教育伦理,即中学历史课程教育与教学所蕴含的价值规范及其道德逻辑。不同的时代背景会有不同的教育伦理,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价值的伦理取向便更加彰显。广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黄埔区高中历史教研员刘道梁,带领团队开创性地建构了以致公论为价值取向的中学历史新课程教育伦理体系,为推动区域学科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提出了个性化的思考与实践样本。

  《广东教育》:在课改向纵深推进的今天,您如何看待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

  刘道梁:立德是树人的伦理基础,无德则难以成人。在国际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国家间的较量最终是看人才的素养,而人才素养第一位因素便是德性。历史教育有着丰富而强烈的思政功能,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看,德性的主要表现便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热爱、对社会主义的拥护、对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赞许,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公德和热爱国家民族的大德,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容回避的责任。

  树人以立德为伦理基础,立德以树人为价值方向,二者相辅相成。今天,我们高举立德树人大旗,从教学内部看,就是要确立人之教育本体地位,让价值理性回归教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就很好地把立德与树人内在地统一起来,更是把人才质量的国家要求与个人素养发展要求内在地统一起来。

  《广东教育》:教育伦理学跟立德树人有着怎样的联系?

  刘道梁:教育天然具有伦理属性,无论是受教育者人文教化时个体情感与智能差异,还是教育内容选择时的伦理立场,抑或是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都在告诉人们,教育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有着独特的伦理属性。所谓教育的科学性是指,教育要遵循人及事物的发展规律;教育的人学特性更多地要求遵循人的情感、价值感等伦理属性,同时,人不仅是时代的产儿,更体现阶级和国家价值追求。

  因此,立德树人的教育就必须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可以建设社会的时代新人,而人的阶级及其国家化生存则应该把人培养成为国家需要的人。当然,立德树人还有更加深刻的含义,那就是在知识中心观念之下,多年来我们的教育过多地追求结论性知识,青少年学生作为人之为人的情感、德性、价值、责任和创造性等伦理属性却未得到充分的培养。现行课改即要改变这种状况,让知识的生产成为教学的过程性追求,使知识回归服务人的本性。

  伦理,在东方文化视域中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及其秩序,具体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族、人与历史、人与自然、人与人类等;在西方文化视域下表现为人的善、习惯、正义、价值、责任等。当然,在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时,更是需要东方社会的道德倾向伦理观与西方社会的自由倾向伦理观的互通与融合。理想的教育伦理是在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民族、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人类的关系中,实现人之德性、情感、价值、责任和创造性的自由发展。

  伦理是人的存在及其幸福生活之理。因此,教育行为中倾注了伦理便可发现人。伦理的倾注主要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情景的创设来实现,也可体现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

中学历史教育伦理的建构与行动——广州市黄埔区高中历史教研员刘道梁访谈录

  《广东教育》:您历经十年探索建构了以致公论为核心的新课程中学历史教育伦理体系。请谈谈该体系的主要内涵及其建设与探索过程。

  刘道梁:新课程中学历史教育伦理体系的构建有一个较为长期的认识与实践过程。2010年4月,当时的广州市萝岗区的中学历史教育相对落后,为了改变现状以匹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我主持的萝岗区的中学历史教育提出了“求真、向善、明道、致公”的理念,阐述了中学历史教育的22种价值及其对应的理性人格、道德人格、智慧人格与公民人格;同时,还构建了与价值体系相适应的中学历史教学的实践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中学历史新课改在区域内的实施。

  2016年6月,我通过“历史教学伦理”公众号开始成系列地推送中学历史教学伦理研究的文章,对新课程历史教育教学伦理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提炼和概括。这些内容后来集结于2018年1月出版的《中学历史教学伦理研究》一书中。主要包括:

  第一,提出了历史教学伦理的基本原则与伦理内涵。指出“立足国家意志、着眼人生服务、关怀现实需要、展望未来责任”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伦理原则;指明了中学历史教学建设的基本伦理内容是人之为人所需要的情感、德性、价值、责任和创造五个方面,并对五大伦理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中学历史教育可以培养自主发展、尊重历史与人民、爱党爱国爱民族、有着正确价值观、责任感以及正确的历史意识、对未来理想社会充满美好信念、拥有丰富创造精神和忧患意识的世界公民。

  第二,阐明了中学历史叙述的伦理逻辑及其道德原则。从历史知识的产生入手,发现了历史叙述是认知逻辑与伦理逻辑统一的规律,提出了历史叙述的伦理逻辑及其道德原则,为高中历史课标的颁行和实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第三,论证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德性和创造性存在于过程性之中。在对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过程哲学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青少年学生德性和创造性都存在于过程中的思想;在对近年的全国卷高考试题进行了过程论透视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学历史教学是德性基础上的创造性和创造性基础上的德性的主张。在历史教学的过程性论述中,论证了一节优秀的历史课必须是实现历史逻辑、课程逻辑和教学逻辑的统一。

  2017年3月,我将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伦理思想进行升华和提炼,提出了“中学历史教育致公论”,形成了系统的致公论历史教育伦理体系。其内涵是,历史教育应该培育青年学生的仁爱利他精神,涵育社会公德与社会责任意识,养育对家园故土与国家民族大爱,化育悲天悯人的天下公义,简称“四育”。其核心精神便是“爱”,爱人爱己爱社会、爱家爱国爱天下,简称“六爱”。它有着强烈的入世思想,蕴含着丰富的致公伦理,具体包括:培育学生自主性的功利伦理、关注民生与社会的关怀伦理、利他与向公的责任伦理、致力于社会公德的正义伦理、家国情怀与天下公义统一的情感伦理、面向共产主义未来的信念伦理。

  《广东教育》:您所说的中学历史教育伦理思想与新课标所要求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有着怎样的关系?

  刘道梁:先要明确二者的关系。伦理是人类社会健康运行的法则,它犹如悬在空中的“电子警察”,俯视着地面的交通运行状况。历史课程标准是体现国家意志的中学历史课程实施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有着对应的价值规范和道德原则。这些价值规范和道德原则便是历史教育伦理。

  在《中学历史教学伦理研究》书中和《中学历史教育可以培养什么样的人》等论文中,我对国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刻解读,发现了其伦理内涵。新课标没有把知识作为核心素养,但是规范了历史知识从史料实证中通过历史解释而产生的途径。这就祛除了现代性教育的知识真理伦理观,使历史知识的产生走向民主。从知识的道德理想看,中学历史教育以唯物史观作为最高的价值原则,以家国情怀作为价值核心,引领中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通过历史学习具备深刻的历史自觉,从而培养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展望未来的人。

  从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看,时空观念可以培养学生的具体时空环境下的价值观;唯物史观蕴含的伦理思想有:对历史事实的敬畏和尊重伦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创造伦理;对人类未来的美好信念与责任伦理;基于阶级立场的国家、民族的热爱的情感伦理,等等。

  家国情怀是历史教育价值的核心,蕴涵着对国家、家园故土的人、事、物的爱,这是情感伦理和价值伦理;其次,人凝聚了家国情怀的前提是对国家民族的文化认同,这是认同伦理。历史解释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伦理思想。建构论解释奉行的是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即对这种历史哲学所建构未来的信念及其责任;解构论解释蕴含着质疑、批判、探究等创造伦理;重构论解释所奉行的是敬畏和尊重伦理。

  概括起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伦理蕴涵有敬畏与尊重、情感与认同、价值与责任、信念与创造,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中几乎都能找到。

  《广东教育》:您构建的新课程中学历史教育伦理体系是如何开展实践活动的?

  刘道梁:新课程中学历史教育伦理的实践探索有五大行动,包括追求教学过程性、深度学习的实践、教思读写的教师研修方式、学生研学活动课程的开设与公众号推文与学术讲座结合的对外传播路径。

  其中,教学的过程性,我提炼了它的四大支柱,即情景性、关系性、整体性和逻辑性。教师在实践中容易操作,形成了一些新课程课型,比如“大概念、小切口”课型、“叙述-探究-思辨-归纳”课型等都已被老师们熟练地掌握。

  深度学习的活动体现了教师的价值引领、学生学习主体的理念,它遵循大单元教学设计下主题教学的要求。

  教师的日常研修路径是教师课程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的大事,多年来,我积极提倡“教-思-读-写”的路径,引导教师养成良好的教研习惯,区域内高中历史教师课程能力提升明显。

  包括历史剧的编演、历史漫画的绘制、历史名菜的制作、师生共读活动的开展、黄埔历史一日游、黄埔古迹的历史解释等在内的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随着研究的开展与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内的历史教育同行开始理解并接受中学历史教育伦理思想。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