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教育:让成长与自然对话——访珠海市金湾区李兆南纪念小学校长钱敏霞

萌教育:让成长与自然对话——访珠海市金湾区李兆南纪念小学校长钱敏霞

  钱敏霞, 珠海市金湾区李兆南纪念小学校长,广东省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市、区英语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曾获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珠海市先进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英语口语竞赛优秀辅导教师等荣誉称号。主持和参与多项课题研究,研究成果曾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李兆南纪念小学始建于1952年,学校在爱国同胞饮水思源回报祖国的精神之下诞生。近年来,学校在“蚝源文化”的滋养下,积极践行“萌教育”之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就学校特色办学的个性实践,本刊记者和李兆南纪念小学校长钱敏霞进行了一次对话。

文化底蕴与个性主张

  《广东教育》:钱校长,我在学校的介绍资料中看到,你们近几年倾力打造“蚝源文化”的下“萌教育”特色。那么,什么是李兆南纪念小学的“蚝源文化”?

  钱敏霞:蚝生于海洋,长于海洋,海洋以海水养育了它,它在吐纳海水之中回报海洋以清洁。“蚝源文化”从蚝的这种特性出发,引申出感恩社会的育人价值。正如爱国同胞“思利及人”的理念,不忘做人做事的根本,饮水思源,用个人的发展助力社会、民族的进步。

  我们提炼、提倡的“蚝源文化”坚持以爱育爱,以心引心,是结合学校办学历史,通过具体的情境,以教育者自身的仁慈与善行引发学生的感恩情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善良,建立起他们的感恩反应方式,唤起他们内心的爱心回应。

  《广东教育》:“萌教育”这一概念如何理解,它与“蚝源文化”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钱敏霞:“蚝源文化”所体现的感恩,是学校70年办学历史厚积薄发形成的文化土壤,在这片土壤之上,师生自然生长、主动成长、生态发展。学校以“蚝源文化”的感恩教育为底蕴,借由“自然生长、主动成长、生态发展”的路径,进而引导师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超越的这种教育机制,形成了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文化内涵体系,形成了以“蚝源文化”为底蕴的“萌教育”师生发展之路。

  《礼记·月令》对“萌”的释义是:“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在这里,“萌”字的解释为“植物发芽”“事物的发生”“草木的茂盛”和“欣欣向荣”。小学正是学生“萌”的初始状态,是教育的起源。

  所以,“蚝源文化”是学校办学历史、文化底蕴所形成的特色文化场域,而“萌教育”是在这一特色文化场域之下对自身办学理想的个性主张。

萌教育:让成长与自然对话——访珠海市金湾区李兆南纪念小学校长钱敏霞

“润”德育与“源”课堂

  《广东教育》:你们践行“萌教育”,从哪个方面入手?

  钱敏霞: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是前提。我们在推进“萌教育”的过程中,寻找和遵循学生科学的成长规律,通过“润”德育创造适合学生成长的环境,开展各种主题活动点燃孩子的自信,让学生自然生长、主动成长、持续发展。

  一方面,我们将“润”德育课程化。“润”德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德育课程作为第一课程,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点突出感恩和成长两大主题教育,分年级落实好“学会友好相处”“学会自主管理”“学会感恩担责”三大主题课程。

  另一方面,我们将“润”德育主题化。学生是在活动环境中成长的,所以科学规范地开展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而且有助于沉淀学校的文化。“润”德育育人目标的实现在“三个学会”系列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秉持“活动中育人”的理念,基于德育目标、结合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开展基于主题的系列活动,如三月爱心义卖集市、四月社会实践、五月感恩“五个一”、六月劳动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资源和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阅读、思考、表达、实践。

  《广东教育》:教育理念的实践根植于课堂。“萌教育”在课堂教学上有着怎样的设计,又是如何切入的?

  钱敏霞:我们致力于“源”课堂建设,通过教育的原理来寻找教育改革的大原则、通过寻找教育的源头来开发教育改革的策略、通过寻找教育和学习的关键元素来确定改革的策略。

  学习是学习者通过阅读、听讲、观察、研究、实践等途径而获得知识、技能或认知的过程,是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相对持久的变化或行为的方式。因此,学习本质上是学习者和这个世界在互动中成长、改变的过程,“源”课堂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互动环境、资源、机会,其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会学”“想学”“乐学”。其基本路径包括: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情感——建构学生知识体系之间的桥梁——形成适合学生的学习体系结构。

  “源”课堂建构的基本策略包括两大抓手和四个互动。

  所谓两大抓手:一是在课堂上以“问”为中心的指向学科核心知识的大问题教学;二是基于“一帮一”互助课堂中培养的“小老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深度学习。

  所谓四个互动:知情互动(爱学)——愉悦课堂,学思互动(趣学)——学思课堂,互助互动(合作学)——合作课堂,知行互动(做中学)——探究课堂。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开展独立先学、教师导学、小组互学、全班共学的项目式学习研究。

  《广东教育》:无论是德育还是课堂,都涉及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评价。学校在学生评价改革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钱敏霞:传统的学生评价存在的评价指标、方式、主体单一,重学科轻发展等问题。基于学生的现状需求和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学校结合地方历史和文化特色,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进行校本化的阐释和实践,创造性提出了“三好+”核心素养培育和评价指标。

  “三好+”核心素养指标共有“身体好、性格好、学习好”三个方面及其各自对应的“三个学会”9个要素。“身体好”是基石,指向学生的身心健康;“性格好”是关键,有助于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和社会适应;“学习好”是本分,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而“+”意味着学生有无展的潜力和可能性,多维度的评价指标有效避免了传统评价注重语数英等学科学习而忽视学生其他综合素质的误区,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特色发展与师生成长

  《广东教育》:先进理念的践行总会带给学校全新的发展与变化,请介绍学校打造“萌教育”特色来所取得的成效。

  钱敏霞:近年来,学校根据“蚝源文化”理念和学生发展需求,利用有限的校园空间不断优化环境,以期达成环境育人的目标。在硬件建设上,学校先后完成了“润园”“感恩园”“萌育园”和“小蚝仔梦想大舞台”“感恩”文化墙、“三个学会”梯间学生作品展示等,突出了学校文化特色办学的理念。为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先后更换了26间教室及各功能室的多媒体平台。

  学校这几年先后被评为珠海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广东省中小学幼儿园科创与STEM教育教改实验学校、珠海市少先队红旗大队、广东省校园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多项市级以上课题开题,在特色办学、优质发展的前进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广东教育》:您对学校的未来有什么样的愿景?

  钱敏霞:今年正值学校建校七十周年,七十年同舟共济,七十载薪火相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李兆南纪念小学将坚持以人为本,五育并举,在助力优质均衡教育、建设理想学校的征程上焕发新颜,重新启航。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