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在改革中生发意义 ——佛山市顺德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行动侧记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一端连接学生,一端连接着民族的未来;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在某种程度上说,课堂模式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课堂的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全国教育大会以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印发,强调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佛山市顺德区围绕“开放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区域统筹力度,确立以教学改革成果推介带动改革深入实践的工作思路和区域联合教研思想,全面推进全区中小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升育人质量,展现了顺势而为、勇于担当的“顺德精神”。

让课堂在改革中生发意义 ——佛山市顺德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行动侧记

宏观布局改革路径

  顺德区历经十余年的实践和探索,构建了民主、和谐、开放、富有活力的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促进了教育观念更新和师生共同发展。这也为顺德区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建设校本课程体系、优化教育教学体系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基于此,顺德区从现实的课堂教学问题出发,以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全区教育改革的核心,一方面加强对课堂教学改革成果的培育和推广,以课堂教学改革成果推广提升教学经验交流的质量,另一方面,实施“全区教研、全面教研,全员教研”的区域联合教研发展战略,以区域联合教研深化课堂教学研究的内涵,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确定行动计划

  2017年,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工作意见》的文件精神,顺德区教育发展中心在区教育局的指导下,制订《全面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成果推广应用活动三年行动计划》,以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为抓手,以整体构建学校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教育体系为发展追求,紧紧围绕“育一批成果、推一批优课、树一批名师、创一批名校”的“四个一”工程,以“点”带“面”,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成果辐射到全区,以此带动全区中小学校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行动分为五个阶段:专题调研阶段,开展全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调研活动,为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问诊把脉;成果培育阶段,开展全区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展评活动,带动学校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炼教学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并将经验成熟、成效明显的学校列为“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学校”;现场推介阶段,对“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学校”进行现场推介,既确保推介经验和成果辐射到全区,亦借推介行动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推广应用阶段,引导各学校形成课堂教学改革深化方案,开展“推广应用示范学校”跟岗学习活动和“同上课改课·走进镇街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宣讲送教活动;评价激励阶段,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优秀课例”“先进教师”“先进学校”“先进镇街”等评选活动,形成可视化成果。

  构建教研体系

  2017年,区教育局印发《关于推进区域教研教改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构建以区级教研为核心引领,镇 ( 街道 )、学校教研协同的“区—镇—校”一体化的区域联合教研体系,充分发挥区教育发展中心在教育研究和教学指导、教研服务和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中的作用,进一步明晰镇街道、学校在教研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2019年,区委、区政府印发《关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深化区域联合教研工作,加强对“新高考”“新中考”的研究,强化课程与学科建设,打造品牌学科;启动“卓越课堂”计划,推广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区域联合教研旨在打破同一教育层次教研固化范围,整合不同层次教研优势资源,达到不同层次教研资源最优化流转,逐步形成“全区教研、全面教研、全员教研”的教研新格局;建立面向教师的“终身教研”机制,实现共享教研的常态化发展,让教研直接融入教师的日常工作当中;从教研开展的整体过程出发,服务于教学,引导教师优化教学行为,增强教研针对性、实践性、可操作性。

  为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顺德区从构建“区教育发展中心—镇 ( 街 ) 教育局—各中小学校”三级工作网络和“区级教研员—镇 ( 街 ) 级教研员—学校教研员”三级(专兼职)教研员网络,开发教研信息与教研资源的共享平台和构建区域教研资源共享机制,以区教育科研经费资助为抓手建立统筹互动的课题(项目)管理机制三方面,实现联合教研体的构建;同时,坚持以调研诊断性数据确定教研逻辑起点、以教研视导反馈数据发现教研薄弱环节、以教学测评形成性数据寻找教研阶段成效,构建区域联合教研体教研模式。

让课堂在改革中生发意义 ——佛山市顺德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行动侧记

聚焦分析课堂现场

  课堂是一个系统性的、生成性的场域,每一个教学要素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顺德区聚焦课堂现场,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分析教学要素、捕捉教学细节,确保课堂教学改革方向与成效。

  以实地调研掌握“课改”实况

  为全面了解全区学校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总结课堂教学改革以来的优秀经验和做法,分析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顺德区由区教育发展中心牵头,开展全区普通初高中课堂教学情况的实地调研。调研采取课堂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覆盖全区50所初中和22所普通高中,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式、内容、效果以及改革的态度、制度建设、制约因素、问题困惑等方面。

  调研结果表明,学校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制定了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建立了健全组织机构和保障机制,构建了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也转变了教学理念和行为,打造了高效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进一步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课堂学习的质量和效益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为进一步深化全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以跟岗学习激发“课改”思考

  在区教育局的统筹下,区教育发展中心分批次组织学校校长、行政干部、骨干教师代表到乐从中学、罗定邦中学、大良顺峰初级中学、乐从大墩初级中学等学校进行跟岗学习。学员们通过课堂观摩、专题讲座、集体备课、文化体验、研讨交流、学习分享等活动,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基地学校在机制设计、集体备课、导学案制作、听课评课、校本课程开发、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切实深入地体验基地学校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多角度地思考如何把基地学校的经验进行校本转化。

  郑裕彤中学教师孙垂鑫表示:“罗定邦中学的集体备课模式,先由主备教师编写导学案,然后进行集体研讨和修改,形成共识后再确定导学案的具体内容。这样的‘一课一研’模式能够更加突出备课的主题和问题,很值得我们学习。”

  以常态教研推动“课改”发展

  要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就必须将常规教研内容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聚焦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发掘、培育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实现有效教学,使课堂教学改革从形式的变化逐步走向内涵的发展。

  在区镇两级的联合教学视导中,顺德区针对日常课堂教学开展课堂会诊、课堂聚焦、课堂展示活动,把有问题的课堂点出来,把有分歧的课堂论出来,把有效的课堂展出来,让有效教学真正成为教学常态。

  例如,为解决中小学课堂中的教学实际问题,研讨提升学科课堂教学水平的策略和方法,伦教街道根据各中小学科组实际,积极搭建学科联盟区域教研平台,目前,街道14所中小学校各门学科均与区域内、外的兄弟学校建立联系,开展学科联盟区域教研活动。其中,培教小学、仕版奋扬学校、三洲学校的“333”学科联盟区域教研活动(“333”即3所学校分别围绕语文、数学、英语3门学科的教学,每学期开展3次主题教研活动),通过收集教学问题、确定研讨主题、观摩课堂教学、开展主题研讨,共同探讨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及时有效地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促进各学校课堂教学的内涵发展。

  以评价反馈提升“课改”质量

  课堂教学改革要通过教学反思找寻教学的完善优化之处,要在教学实施与教学反思的循环往复之间实现改革的螺旋上升。顺德区的“下沉式”教学视导,建立“前移研究、现场观察、点评反馈、反思重建”的流程,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分析,对教学设计、教学行为进行系统诊断,放大课程调研、课例研究及主题教研活动的过程价值,促进基于数据的教学反馈与反思改进,提升教研品质,提高课程实施质量。

  同时,借力于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把教学质量检测的大数据转化为有效、有价值的教研信息,对各学校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诊断,针对数据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把脉问诊,全面深入地推进学校课堂教学的诊断与改进,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更精准、高效。在学校层面上,通过出口和入口增值评价,评估学校学科和整体教学管理效益;在教师层面上,通过横向对比,让教师明确自身的教学优势与薄弱之处,做到扬长避短;在学生层面上,纵向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轨迹,横向了解自己的学科平衡度,并进一步细化到学生各学科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点上,让学生明确自我提升的目标和方向。

  例如,在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后,针对增值评价呈现下降的学校,及时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学管理视导与分析,研讨改进意见;针对检测中出现学科整体呈现相对较弱的学校,相应组织学科教研员开展教学视导与研讨;针对学科与总分匹配度较差的学校,迅速召集年级负责人分析明确目标,指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对精细化管理,对教学过程中呈现的不同问题,开展目标明确的针对性视导,建构“诊断—视导—改进—反馈”的工作思路,有效助力学校提升教学效果。

让课堂在改革中生发意义 ——佛山市顺德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行动侧记

搭建创新交流平台

  课堂教学改革没有统一的模板,需要学校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探索,更需要搭建平台、汇聚智慧,让学校在经验交流中提升、在思维碰撞中创新。

  现场推介,经验分享

  如何把典型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推广出去,让各学校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情况,创新教学方法、构建教学模式,推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对于这一问题,顺德区给出的答案是课堂教学改革成果推介活动。

  乐从中学“和谐课堂”改革成果推介活动,以“人本和谐促发展,课堂革命创品牌——从课程改革走向学校品质发展”为主题,着重推介以乐从中学为代表的顺德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成果,整体展示全区中小学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等情况,促进各学校积极思考和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课堂改革之路,重建学校教学新体系和教育新体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

  罗定邦中学“1+1 主体建构课堂”改革成果推介活动,以“深化课堂改革,走进教育新时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学校课程建设,走向课改文化建设”为主题,并围绕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优化学校课程建设、走向课改文化建设设置3个分论坛。推介会进一步总结了全区的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并通过引入上海、深圳等优秀成果,将展示经验与点评相结合,实现了专家学者的改革理念与顺德区改革经验的相对接、相磨合、相启发。

  2019 年顺德区中小学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暨成果推介会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对全区多年的课堂教学改革成果进行阶段性总结,重点推介了大墩中学“356 生本智慧课堂”和顺峰中学“师友互助”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并以开放的姿态引入了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

  教学研讨,共促发展

  为积极探索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深化教师对“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的理解和运用,切实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全面推进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发展,顺德区教育发展中心组织了两期“同上课改课·走进镇街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活动,为学校和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相互切磋、共促发展的平台,推动教师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自我反思。

  在同课异构活动中,区优秀“课改”教师与区属学校教师、镇街学校教师同上“课改”课,呈现了不同镇街、不同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观点分享和教学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在评课研课环节,听课教师各抒己见,教研员点评总结,在互相交流中深化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在“课改”微讲座上,教师共同探讨上好“课改”课的有效策略。

  两期研讨活动共走进了10个镇街和6所高中,涵盖高中、初中、小学3 个学段共48 场次,114位教师同场竞技,2000多位不同学科教师参与。

  联合教研,资源共享

  联合教研的目的在于集中区域资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特别是课堂教学问题。顺德区一方面充分发挥区域联合教研体系优势,引导各镇街建立片区(集团)联合教研体,定期开展“名师课堂”,共享教研资源,另一方面,各镇街片区(集团)内和学校间通过集体备课、一课多上、一课多磨、同课异构以及结对子、专题讨论、课程开发等形式,有机整合片区(集团)内教师资源,解决教育资源匮乏、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而导致的教学发展不均衡问题。

  例如,均安镇将中小学校分成东片区和西片区,片区内1所初中与4所小学对接,在课堂教学和教研上,以“片区教研一体化”为主要形式,以“片区课程、初小衔接、课堂教学节、小课题研究”等项目为支撑,丰富区域联合教研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与内容,实现全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乐从镇基于“乐课坊”网络平台成立乐从教育集群,实现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镇内片区联合教研成为常态,通过系列的案例研究, 推动各学校教育观念、教学水平、办学特色的提升。

让课堂在改革中生发意义 ——佛山市顺德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行动侧记

记者观察:课堂教学改革的时代意蕴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教育的使命。新时代下,顺德区既聚焦教学方式的变革,也致力教育生态的优化,让课堂在改革中不断生发意义。

  基于教学理论,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顺德区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让教师深化对教学理论的认识,变革教学理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各学校构建符合自身教学实际、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例如,大良实验小学遵循拔萃课堂教学模式“启—研—展—评”的基本原则,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和学生学习习惯,打造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范式;勒流江义初级中学以建构主义、多元智力和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构建了明晰的“目标—导学—检测”三环智能课堂教学模式和智能课堂平台,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基于办学理念,塑造校本课程体系。校本课程体系彰显着学校的品牌和特色,是落实学校办学理念、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在顺德区课堂教学改革中,各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历史和资源优势,凝练各具特色的办学理念,明确育人目标,并紧紧围绕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品牌发展。例如,容桂小学的“和韵课程”以“培养悦纳自我、关爱社群、理解自然、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小公民”为育人目标,由“悟之韵”“谐之韵”“灵之韵”三大板块组成;建安中学的“均安镇东学区九年一贯制德育系列化课程”以共同性、整体性、示范性和发展性为原则,实现各年级、各学段自然衔接发展,并通过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过程实证化来确保课程的稳妥推进;北滘镇中心小学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本真”课堂教学范式,从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等三大类型出发,围绕学生发展十大核心素养要求,构建了包含九大课程模块的“真人”课程体系。

  基于改革自觉,优化学校教育体系。教育改革自觉的树立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层次表现。顺德区的课堂教学改革不仅构建了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更营造了课堂教学改革文化,让教学、教研、教育成为教师、学校和区域的教育改革自觉。这一切的教育要素共同推动着学校教育体系的革新和优化。例如,罗定邦中学通过推进“1+1”主体建构教学模式改革实践,逐渐建立了“1+1”主体建构教学思想,并以此为主线,协同推进教材二次开发、信息技术融合、学校课程建设、师生教与学的评价等改革,逐步完善学校的教育体系;乐从中学通过近10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逐渐构建了“和谐”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和谐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了“和谐教育”课堂改革文化,并基于“和谐”理念带动了学校管理、德育、队伍、环境、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全面优化了学校的教育体系。

  顺德区课堂教学改革,彰显了课堂的教学意义,让课堂教学活动灵动多姿;彰显了课堂的实践意义,让学校办学实践鲜活生动;彰显了课堂的生命意义,让师生生命过程充盈丰满。

  (本文图片由佛山市顺德区教育发展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