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提升工程2.0为契机构建学校教育治理新机制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那么,以信息化支撑的学校教育治理该如何进行?本论文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为契机,试图从信息化领导制度、指导实践、教学研究等方面构建教育治理新机制。

  一、信息化制度从管理走向领导

  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大都是学校给予硬件设备,提供必要的软件支持,以满足教师教学的需求。然而,进入教育信息化时代,学校的信息化管理仅仅停留在“满足需求”的层面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我们要敏锐地抓住能力提升工程2.0这个机会,形成有效的信息化领导力,构建一种新的教育治理机制。

  (一)建立清晰的发展愿景

  学校信息化发展与整个学校的发展是同步的,要形成强有力的信息化领导力就需要明晰学校的发展愿景。学校发展愿景是学校对未来理想和长远战略目标所描绘的纲领性蓝图,是学校的发展目标,也是全体师生的共同愿景。这个愿景是以校长为首,领导团队为主,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下确立的愿景[1]。

  东区雍景园小学以中山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为契机,成立了校长领衔、教学主任主抓、学科组长主责、信息教师主操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在准确分析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基础上,形成了学校信息化发展愿景:围绕“技术与智能”以STEM理念下的项目式学习和课题研究为抓手,以多技术支撑的智能化教学为切入,打造学校多学科多技术融合的教学特色,开展信息技术支持的跨学科研究,培养一批基于信息技术开展多学科教学的骨干教师,推动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创新发展。

  (二)构建立体的管理制度

  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评估体系是学校信息化领导力实践的有力保障。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实践中,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带领信息化管理团队,把学校的发展愿景分解成一个个可达成的绩效目标,把信息化管理体制与学校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从学校、科组、个人三个层面,建立了“学校有规划、科组有计划、个人有任务”的三级管理制度,明确了“学校有愿景、科组有主题、个人有目标”的三级研修要求。

  为了落实管理的执行效果,就要有相应的评估体系,确保学校信息化领导力落到实处。学校科学布局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的结构和内容,制定科组和个人的评价指标。学校对科组进行考核,科组对个人进行考核。我们从学校、科组、个人三个层面,建立起相呼应的管理需求与评估指标,构建“校长领衔、科组自治、教师内驱”的信息化管理新机制。

  二、信息化主体从探索走向指导

  学校信息化教育实践的前提是要有一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出的信息化指导团队,能对学校信息化发展作出专业性评判,并给予方向性指引,作出示范性指导。

  (一)培养指导专家

  东区雍景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宋晓玉老师成功获选中山市能力提升工程2.0首批市级培训专家库成员,曾跟随市的组织,前往吉林长春参加提升工程2.0的管理指导团队专题培训。正是因为这次培训,宋老师对能力提升工程2.0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对学校信息化建设有了深度的思考。随后,学校就马上成立了信息化管理团队,对学校目前的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估,优化了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以能力提升工程2.0为契机,宋老师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多次信息化教学的培训,把运用技术赋能教学的思想深埋在教师的脑海中,引领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

  (二)培育实践团队

  各学科骨干教师是一所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信息化教学应用也离不开学科骨干教师的积极参与。身为学科骨干教师,已经掌握了教学法知识(PK)和学科内容知识(CK),具有成熟的学科教学法知识(PCK)。在教育信息化的2.0时代,教师还需要掌握先进的技术知识(TK),在原有学科教学法知识(PCK)的基础上加入技术的成分,拥有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2]。善于运用技术的教师,能够利用技术有效地表征和呈现学科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核心力量。

  我们由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组建了信息化教学实践团队,建立专门的讨论群,主要探讨和摸索如何在平常的教学中,恰当运用技术或者平台,提高教学的效能。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实践研修中,各学科又选出2名种子选手,形成“突击队”,牵头开发基于能力点的典型课例,从而推动整个科组进行线下的校本研修活动。

  这样,由信息化指导专家、拥有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骨干教师、善于研发信息化课例的种子选手组成信息化指导团队,通过摸索实践,积累信息化教学的经验,提炼信息化教学模式,推动学校信息化发展。

  三、信息化教学从应用走向研究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借助能力提升工程2.0,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水平。

  (一)多元培训促进素养提升

  学校始终坚持学科素养与技术支撑“两条腿”走路,在学科队伍建设上实行“老带新”,信息化素养提升上则实施“新带老”策略,互帮互助开展校本培训。我们利用科组教研、课例研讨、师徒结对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例如,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校本研修中,我们让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为大家做讲座,分享自己在学科教学中应用技术助力教学的经验和思考;科组长在教研会议上,对科组研修主题、研修计划进行解读和分析;学校邀请市能力提升工程2.0的专家给老师做信息化教学的专题讲座。多渠道、多层次开展立体式的培训,培养一支具有融合理念、信息化素养强的教师团队。

  (二)赛课展示深化技术应用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研”,赛教课、展示课对教师专业成长是非常好的机会。学校能力提升工程2.0种子选手在开发典型课例时,围绕科组研修主题,深入研究技术对不同教学环节的优化,如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技术支持的展示与交流、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等,带领整个科组教师一起研究信息化教学。典型课例的研发,既完成了信息化教学的校本实践研修,又提升了科组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三)课题研究推动理念转型

  课题研究是推动教师教育信息化理念转型的载体,通过课题研究能实现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目前共有省市级课题11项,覆盖学校德育、语文、数学、信息技术、美术、音乐等多个学科。其中的跨学科STEM教育研究,我校有国家级课题1个、省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1个、区级课题2个。我校欧淑霞校长,成功立项国家教科院的课题“基于STEM理念的小学项目式学习课程建设实践研究”,并由此带领学校管理团队和课题组成员梳理出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愿景,引领学校在跨学科融合教育课程建设方面进行实践研究,充分彰显了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课题组成员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重建”,提升专业技能,转变思维方式和教学理念,逐渐从“浅层接纳信息技术”到“主动深化技术应用”,从研究“单一学科”到研究“跨界融合”,逐步实现教学信息化的融合创新。

  (四)项目建设助推全员参与

  学校教育信息化全面提升需要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努力实践。为了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实践的载体,学校成功申报了两个中山市智慧教育专项资金项目,一个是“优质资源建设中心校”项目,给学校建设了一套基于校园电视台模式的录播系统,大幅提升了学校资源制作和应用条件。另一个是“多技术融合智慧教育示范校”项目,给学校配备了一套平板电脑,教师可开展智慧课堂教学实践。信息化教学优质项目的建成,为每一位教师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信息化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治理提供了根基。

  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学校治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为契机,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能力的同时,从管理团队的信息化领导力、实践团队的专业指导力、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引领、信息化教学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理念、方式和应用上的转型,从而实现学校管理系统和教学生态的重构和升级。

  参考文献:

  [1]杜明峰,范勇,史自词.学校治理的理论意图与实践进路[J].教育研究,2021(8).

  [2]袁秀利,许军.郭孝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教师读本[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8.

  [3]唐玉辉,张兆军.新技术视域下的课堂新样态[M].南京: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