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随着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不断壮大,如何针对该群体实施好公平教育的问题,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来说,其在安全、道德、心理、学习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是德育教育实施的主阵地。因此,在面对该群体时,一定要实施好相应的德育教育,使其能发展成为身心健康的人,将教育效用展现出来。

  一、农村地区小学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儿童在实际成长的过程中,与大人们的教育、引导是脱离不开的,特别是监护人的教育、关爱和思想素质等,将对儿童本身的行为和思想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上看,大部分农村的留守儿童都是由隔代人进行监护的,这一类群体的文化素质偏低,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缺乏与孩子进行平等沟通的意识,教育方法在合理性、科学性等方面有重大缺陷,很难真正满足儿童实际的身心需求。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容易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对策

  1.营造育人环境,建立良好关系

  针对留守儿童来说,其父母是长期在外打工的,自己常常一个人在家,甚至有的学生还要自己照顾妹妹、弟弟等,生活负担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对于该群体而言,其在心理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压力太大、孤苦无依等,这些都是在实施德育教育中应关注的要点。因此,在德育教育的开展中,一定要学会对症下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其心理状态得到调节。

  例如,学校可以为每个留守儿童配备专门的辅导教师,教师负责观察留守儿童的身心动态,与儿童的父母及时的取得联系等,使得育人环境变得和谐、良好。另外,教师也应真正地融入学生群体中,应和学生尽量成为朋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可以与学生进行一些交流谈话、心理辅导等,使儿童本身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和温暖,将德育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中。

  2.讲述哲理故事,发挥德育效用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因此,在德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为了保障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哲理故事,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发挥出德育效用,保障德育工作的持续、顺利开展。

  例如,传统模式下的德育教育往往是“平铺直叙”的,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困难。而通过哲理讲述就会使教育变得“循循善诱”,共同促进学生的“论”和“思”等,能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真正地彰显出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效用等,使学生在德育的参与中更加积极、主动,德育教育的效果得到显著性的提升。

  3.结合现实生活,培养健康人格

  在德育教育的实际开展中,教师一定要做到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尽量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谈,以此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潜在课程等,为学生打造一个校外、课外、课内为一体的生活模式,努力实现预期中的德育效用。

  例如,在此方面,学校可以组织一些远足拉练、登山、行为训练等活动,锤炼学生品质,磨炼其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抗挫能力的效用,使学生能树立起阳光、开朗的个性和心态等,促使其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的正确树立,为其健全人格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4.建立完善档案,保障有据可依

  学校应建立起留守儿童的心理档案,将学生心理现存的各种问题、阶段性的变化记录下来,保障在实施“帮困”计划的过程中可以找寻到更多的参考依据,保障有迹可循。

  例如,在心理档案中,主要内容可以设定为留守儿童现阶段的行为习惯、性格类型、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身心状况、家庭情况等,丰富档案内容,使教育的针对性有效增强。另外,对于各个方面都有进步的学生,学校也可以适当地颁发小奖励,并与他们的家长及时取得联系,形成家庭、学校共同教育的局面,使德育教育在实施中更加顺利。

  5.开展实践活动,贯彻德育教育

  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找回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社会上的实践活动、校园内的课余活动等,都能对学生的心理压力起到调节作用,使其能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和学习。发挥好德育效用,德育的实效性才可以得到真正提升。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