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教师”:青年教师成长的“绊脚石”?

  前段时间听Y老师讲了她遭遇的一件事。Y老师在某校担任教务处副主任,一天晚上九点,接到校长电话,叫她明天上午代表学校参加全县教导主任赛课大比拼。这个电话在Y老师心里掀起了狂风巨浪,让她不知所措,一筹莫展。

  Y老师是市级骨干教师,公开课上得顶呱呱,在全县都颇有名气。 “明天上课,现在才通知,叫我如何上?”对此,Y老师还是很犯怵。毕竟这是全县赛课,上得不好,自己难堪不说,最重要的是丢学校的脸。她赶紧在QQ群找文件看看究竟是不是该自己参加赛课。一番搜索,Y老师发现教育局文件上白纸黑字,赫然写着“教导主任上公开课”,自己在教务处主要负责处理一些日常事务,如安排代课调课,收发教师教学用书等,教学管理的业务涉及并不多,对于校长的安排,Y老师一时无法理解。赛课场地在学校阶梯教室,Y老师向校长了解了公开课的具体情况,得知现场有教育局领导、师训中心教研员、评委以及各乡镇校长和老师。“如果我这个非教导主任去上,会不会被发现,说我冒名顶替呢?”Y老师越想越怕,最终还是婉拒了校长的安排。

  难道学校没有教导主任吗?当然有。校长为什么不安排教导主任赛课呢?因为教导主任五十有余,还有一两年就退休了。“我马上就退休了,还上啥公开课,折腾什么?”这是Y老师复述的教导主任的原话。事实上,教导主任就得参加这个公开课,与年龄无关,是职务责任,也是使命使然,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就是此理。文件明确指出“这次校级领导干部赛课,纳入学校考核”,这就意味着如果学校没派人参加赛课,会影响学校考核,甚至直接影响上级对学校评优晋级指标的分配。作为区域龙头学校,在校级领导赛课中缺席,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事。正是迫于上述形势,校长才给Y老师打电话,让其给学校撑起面子。

  这件事引发了笔者的思考。现今,有多少学校的管理岗位是由临近退休的“资深教师”主持工作呢?这种现象折射出了什么?对学校的发展是弊大还是利大呢?来自沿海东部的S老师曾在Y老师所在的学校挂职支教,他多次参加学校行政会,发现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超过了48岁,呈老龄化状态。S老师认为,这种情况在沿海地区学校是不可能存在的,校级领导干部不应该一直干到退休,而是到某个年龄应该退居二线,而且在退居二线前要物色一个接班人,带好培养好,使其能够独当一面。这样才能保证学校行政班子和管理层不断代,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笔者深以为然,学校行政班子是组织框架,倘若框架不稳固,各部门负责人不得力,办学理念就不能有效贯彻,常规工作也无法有序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做好学校行政班子培养、更换、替代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干到退休”的用人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层“接班人”的成长与发展,导致像Y老师这样的“候补人员”无法真正成长起来独当一面,自然也不会不参加教导主任赛课了。

  事实上,中小学的“资深教师”在其位,却没有很好地“谋其政”的现象,并非个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为了激励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热情,政策层面在职称上增加了“副高”“正高”。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部分教师通过努力能够摘得“副高”,绝大多数只能望“正高”而叹,看得到摸不着,于是干脆“躺平”了。君不见,很多学校“资深教师”顶着“副高”职称,每周4节课,没有作业批改,没有成绩压力,更没有班级管理琐事缠身,优哉游哉,坐等退休。更有“副高”到了55岁,申请延迟退休,占着学校高级教师岗位,却教着压力最小的科目,工作量少,工资待遇高,好不快哉!他们的工作量达不到学校教师人均水平,但学校的教学和日常管理事务不可能减少,工作量自然就转移到了其他教师身上,班主任工作更是落到了一级、二级、三级、无级教师头上。在县城中小学这种情况尤为突出。

  不禁想起,前不久某地公布了10个名师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其中8个名师工作室、2个名校长工作室。据了解,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必须是副高及以上职称,年龄不超过50岁。工作室领衔人单位分布情况如下:2个名校长,1个在B市名校引进城区学校,1个在师训中心(此前任乡镇中学校长,已是副高);小学语文在乡镇中心校,小学数学在城区学校(考调进城前,已是副高);中学语文在城区初中,数学在师训中心(此前是乡镇教师,已是副高),英语在乡镇初中,政史在乡镇初中,物理化学在师训中心(此前是乡镇教师,已是副高);幼儿园在城区学校。

  细细琢磨上述信息,不难发现除了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外,其余9名领衔人是在乡镇学校取得副高职称。这也印证了职称评审向农村学校倾斜的政策。事实上,作为区域学校领头雁的城区中小学,教师无论是教学成绩,还是教研成果、赛课获奖,都远比乡镇学校教师出色得多,为什么反而在这次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评选中寥若晨星呢?

  两条杠:一是副高职称,二是年龄不超过50岁,把城区学校很多真正优秀的教师划到了圈外。城区学校“副高”大部分在50岁以上,而许多50岁以下的优秀教师却被职称卡住了。比起乡村学校,城区学校更是“僧多粥少”,往往二三十人竞争1个副高名额,不可谓不惨烈。不少教师工作了二十好几年,年近50,还是一级教师,眼看“副高”无望,便选择了“躺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某些“资深教师”已成了制约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瓶颈。

  破解上述难题,不妨作出两个改变。一是改变用人观念,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任用、退出、培养机制。目前形势下,绝大多数学校还没有人事权,教育行政部门层面可以探索学校中层用人制度的改革。比如:规定学校中层干部50岁不升,就退居二线;在同一中层岗位履职一定年限,比如10年,没有升迁,则退居二线;每位中层干部在任职年限内一定要选好接班人,悉心培养,使其能够独当一面,可堪重用。如此才能保障学校中层力量不断代、不断层,为学校健康发展打下基础,避免换人就无法正常开展工作的情况发生。

  二是破除教师岗位聘任“终身制”,让各个层面的教师能上能下。不少“副高”职称的老教师,职业激情、教育情怀早已消逝无存,只从个人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躺平”是其基于理性计算之后做出的“最优”选择。而其他教师无论怎么拼命工作,还是无缘“副高”,久而久之,教育热情也会渐渐退却,工作动力逐渐丧失,这对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无疑是有害的。一个萝卜一个坑,是现实的写照。学校可以积极创新研制聘用方案,打破学校常规聘用方式,实行低职高聘或高职低聘。换言之,低级职称可以竞聘高一级岗位,高级职称可以聘低一级岗位。这样可以让低一级职称的教师获得高一级职称教师的待遇,而高一级职称的教师如果工作量达不到人均水平,工作不积极,态度不端正,就只能享有低一级职称教师的待遇。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期一般为3年,一轮聘期结束后,需开展新一轮的聘任工作,重新确定岗位聘任人选。每轮聘期结束前3个月启动岗位续聘程序。每名教师在本人岗位聘期结束后须参加期满竞聘考核,根据竞聘考核结果按岗位续聘、高聘或低聘。这种聘用方式,既能让那些“资深教师”产生危机感,大大地激发他们的教育热情和工作干劲,勇挑重担,又能让那些一级、二级、三级教师也享受高级教师的待遇,他们有了盼头和希望,工作积极性自然更高。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需要环境与制度赋能,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学校干部的任用与培养,建立健全科学的任用与退出机制。同时,学校管理者要敢于打破管理常规,勇于创新管理方式,如此才能激活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池春水,助推各个层面的教师华丽转身,各自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进而助推学校的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屏山县学苑街小学)

责任编辑: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