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空交错中品阅读三味

  上学的时候,我就喜欢读书,家里人都叫我“书呆子”,好像除了看书学习,没有其他让我感兴趣的事情。尤其大学几年,几乎就是在图书馆度过了自己的大学时光,可是工作后才发现,读了那么多的书没用啊!这个时候,我才知道自己是真的“呆”,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懂了那么多,为什么对一个小毛孩子的问题束手无策呢?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读书可以帮助我解决我的问题,可以让我成长得比别人快,此时对我无用不代表读书是没用的。

  所以,我继续坚持阅读,才有了后来的故事,也就慢慢有了自己的体会。

  第一味:欣喜若狂,得之我幸

  工作之后有很多困惑,我在一些前辈同事的身上是找不到答案的,他们无一例外地重复着我小时候所经历的教育方式,批评、打骂、机械式学习,分数决定了学生的三六九等,这些我都难以理解,为什么我长大了、已经工作了、当老师了,我们的教育还是如此野蛮?为了寻找答案,为了解决工作中的困惑,我继续在书海遨游,机缘巧合中,遇到了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在这个学院里,有吸引我的课程,有知识渊博的讲师,有热爱学习的同伴,大家为了相同的教育理想汇聚网络,克服很多生活中的困难,坚持网络阅读与教研。

  我心情激动得如遇到意中人一样,是啊,这就是我要寻找的可以一起读书的伙伴!我们读名家的教育学专著,如苏霍姆林斯基、佐藤学等等。还开启了我的哲学启蒙,从《非理性的人》开始,一个个哲学家的名字和书籍进入了我的生活。有些原著读不懂,有讲师带读,大家一起讨论。还记得有一次过年的时候,从初一到初六,大家每天晚饭之后一起在QQ上研讨海德格尔的热烈气氛,至今回想起来还是很激动。那真的是一段刻骨铭心的阅读时光,我会提前把所有的事情安排好,就为了晚上可以好好地听课。漫步云端的阅读一直持续了好几年,我也成了一名课程讲师。身份的转变让我对自己的阅读要求更高,有时候为了准备一次课,要读很多相关的资料才能备好课。这段经历,让我的阅读有了一个更加深厚的基础和更加开阔的思路,我开始不再拘泥于从教育学看教育,不再把《班主任兵法》这样的书当成自己的教育圣经,我在网络中看到一个更广阔的教育的和阅读的世界,而且收获颇丰。

  第二味:海阔天空,徐徐渐进

  当一个更广阔的阅读地图为我打开之后,我发现读书和实践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我读过的书或许扩大了我的视野,但是对于我的工作、我的教育教学而言,只是搭建起了一个空中楼阁。我并不认为写了多少文章就是我的成就,我的学生并没有因为我而有任何的改变。那么,我作为老师的意义何在?我有没有帮助到孩子们呢?到书中去寻找智慧是正确的,可是这些智慧该如何与我的工作生活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呢?网络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平台,这时候我遇到了远川教育,这个阅读平台又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远川教育主要做儿童阅读课程,在部编版教材开始使用之后,我的困惑就在于如何把语文课上好。可是教材的变化很大,对教师和学生的阅读要求都很高,如果只是采用之前最基本的灌输方式,也许并不能发挥教材的作用,也不能让自己和学生取得很大的收获。远川的儿童阅读指导师课程以“快乐读书吧”为主,教老师如何做整本书阅读,以及对相关的儿童读物和重点课文进行讲解。在远川的指导下,我学会了该如何去设计课程,如何给孩子们进行阅读指导,如何选择适合的阅读书籍。后来,结业的时候我针对一本图画书进行文本解读,拿到了优秀的成绩。有了前面“网师”的学习,加上远川的精细指导,独立解读一篇文本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这可能是学校里的教研达不到的效果。很多僵化、重复、无效的东西充斥着学校里的教研,很多老师自己独立设计一份教案都很困难。这可能并不是老师本身的问题,而是方式和方法的问题。云端之上,找对了资源,对自己的帮助还是很大的。

  第三味:随心而动,择善而从

  2020年开始,新冠疫情的肆虐更是让线上阅读的方式火热起来,我的阅读也因为疫情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出于对新冠病毒的好奇,我开始看一些科学、医学方面的书籍,还参加了蔡朝阳老师举办的“与病对话”的读书会。封闭在家的日子由于有了书的陪伴而变得十分充实。从此以后,我的阅读方向不再只是集中在教育学,而是扩展到历史、哲学、社科、小说、传记等等,尤其是文史哲的阅读,不仅把我之前读过的书串联了起来,也把中国和世界在我的头脑中连接了起来。我的云端阅读不再只是通过某一个读书会或者阅读机构来提升自己,而是从网络中看世界、看教育、看自己。

  学校因疫情停课停学,校园重新开放之后,我特别珍惜自己和孩子的每一天,因为网课让我意识到教育是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的。教师最重要的功能是育人,这需要在真实的生活中才能做得更好。

  外出培训,参加张文质教育写作研修班,我看到了更多走在教育路上的同路人,他们有思想、有实践、有个性。相比之下,自己虽然也读了很多书,可是实践运用的能力却是欠缺的,空有理念而实践不足。阅读这些活生生的教育人,我体会到,读书是很重要的,但是读的书要变成生命的养料,而不是炫耀的资本。放不下自己的阅读、看不到别人的阅读、观念没有打开的阅读,读了多少书也是没用的。

  慢慢地,阅读时我开始放下“解决问题”的思维。当然这是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我自己因为阅读而有所改变、得到滋养。曾经问过茅卫东老师,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的书却感觉像没有读一样?茅老师给我的回答是,只知道读,而不知道为什么读,读多少都是没用的。我现在知道我为什么读书,只是为了我个人的成长,可以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去读,也可以单纯就是出于兴趣,也可以漫无目的,只是去读就好了。当我放下了读书一定要如何的想法之后,我的阅读反而收获很大,自己也改变很大。

  我也做起了自己的线上读书会,和一些家长在网上共读《教育的目的》。很薄的一本小册子,对大家的触动却很大。在微信群里和大家分享自己对《目送》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开启龙应台系列的阅读。我把自己的家长读书会从线上做到线下,再从线下做到线上。平时我还会分享一些教育类的文章,朋友圈、钉钉群都是分享的渠道,在和别人互动的过程中,也在影响着自己和他人。

  我还有自己的公众号和视频号,把自己的文章和观点与大家分享,这些方式都促使我的阅读越来越聚焦于教育本身,聚焦于家长和孩子的需求,聚焦于对自己和大家更有益处的事。

  毛姆说过,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对我来说,不光如此。阅读就像是一束光,照亮了我的生活,照亮了我自己;在我迷茫、困顿、找不到希望的时候,给我指明了方向。时间、空间的距离都没有挡住我的阅读热情。线上阅读对我来说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路径,在这条路上我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断打开自己的世界。阅读,不光是毛姆说的避难所,也意味时空交错中没有被打败、没有被征服的精神自治。

  (作者单位:浙江长兴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Do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