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者到教师,随心逐梦一路歌

  2014年,硕士毕业的我来到北京,开始了“北漂”之旅。因为所学专业是传媒类,加之喜欢文字工作,所以先后在报社和新媒体做记者,而所负责的领域都是教育行业。

  尽管热爱写作,但因为对教育领域不那么熟悉,往往很难写出有深度有内涵的文字。“校园文化的层次有哪些?德育的内涵及外延是什么?‘互联网+’教育背后的动因和未来趋势如何?职业教育的瓶颈在哪里……”这些问题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太陌生了,感觉自己误入了他人的领地,深一脚浅一脚地孤独前行。

  怎么办呢?稿子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常常被主编批得体无完肤,熬夜到凌晨四五点也是家常便饭。最为难过的是严重的自我怀疑:我真的适合做这一行吗?我还能写出有价值的文字吗?究竟怎样才能突破眼前的困境……这些问题深深地困扰着我。

  “既然在教育领域不那么专业,那就去‘充电’吧!”我暗下决心,一边向优秀的前辈和同事学习,一边开始大量阅读相关书籍。那时租住的地方离一所高校很近,所以周末常去图书馆看书,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像一个虔诚的泥瓦匠,把一块块砖头整理堆积起来,慢慢搭建自己的知识大厦。坦诚而言,学习的过程是缓慢的,工作中的困难也没有立刻消失。但就是这种笃定的学习行为,让一颗盲目而气馁的心慢慢安静下来。

  从写稿、校稿到独立策划一张报纸,用了一年的时间。现在想来,应该感谢严苛的领导,让我始终对文字保有敬畏之心。在我看来,手中的笔是一种特别的权力,它应当被负责任地利用,传达那些真实的声音、善良的情感、理性的思考和美的感受。

  如果说在报社的工作经历让我扣响了“教育领域”的大门,那么去教育新媒体工作,则让我见到了教育芳草地的多元风景。

  一次次采访与对话,让我走近了一个个教育人。他们有的是大学教授,用开创性思维和互联网技术做出风靡世界的慕课;有的是乡村小学教师,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为了把孩子们送向更广阔的世界;有的是继续教育领域的专家,试图协同各方资源,为更多热爱学习的人提供优质平台;有的是教育创业者,尝试打破局限,探索学习方式的另一种可能……

  原来,中国和世界的教育已经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从小学到研究生毕业,自己的求学之旅有19年之久。但每当与采访对象交流的时候,觉得自己像极了一个小学生,吸收着不同的观点,也在不断的思考中生成自己的见解。有时会感慨,这些在教育一线精耕细作的老师、校长、专家和创业者,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多么有意义啊!相比之下,自己好像逊色许多。但转念一想,作为记者,能够见证、记录并传播教育领域内有价值的讯息,也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时间的脚步迈入2017年,我离京南下来到东莞。一年后,加入了美丽的松山湖第一小学,正式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这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充满了朝气与活力,它所倡导的“给儿童一个世界,还世界一个未来”的办学理念深深地吸引了我。是啊,未来世界怎么样,取决于我们今天给儿童一个怎样的世界。

  基于曾经的媒体从业经历,我开始思考自己应当做一名怎样的教师。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教育领域有哪些变与不变?带着这样的疑惑与思考,我和优秀的教师团队一起参加培训、大量阅读、研发课程、走近儿童……

  从教第一年,我教的是一年级学生。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要帮助孩子们慢慢适应新的环境和学习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让孩子们感觉到被爱和安全,同时又能培养出规则意识?如何获得家长的信任,并能产生默契的教育共识?如何呈现出生动有趣的课堂,保证学生基础扎实且思维跃升……

  要想解决这些困惑,唯有不断地学习。向眼前的儿童学习,向周围的同事学习,向优秀的行业专家学习。每当遇到困难或者心生怯懦的时候,我都会默默对自己说:“不要急,你是来参加马拉松而不是百米赛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一定可以找到自己的节奏。你也一定会成为一名好老师,一名爱学生、懂教育、善学习、乐分享的新型教师。”

  在这所创新型和包容型学校,得益于团队和平台优势,自己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极大的锻炼。4年来,获得过省市区级的一些奖项,主持了市级教育课题。只是,到目前为止,我依然没有底气说自己已经站稳了讲台,因为对于课堂,我始终怀着一种莫大的敬畏。而支撑我不断努力的最大动力,是因学生的成长而带来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当在课堂上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大家热烈讨论交流甚至没有留意已经下课了的时候;当帮助一个哭泣的孩子平复了情绪,慢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当自己的一句句鼓励,让一个热爱写作的孩子笔耕不辍并出版自己的诗集时……我觉得,自己作为老师是成功的。

  这个关于“成功”的清单可以无限地延展下去,因为它无关外界的嘉奖与否,而是一种源自精神成长而来的喜悦。这份喜悦,足以抵消具体工作的琐碎而带来的倦怠感。

  每年教师节都会收到来自同学们的礼物:一张祝福卡片,一枝花,学生捏的橡皮泥或者亲手画的画,还有从作业本上撕下来的纸片,上面写着醒目的几个字“李老师我爱你”……我将这些珍宝郑重地保存好,同时也存储起纯洁的童心、真挚的情感,还有为人师者的荣耀。

  孩子们的信任也常让我想起自己的老师,那些在成长路上指引我的灯盏。比如我的高三语文老师张老师,身材高大而清瘦的他,用慷慨激昂的声音高声朗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明亮的声音和磅礴的气势深深地震撼了我,原来文学是如此之美且富有力量。

  那一刻,他仿佛在我心中撒下了一粒钟情文学的种子。多年以后,当我也成为一名语文老师的时候,竟也在不知不觉中做着张老师曾经做的事——在孩子们心中,撒下一粒热爱文字、亲近母语的种子。

  此前,小童同学的妈妈发来一个135页的PDF文档,这是她一年多来为女儿制作的第一本书。里面有小童创作的73篇作品,含有诗歌、童话、游记、生活故事、读书笔记、微型剧本,由孩子口述、妈妈记录整理而成。看到这部原汁原味的“著作”,我的内心被幸福的洪流冲击着。当我对小童妈妈表达钦佩时,没想到她说,“刚开始要不是您鼓励孩子们写诗,就不会有后面的一切了。”

  记得有一次语文作业布置了仿写一首诗的任务,在孩子们的作品中我欣喜地发现了许多富有创造力的语句,便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孩子们写的诗。随后,我买了一摞精致的笔记本。只要想写诗,每个小朋友都可以领一个本子作为自己的诗集,我会在扉页上郑重地写下他们的名字和一句鼓励的话。没想到,这个小小的举动竟然点燃了不少孩子的写作热情。

  家长朋友的感激和认可让我觉得欣慰,同时获得了莫大的鼓励。或许,这些喜爱文学富有创意的孩子未来不一定从事与之相关的工作,但当他们触摸语言文字的时候,不仅多了一个感知世界的方式,同时也多了一个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每念及此,都觉得自己的工作充满了神圣的价值感。

  来东莞的这几年里,除了职业身份的转变,自己还增添了其他新的角色,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母亲。伴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关于子女教育、家庭生活、职业发展、生命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又继续在心灵的园地扎根生长。这是一份源自生活的馈赠,而答案也需要去生活中寻找。曾经,女儿初学走路的场景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一岁两个月的佑子小姐已经学会了走路,刚开始跌跌撞撞,现在越走越稳。她喜欢抱着篮球在开阔的空地上奔跑,摔倒了,爬起来继续跑。即使前几天擦破了鼻尖狠狠地哭了一场,也没有降低她对奔跑的热情。看着她风中飞扬的裙摆和被汗水浸湿了的头发,我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当风到来的时候,

  勇敢地迎上去。

  就像我的风一样的女子,

  无所畏惧,尽享奔跑。

  是的,回望来时的路,追逐梦想的时候也应一样,无所畏惧,尽享奔跑!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