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张挥老师

  2016年9月至11月在北京市第十中学实习,有幸与十中语文组张挥老师共处一办公室,有感,记之。

  我对张挥老师了解不多。虽说如此,两个多月共事于一檐之下,我对张挥老师还是有几分熟悉的。庄子说“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我想我和张挥老师的关系大抵如此。目之所及我不知张挥老师人生前50多年所遇何事,不知他颇为“励志”的人生经历,不知他如何从江西南城一步步成长为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再以优秀人才身份被引进北京,其中的艰辛或者喜乐我一概不知。我只记得我初见张挥老师时,张挥老师满头银发,笑容可爱,有点羞涩,说话咬字铿锵,带有赣省地方的口音,字句之间略有停顿,斩钉截铁,甚是有力。他是上完课夹着书本进入办公室的。在他上课的间隙,我早已从办公室其他老师那里得知张挥老师的语文特级教师身份和独特的个性气质。坦言之,我有点惴惴不安,但奇妙的是一见面就竟然觉得张挥老师是一个有趣可爱之人,这是我对张挥老师的最初印象。

  之后的每天,我和张老师各自备课,打个招呼之外,并无多少交集。张老师时常在电脑前敲字,台式电脑键盘敲击的声音很是干脆。我也多坐在转椅上看书、批改作业或者做教学设计。办公室其他老师也都忙着自己的活计,闲聊的工夫不多。但当办公室哑然无声甚至有些沉闷时,张老师就会推起眼镜,看着手机屏幕哈哈大笑,爽朗像个大男孩,张老师会为同事念一则好玩的段子,逗得大家也哈哈大笑。他还会在敲字和读文章之余冒出一个奇特的想法,用自己出色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文本解读思路“戏”解一个极其平常的词语,如此恰如黑色幽默系列电影的反刍:正统、庄严与庸常、司空见惯相互融合、碰撞,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记得一次与张老师同乘大巴进修,同车者均为语文组教师,其中一刚入职不久的年轻女教师与张挥老师并不熟悉。张老师询问其名,答曰:“宁宁。”闻毕,张老师一下来了调侃的兴致:“‘宁宁’二字大有深意,为何不叫‘二宁’而叫‘宁宁’呢,首先,从读音上说,叠词具有音韵上的意义,读起来比‘二宁’有美感。其次,一个“宁”字不够再叠一个,如此实有再三强调之意。再次,从内容上来看,‘宁宁’二字与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大有渊源,‘宁’字寄托儒释道三家理想,寄予了父母对你的希望。是什么希望呢?让我们具体来看,‘宁’之于儒家指向“中庸”、“礼乐和谐”;道家讲求自然无为,而自然无为的表征就是内心的‘宁’;最后,佛家讲‘禅定’,讲‘戒定慧’,都与‘宁’的含义分不开。我觉得应该让你父母来为我们讲讲为何起了如此一个有深意的名字。”说罢,众听者前仰后合,拍手叫好。

  这种幽默思维还延伸到了他的育人和课堂。比如对女生课上爱照镜子这一行为,一般人颇感无奈,而张老师自有“高招”,他的解决之道就是幽默思路。摘录张老师朋友圈如下:

  苦女生臭美课上课下爱照镜者久矣。耿劝,不动;继之死谏,无效。适以意逆志《长恨歌》,激赏“天生丽质难自弃”,见听者会心称许啄米频频,灵机一闪,我问:“‘难自弃’何意?”答曰:“难自甘埋没。”说得好!要的就是这句话。这句是赞贵妃貌美,貌美不说五官、不言三围,只道一句“难自弃”,绝色即倾出矣:说不美自己都不答应,美到自己都爱上自己了。可见,顶级女人首先是自爱的女人,最美的女人是爱上自己的女人。反之,照镜何为?总觉自己哪点不对劲,美者何至于频繁自视?连自己对自己的容貌都没信心,能美到哪里去?照镜者,恶己,实向外人告示自己有缺陷。由此推之,照镜者,容貌出了问题也。君不见,痘痘越萌,照镜越疯?言毕,静默片刻,悄然观察,女生心似有戚戚,然仍不肯定,暗察多日,照镜者果顿减矣,大喜!

  张老师实有一颗有趣的灵魂。

  有趣之人,上课自然有趣,如苏轼形容自己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一个有趣之人的“乐事儿”也会如行云流水,行止自然。张挥老师的戏谑、幽默体现在其生活和课堂的点滴之中,众读者可自其小札中窥见一斑,以下摘自张挥老师朋友圈:

  今天,作《论语》基于整体任务设计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设整体任务:梳理《论语》出现的成语。梳理到“巧言令色”,我发挥了一下,我问同学们:“最近某某明星上当吃亏的新闻上了热搜,你们知道某某明星为什么会吃亏吗?”

  学生一愣。

  没读《论语》!

  没读《论语》,你看,危害就出来了,因为要是读了《论语》,不可能不注意到孔子的告诫“巧言令色,鲜矣仁!”“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沉迷于“巧言”“令色”之中,又不能做个贤者“先觉”,得,这不就上当吃亏了吗?可人家孔子早就作了这方面的预警,你不知道,只好活该。记住,《论语》就是一部防骗教科书呀。

  现在同学们明白这个“令”字的含义吗?你看,读《论语》是多么重要啊,它能防巧言,防令色,防欺诈。其实,这也好理解。因为,如果说“道”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佛”是讲人与鬼神的关系的话,《论语》讲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的是人生的经验和智慧。

  同学哄然,齐声曰:“耶!”

  教海拾贝,教育叙事,捡一石头,是为记。

  张老师循循然善诱也,皆以谑引之。善!善!善!

  幽默、有趣不是大大咧咧,本质反而是另一种细用心。说到底,幽默、有趣的张老师其实是用心之人。张老师上课注重设计,追求“真语文”。第一次听张老师上课,张老师上的是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回忆自己作学生时期和大学以来的听课经历,上《边城》者多从人物形象出发,一堂课分析两三个人物形象,如此延续两三个课时,最后得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边城的人情美。张挥老师自有独到的设计。他注意到文本中“莫不”这一词语连续出现好多次,因此,他说边城是一个“莫不”的世界,让学生找这些“莫不”出现的位置,进而一个个分析这些“莫不”背后要表现什么,以“莫不”驱动学生整篇阅读,深入思考。分析“莫不”,看似离主流解读甚远,然而独特的小角度切入,一字立骨,牵一发动全身,最终落点还能在“人情美”上,全课充满了一种设计的机巧。犹如蚕茧拨丝,丝丝入扣,教师不需要告诉学生哪里体现“人情美”,学生一步步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能抵达,从而真正理解“人情美”的内涵。张老师这堂课让我惊叹,关注到“真语文”的本质——言语的表现形式,以文本为依托从文本发生学的角度逆流而上推断文脉。我受到震撼:原来语文课需要如此一般精心的设计!当然,设计的基础还是张老师对文本的不断反复阅读和广博的知识面体现出来的这份“用心”。

  “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名士”,曾经对此语佩服得五体投地。备魏晋文学的课,又读《世说新语》,便觉其中穷途当哭者、袒裼裸裎纵酒高歌者,真名士少,以此为幌子沽名钓誉之徒则多。慢慢地意识到,这种名士风格只是表象,在当今社会更有可能是假象。张挥老师身上有名士气节,是真正的、不矫揉造作而非故作“高大全”、充当卫道士的那种。因此,我觉得张老师可爱,我佩服他的才华,也倾慕他的气节。“气节是一种玄虚的东西”,何为有气节?作为学人,除了看日常生活表现,还要从他的文章入手,去看他是否极尽谄媚,是否言行不一,是否毫无主见,是否在权力面前改弦更张。我对张老师更深的了解,很多来自于他的文章和他对一些事件的评论意见。张老师思想不像60年代生人,相反,更具开放性,容易吸纳新事物、新思想,站在学术和思想理论的前沿看问题。他不像一些校领导及老师对学生玩网络游戏惶恐不安,而是理性看待。他有个精妙的比喻:早年,手机QQ初兴,农场偷菜行为一时风起。鼎盛时期甚至导致一些事业单位要明令禁止上班时间偷玩偷菜游戏,想想那场景有多蔚为大观!但短短三四年时间,偷菜游戏烟消云散。智能手机普及,更好的手游和功能出现,谁还会去玩偷菜游戏?偷菜游戏自然禁绝。这就是发展使然。强行禁止的效果只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真正的杜绝和摒弃还是要靠自然的否定,自身的替代。正是这种开放的眼光和心态,张老师才能冒出开发一个争夺学生注意力的中学生名著助读系统的替代点子。

  张挥老师是名师,也是慈父,是可爱有趣的父亲。张师极爱其女,我虽不知其女其面貌品性,然透过张老师的文字可对这对有趣的父女略推一二。以下摘自张挥老师朋友圈:

  小妞放假,赖床,大白天睡懒觉。设闹铃,摆设;喊三遍,未果;怒而催,无功。父急,团团转,来回走,不知何以。突眼睛与一纸盒相遇,心机一动,故作开门状,嘴里洪声喊:快递来了?哟,还这么沉?咦,怎么边上还破了?只见房里一声响,小妞应声而起,懒虫无为而治。此事的启发:1. 手机闹铃实为冗余设计,鸡肋,可鄙而瘦之;2. 快递抢8点以前送件翻倍计费,设名目曰“叫醒服务”,一定受捧;3. 教育贵在顺时应势。此为日生脑洞,记之。

  张挥老师可爱之处,可见一斑,其戏谑爱女的背后仍然是对教育的反思,不可不谓为真师者。

  “同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句处读书。”幸哉!吾得以邂逅张师,因感于怀,不可不言,是以记!

  (作者单位:甘肃兰州五十八中)

责任编辑:Do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