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探析 ——以JS学院为例

  JS学院是广东省内唯一一所公办建筑类高职院,是建筑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和广东“现代鲁班”的摇篮。近年来,随着学院对科研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相关制度的逐步健全,学院教师科研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与省内示范院校相比,JS学院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还需进一步加强科研管理机制体制改革,积极促进学院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现状

  JS学院作为广东省内老牌的高职院校,目前有广州、清远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近1000亩,全日制高职在校生突破万名。现有招生专业32个,涉及7个高职专业大类,17个二级门类,其中土木建筑大类有16个,是广东省内开设建筑类专业门类最全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实验实训场所占地约682万m2,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 767644 万元。近年来,JS学院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省厅级以上教科研项目80余项,各类专利授权50余项。虽然JS学院科研能力及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但是科研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日益明显。

  1.缺乏强有力的科研团队,基础研究力量较薄弱

  学科发展需要有一支实力强的学术队伍。目前JS学院无专职科研队伍,教师的教学任务繁多,没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科研,大多数教师都是挤出时间去做科研,缺乏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能集中精力搞科研并取得高水平成果的科研队伍。多年来,学院仅有少数学科能够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竞争,基础研究力量较薄弱,直接影响获取高层次项目和出高水平成果。此外,学院现行体制是以教研室为基本活动单位,造成科研力量分散,课题小型化、个体化、短期化,综合集成能力不够强的问题,影响整体优势发挥,难以承接多学科协作才能完成的大型攻关项目。

  2.市场观念淡薄,科研缺乏横向交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只有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实用技术,才能充分体现其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而JS学院目前出现一种重科研、轻推广,重水平、轻应用,科研开发与市场脱节的状况。学院科研与地方经济结合不够紧密,与当地企业联合开发的项目较少,科研成果、技术专利转让难。

  3.科研管理制度建设滞后

  近年来,学院科研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根据学院发展需要制订了管理制度,并对一些原有科研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这些举措促进了科研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在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在管理实践中,有些制度欠系统、完整,有些已不再符合学院发展的需要,需重新修订。还有一些工作存在制度的盲区,严重削弱了科研管理的效果。

  4.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

  JS学院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一方面,学院目前科研激励机制相对比较滞后,科研激励的力度比较小,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幅度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科研评价机制不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一般以在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或以申请课题的级别和资助经费的多少来评价科研成果的价值,不是以课题是否促进学科发展或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作为评价的依据;此外,该校教师的教科研以及应用技术研发等工作还未纳入教师工作量,教师科研工作未与绩效考核相挂钩。

  5.科研投入不足

  科研条件及科研投入不足也制约着学院科研工作的开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研条件薄弱。多年来,学院投入了不少设备经费,但大多数设备由各系(部)分散管理,利用率较低,资源共享的问题得不到真正解决。二是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一方面,学院科研实力较弱,纵向申报成功率低,申请有经费支持的项目较少;另一方面,与省内同等院校相比,JS学院科研经费投入比例处于落后阶段,各类项目配套经费及科研成果奖励力度不高,教师缺乏科研的动力,科研积极性不够强。

  6.科研经费管理不够完善

  JS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预算编制不够严谨,执行力不高。多数项目负责人由于缺乏财务知识,在项目申报时为了顺利拿到项目,预算编制不够严谨,容易忽视实际使用的情况,预算编制的可操作性差,执行力低,为下一步的报销埋下了隐患。二是报账手续繁、程序多、时间长、难度大。近年来,教师普遍认为报账手续繁琐、程序复杂,费时费力。三是科研经费报销“重物轻人”,劳务费报销有限制。以往的各种科研经费管理文件规定,项目支出不能用于支付有工资性收入人员的工资及劳务费,只能支付给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或者没有工资性收入人员等作为劳务性费用,并且有一定的比例限制。科研工作是教师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之余加班加点的劳动成果,科研人员在科研经费中不能提取劳务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二、科研管理工作改进措施

  JS学院要积极转变管理理念,细化政策落实,完善管理制度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学习调研培训

  在对政策文件详细解读的基础上,在省内兄弟院校开展调研,积极向省内同等高校学习优秀经验,改革本校不适应科研规律的管理方式方法,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监督管理体系,保障科研人员充分享受激励政策。

  2.完善科研管理机制体制建设

  (1)引进科研人才,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科技创新关键靠人才和团队,一方面,学院应加快引进拥有符合国家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前沿研究项目、与学院目前专业技术人员研究领域与专业群发展一致的领军人才。另一方面,应针对重大科研项目,组建一流的科学研究团队,通过承接重大科研项目,不断培养、锻炼学院科研队伍的整体素质。

  (2)将教师教科研工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教科研工作价值得以体现

  尽快出台科研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将教师科研工作量化考核,并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和计酬范畴。更加完整地体现了对教师为教科研工作付出的劳动的尊重,充分体现了教科研工作的价值,对调动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意义重大。

  (3)学院自筹教科研经费向应用技术研究和教科研成果转化倾斜

  目前,学院自筹教科研经费绝大部分用于为国家级和省级教科研项目配套,少部分用于资助讲师和助教等教科研项目的启动以及教科研成果的奖励。鉴于目前政府项目经费基本充足,学院自筹教科研经费应用于资助教科研平台的启动、应用技术研发及教科研成果的转化、学院改革的前期研究和学院经验总结的推广研究和教科研成果的奖励等,尤其要向应用技术研究和教科研成果转化倾斜。

  (4)修订《教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大幅提高间接费用和人工费用比例

  首先,要给项目负责人更大的自主权,充分调动负责人等教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才有可能多出科技成果,出一流的科技成果。此外,杜绝无谓的干预,解决科研投入中的重物轻人、科研人员智力价值得不到应有体现等问题,才能让教科研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科研工作。依据国家的最新政策,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和经验,结合学院实际,清除不必要的条条框框,充分体现科研人员智力价值,提高间接费用和人工费用比例等,以便调动教科研人员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5)完善《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大幅增加应用技术研发及教科研成果的转化等奖励力度

  扩大教科研成果的认定范围,将应用技术研发及教科研成果的转化成果等纳入其中。大大增加对应用技术研发及教科研成果的转化等奖励力度,引导教师和科技人员关注科技成果的实用性。

  3.科研工作会议常态化

  科研工作不仅要完善科研管理机制体制的建设,加大奖励激励力度,还要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科研意识,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使全院教师都能重视科研工作,积极主动地投身科学研究。因此学院今后要多举办课题申报、合同撰写、科研技能培训等讲座,不断提高全院教职工的科研水平,定期召开科研工作会议,并使科研工作会议制度化、常态化。

  参考文献:

  [1]朱勤.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4):9-11.

  [2]王晓晴,周芳.广东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基于 2012 年广东省普通高校科研统计的数据分析[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6(6).

  [3]陈云,吕建秋.广东省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分析——基于 2011-2016 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数据[A].2017 年高校科技管理研究会年会论文集,2017.

责任编辑: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