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学生立德树人路径方法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当代高职院校必须在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道路上不断前进,才能切实将学生培养成为有坚定理想信念、有社会责任意识、有牺牲奉献精神、有精益求精觉悟、有创新意识,具有职业操守、工匠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的社会急需的技能人才,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

  一、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国外各种思潮及价值取向涌入中国,对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造成一定影响,部分学生甚至受到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及功利主义等影响,产生了一些消极的价值观。一是注重物质生活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世界的涵养,价值取向偏于功利、精神世界空虚、心理素质较差。做事讲报酬,万事当前利益为先,甚至有的为了利益或金钱而不惜牺牲一切代价。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为优越、物质资源丰富,随之而来产生了攀比心理,将生活重心倾向于物质追求,忽略了精神上的自我审视,再加上家人对孩子的溺爱,凡事均由家人操办,导致他们社会经历不足,很少承受挫折,心理相对较为脆弱和敏感。二是受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影响,做任何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很多学生都是在家长呵护中成长起来的,因此会产生一定的骄纵心理,自我意识较为强烈,再加之处于有叛逆心理的青春期,整体自律性差,不愿受拘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缺乏责任意识,做事易冲动不考虑后果,以致发生问题后自身无法解决。三是受实用主义影响,价值取向功利化、现实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为人处世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追名逐利,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思想也变得比较现实,更加关注涉及切身利益的具体而真实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世界观、人生观,他们更喜欢以能否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作为衡量事物价值的标准,很少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这种利己行为导致学生丢掉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长此以往,使得其价值观产生扭曲和失衡。

  同时,新时代新媒体的产生,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在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的提升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给学生的思想教育带来极大的冲击。青年学生普遍思维活跃,喜欢一切新颖的事物,乐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是新媒体的推广人和主要应用者,当前,基本上每一个学生都有微博、QQ或微信等社交软件,开通了京东、天猫或支付宝等账号,他们习惯运用网络社交、搜集资料和购物。新媒体对学生的成长既有积极的意义,它使学生获得很多课堂以外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但也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网络是个大杂烩,好的、坏的,美的、丑的,善的、恶的都有,而学生对网络的免疫力不强,不能抵制不良影响,对鼓吹的错误思潮也不能正确辨别,影响了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因新媒体的作用,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的甚至会因网络负面信息的引诱而偏离正道、走上歪路。

  导致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影响,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传媒的作用,也有全球化进程中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学生自身抵御诱惑能力弱的缺陷,但更关键的还是学校价值观教育引导的不全面不完善。大家都懂得: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无德无才是废品。“立德树人”的教育首先是引领学生“向善为民”的教育,整个教育过程应处处闪耀德育的光辉,而决不能培养“有才无德的危险品”,那种理想信念欠缺、奉献意识淡薄、责任担当缺失、道德操守败坏的“人才”,就算能力再强、技术再高,也绝不能成为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应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如果仅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学生思想的引领和道德的培养,只会把学生培养成统一的社会工具,而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创造者。面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和主客观条件,需要我们认真审视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确实把握学生培养的正确方向,不仅要教他们学习技能,掌握本领,更要教他们如何立德、如何成人,这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作为重要环节抓紧抓实。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高职院校立德树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字精简内涵丰富,包含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标准,明确了新时代立德树人“德”的科学内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高职院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必由之路。面对学生复杂多样的个性特点,高职院校作为知识传播、文化引领、人才聚集、科研创新的前沿和阵地,要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坚持教育是为党、为人民、为国家建设、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理念,不断提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落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明大德、立大志。立德树人是学生培养的目标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职院校的立身之本,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知识、掌握本领,更要“明德成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习主席多次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可见,立大德、存大志应该是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只有注重思想的引导、价值的引领,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党、国家、社会和人民的相互关系,明确国家未来的奋斗目标,让其懂得“只有国家发展好才有小家和自身发展的未来”,才能使之充分认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更好地引导其树立“四个自信”,切实夯实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道德根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守公德、存大爱。学生未来走向社会,想要在为人处世中获得成功,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因此,学校要注重培育学生对国家的忠诚,使之爱国,培训学生对职业的热爱,使之敬业,培养学生对家庭的关怀,使之诚信,教育学生善待他人,使之友善。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守公德、存大爱是社会主义社会所有成员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只有每个成员都具备了良好的公德心,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责任意识,整个社会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只有每个人都能够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崇高的追求,具备高尚的社会责任感,人民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真正的和谐社会才能够形成,因此,社会层面的道德要求也是高校必须在立德树人中加强培育和践行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严私德、聚涵养。大学应该教人求真,学生应该学做真人。社会主义院校培养的人才都应该是具有真本领、真品格的真君子,衡量的标准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不仅是对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更是一种人格、一种信仰。爱国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最基本、最低层次的要求,是一种最朴素的情感,对学生而言,最主要的是把个人理想同国家发展目标统一起来,紧跟时代步伐;敬业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形的道德要求,学生的敬业最根本体现就在于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诚信自古以来便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更是衡量一个人品格的指针;友善是人际交往必备的道德规范,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润滑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保障。这些品质综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内外兼修,懂得尊重和礼让,崇德向善的良好风貌,就是严私德、聚涵养的体现。

  三、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塑“形”,深埋滋润为国为民的根

  人作为一种高等动物,具有其生存发展的原始需要,因此,人追求物质的需要和生理的满足是人之常情。但人作为高等生物,又不能仅仅满足于生理的享受和物质的追求,人之所以为人,人之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有精神、有思想。因而,我们高职院校的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物质追求与精神提升的关系,注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精神生活,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教化作用,切实为学生塑造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形”。

  一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强化学生思想中的民族意识。中国五千年来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根基,高职院校进行“立德树人”教育,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要尊重中国独特的国情、民情。这一办学理念是中国所有学校都应当遵循的,有了这样的教育理念,才能确立起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民情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才能找准学生培养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这充分表明我国独特的国情、民情、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决定了我们高职院校只能走中国特色的办学道路。习主席强调的中国特色就特在它凸显的民族性,就特在将最能展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民族之魂熔铸于学生的精神升华的基底中,深埋为国为民的根。习主席在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因此,高职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在为学生铸民族之魂,注入民族的“精气神”。

  二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不可或缺的实践环节。学生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道德涵养、科学态度、互帮互学、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就高职教育而言就是要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象牙塔”模式转变为以注重品格与能力教育为主的模式,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学生。具体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于校园文化环境中,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手段,主要通过创造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来实现课堂以外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心灵的感应,追求高尚的情操。首先,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嵌入校园景观,对学生产生直观或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发挥熏陶作用,通过文化感染和熏陶,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其次,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举办传统文化讲座以及国学经典朗诵比赛等形式,帮助学生正确认知人生与世界,提升自我修养。第三,通过参观传统文化遗迹,体验传统民间艺术等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性情、锤炼品格、提升素养。

  三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为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路径。高职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而产生价值偏离。学生成长环境的错综复杂性,加之追求个性张扬自我的心理,导致其出现信仰迷失、价值观扭曲和道德滑坡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因此,坚定信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成为新时代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化底蕴与历史逻辑,学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教育体系进行传承,并通过这一途径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实际就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中的“德”就是高度凝练的核心价值理念,高校积极开展道德示范、道德教化、道德涵养等系列道德教育,促进学生涵养道德素养,这是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在“立德”。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文明风采”竞赛等活动打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品牌,通过加强校报校刊、校史馆、图书馆建设和管理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发挥校园网的引导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传播阵地。

  (二)传承红色基因凝“神”,铸就夯实为国为民的魂

  “红色基因”是以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为代表的红色革命精神,深蕴着忠诚爱国、信念坚定、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的信仰根基、精神之源,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灵魂。2015年,高校公共教学课程专门新增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培养具有不可估量的教育价值。而红色基因传承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大学生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一是打造红色精品思政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习主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高职院校过去采取的纯粹式理论讲解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为改善以往教学方式的不足,在如今多媒体教学手段层出不穷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在教学中插入红色专题教育,在课堂上开展红色论坛、红色主题演讲、革命歌曲演唱、革命历史事迹回顾等方式进行红色传承教育教学,让学生深刻感受党的光荣历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意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培育。

  二是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红色文化活动。以传承红色思想为主题开展专题活动,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引领和推动校园文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提升创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架设正确的人生轨迹,从红色教育中获得精神动力,确实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如开展“争当红色传人”演讲比赛、革命歌曲歌咏比赛等,还可以邀请战斗英雄、先进典型、改革先锋到校讲述自身经历,目的是促进学生对革命传统的认同和思想觉悟的提升。同时,在校园内张贴和宣传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传唱革命歌曲,树立英模雕像,不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红色文化”题材的影视作品,打造浓厚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之余,促使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为加强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还可以借助网络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强化对学生的“红色文化”宣传,如建立校园红色文化专题网站,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时政设置学习栏目;各班通过微信群、微博等自媒体强化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及互动学习,将思想教育渗透到生活和学习中。

  三是推进红色教育走进课外实践。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在理论层面进行思考,更要在生活实践中引导。要使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和功能,除了使它走进教材、走进课堂外,还必须把它融入学生的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可以有效弥补单一课堂理论讲述的不足,使学生思想锤炼的时间和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独特的红色资源,将周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情操的主要场所,组织学生到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通过重温入党誓词、观看红色主题展览、拍摄红色视频、讲述红色故事、撰写学习培训体会、举办“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活动等形式,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爱党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传播者、践行者,坚定爱党爱国信念。

  (三)传承工匠精神锻“体”,练就报效国家的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既要在培育中践行,又要在践行中培育。习主席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学生培育传承工匠精神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这是因为核心价值观的部分内核与工匠精神蕴含的价值取向高度一致。高职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学生培育传承工匠精神相契合,因此,高职院校更应注重在实践教育中使学生练就过硬的技能,增强科技创新本领,同时,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是高职院校传承工匠精神要着眼社会发展实际实施科技知识传授和技术教育。高职院校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在相同的教学条件下,高职院校较之本科大学的优势在于能够培养出岗位针对性、实用性强,业务知识与实操能力过硬的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越来越凸显。然而,我国目前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这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大量需求不相适应。这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还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没有真正练就过硬的技能,不能与社会广泛需求的职业岗位相适应。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既要避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沦为“本科压缩型”课程,又要避免过分强调职业发展要求而变成了培训型课程导致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知识结构基础薄弱。同时,要贯彻产教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密切与企业的联系,把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

  二是高职院校传承工匠精神要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师资队伍。教师是引导学生培育工匠精神的领路人,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对学生的能力及素质提升有着重要影响。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老师首先应具备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入职培训、晋升培训、在职常规培训及深入企业实践锻炼等方式,系统培养教师的工匠精神。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专业技能、创新创业、素质拓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针对学生在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文素质培养、技能竞赛指导、项目(产品)培育、就业(升学)指导、人生导航等方面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指导,满足每个学生个体差异需求,切实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尤其是在科技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教导上,以现代学徒制的专业教师教导为主,再依托各科技社团开展各类型项目培育,使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得以提升。

  三是高职院校传承工匠精神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应注重通过具体工作岗位及实践活动进行培育。习近平同志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这一论述突出强调了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市场和社会需要是存在差距的,高职院校应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增加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创新创造、勤工俭学、义务劳动服务等活动的学时学分,使学生在亲身劳动、体验工作、服务他人中升华对工匠精神的感受和认知。教师在专业技能培训中应结合学生的个人特点,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培养,激发每个学生精益求精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工匠精神的培育。学校应通过政校企联合的方式,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平台和环境,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真正在劳动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促使学生明确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从而促进知与行真正统一,自觉强化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综上,职业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意义。针对多样化学生的多元价值引导需求,职业院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职业教育的正确方向,必须不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在思想培育和实践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和“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的觉悟,使学生的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努力实现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培养高度融合,真正实现“立德”与“树人”并行同步。

  [基金项目: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的高职院校学生‘立德树人’研究”(编号:SZ2018A008),主持人:李晓堂;广东省教育厅2017年“创新强校工程”科研项目“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探索与实践”(编号:2017GWTSCX040),主持人:李晓堂;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规划(重点课题)“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提升体系构建及评价体系研究”(编号:zdzz17005),主持人:李晓堂。]

  参考文献:

  [1]马晓南,佟会文.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19(0):26-27.

  [2]李艳.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广西社会科学,2017(10):249-252.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9.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2018.

责任编辑: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