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有妙道论理需得法——例谈高考作文的论证技巧

  一、话题概述

  高考作文聚焦社会热点,关注国家大事,要求考生针对材料发表自己的见解,阐述自己的主张。其命题形式主要有事件类、关键词类、名言警句类、漫画徽标类、话题主题类等。根据高考作文抽样分析,除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外,考场作文暴露的其他问题也比较多。涉及论证方法的主要有:①运用例证时以叙代议。高考作文大多要求谈感悟,本应以议为主,但很多同学举例论证时不厌其烦引述事例,以致于叙多议少,论证无力。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鉴往可以昭来》引用新中国成立初期,模仿苏联的经验,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史实,论证“借鉴”的重要性,叙例近150字,议例只有简短的“由此看来,借鉴何其重要”,叙事臃肿,论证无力。②论证方法单一。论证时多是自己的主观说教,纵然歇斯底里,也难以令人信服。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万丈高楼从地起》,反复强调根基不固、大厦将倾的道理,通篇空洞说教,没有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虽然拼命呐喊,但论证仍然苍白无力,难以令人信服。③引言单薄或不当。有的文章通篇没有名言警句,或者所引名言与观点不符。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择吾所爱,创我未来》反复强调“只有抉择正确,才能创造美好未来”的观点,论证时事例堆砌,却难见引用名言说理,仅引用歌德“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一句,竟还言不及义,不得要领。④运用对比论证选例不当,缺乏说服力。用来对比的事例不属于同类事物,无法形成对比。2022年北京卷《学习今说》一文,用车胤、孙康“囊萤映雪”的典故与爱迪生以书为枕、高尔基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读书作对比,看似事例确凿,但忽视了题目中“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的异同”的提示,拿外国人与中国人作比较,不合题意,且时间也与“当代中国”相悖,难以形成对比,偏离题意。

  二、技法提点

  从文体上看,高考作文中议论文数量之多,大有“一体独大”之势。人所共知,议论文贵在因事说理。而要把道理讲明白、讲透彻,讲得令人心悦诚服,就必须借助有效的论证方法。写作时要谨遵以下方法:

  1.举例论证。写作议论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摆事实,讲道理,即举例论证。这里的“例”,就是用来说理的事例。所用的“事例”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新颖性。在数量上,一篇之中以3—5例为宜;在范围上,应包括古今中外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层次。运用举例论证,一要有详有略,“点”“面”结合,即当事例较多时,选取最新颖、最有力度的重点叙述、论证,这叫“点例”;其余数例,一例一句,组合排列,增强气势,此为“面例”。二要轻叙述,重议论,叙例要懂得舍弃,抓住要害,言简意赅;叙例之后的论证要充分展开,深刻全面。

  【真题解析】

  (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本题,首先要精准立意,可以根据提示,从“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中任选一个或数个确定立意,阐述自己的思考。就本题而言,立意并不难,难在如何使论证有力度,有信度。可以重点运用例证法,让事实说话,请名人发声,用无可辩驳的事实为自己代言。选例要注意典型性、鲜活性;用例要注意详略有致,繁简得当。满分作文《援古诚可贵,求新价更高》这样论证:

  罗曼·罗兰说:“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也能替明日的信仰开路。”是的,遇事不囿古,有思考,有怀疑,有挑战,更有创新。在机打时代,尚巍将传统书法融合符合现代审美的创意,创作出极具个性又便于使用的“汉仪尚巍手书”,一撇一捺,铁画银钩之间,悬腕提笔之际,传达出书写者纯粹的情感。尚巍不仅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更搭起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因此声名鹊起,好评如潮。

  ……

  翻开历史,那个站在斜塔上抛球的伽利略,那个被烧死在鲜花广场的布鲁诺,那个耶鲁毕业后选择了田垄的村官,那些测天量地的大地英雄,他们谁不是逆风而行,用坚毅的目光迎接明日的太阳?正是敢于挑战未知,他们才一次次刷新我们眼前的风光,一次次征服不可能的精神坐标。

  文章成功运用举例论证,阐述“援古”与“求新”的关系。先引述尚巍创作出极具个性又便于使用的“汉仪尚巍手书”这一时新素材,作为点例,给人留下新颖、深刻的印象;再简练引用伽利略、布鲁诺等四例,一例一句,古今对举,形成面例。点面结合,既节约了笔墨,又丰富了内容,增强了力度。

  【小练习】

  根据下面的材料,运用例证法写一个片段。

  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品性和修养。孔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傅雷先生用自己亲身经历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参考示例:

  个人品格的完善健全也会裨益整个社会的发展。吴天一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提出了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开创了“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他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因为心中有梦,缺氧气却不缺志气;海拔高目标更高。凭着坚毅和执着,他在高原上开辟了一条路。蛟龙号总设计师叶聪,以创新的思维和严肃的治学态度,让大国重器落地;嫦娥团队那些“90后”,以青年人的热烈和谦逊同先辈们一起,将中国的“兔子”送到月球背面;哈工大那群大学生,沉着冷静地挽救了龙王二号,并高傲地拍下了地月合照……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多元融合的人格魅力,照亮的是一个大国筑梦圆梦的历史征程。

  2.引言论证。引证法是指在议论中引用名言警句作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引证包括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无论是哪一种,引言都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一致,并且在行文上自然和谐,融为一体。引言论证是被多数人忽视却又十分重要的论证方法,它不但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还可以增添文采。使用引言论证,一要把握好数量,过少没有力度,过多显得繁琐;二要针对性强,即引言的内涵与论点高度一致,含混不清者一律慎用;三要兼顾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四要先引后议,引言后要展开分析,使之与论题有效联系起来。

  【真题解析】

  (2022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本题,首先要准确理解核心词“烟火气”的双重内涵:“烟火气”可以是普通百姓的百态人生,也可以是各行各业工作者的善行义举;“烟火气”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接续奋斗的意味。其次,要根据题目的内涵,选择恰当的角度立意,挖掘出个体与群体、家庭与国家之间的依托关系,阐释个人的“平凡贡献”与国家的“宏伟蓝图”之间的联系,可立意为珍惜当下,守住寻常烟火气;精神传承,留存民族烟火气;追求理想生活,享受心灵烟火气等。满分作文《寻常巷陌,人间烟火》这样论述:

  烟火气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天伦之美。冬至日时,邯郸驿里,白居易“想得家中夜深坐”的画面里,一定少不了家人围炉夜话的温馨;而韦应物“把酒看花想诸弟”,也是因为寒食节里“雨中禁火空斋冷”,缺少烟火的温暖吧?艾青在想念大堰河的时候,会想起“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而汪曾祺说起故乡,念念不忘的是端午节要吃“十二红”。烟火气,是天伦叙乐的气息,让我们在俗世里能有休憩的港湾,有心灵的驿站,更有前行的动力。

  作者运用引证法,引言由古到今,囊括了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名人名言,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无可辩驳的说服力,生动、深刻地论述了什么是“烟火气”以及“烟火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文章意蕴丰厚,文采飞扬,主题突出。

  【小练习】

  根据下面的材料,用引言论证法写一段话,论证你的观点。

  一位中学生与一位航天员隔空“对话”:我的心里铺开了一张名为“航天”的纸/用汗水去播种,梦想的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祝愿祖国航天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空间站,等你来出差/

  参考示例:

  人常说,梦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人生在世,岂可无梦?正如李嘉诚所言:“生活若剥去理想、梦想、幻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然而圆梦之路会遭遇坎坷,充满艰辛,但只要谨记斯沃伦的教导,“如果你的心灵很年青,你常常会保持许多梦想。在浓重的乌云里,你依然会抓住金黄色的阳光”,就一定会踏平坎坷成大道,人生因梦想而精彩。

  3.对比论证。就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凸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得出结论,凸显观点。人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一善一恶、一真一假两种事物一经对比,孰是孰非不言而喻。真与假的对比,可以去伪存真;善与恶的对比,可以抑恶扬善;是与非的对比,可以拨乱反正。对比论证相较于单一的正面说理,论证更有力度。对比有纵比和横比两种。纵比是指同一人或同一事物前后不同时期的对比;横比是指同类事物间的对比。运用对比论证,首先要寻求正反不同性质的材料,彼此之间必须有鲜明的对比点。其次是列举材料后要进行分析,揭示事理。比是基础,议是升华。

  【真题解析】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本题,要从“本手、妙手、俗手”的内涵入手,以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关键词为基础确定立意。“本手”指下法正规,合乎棋理,基本功牢固。“妙手”指下法精妙,追求变化与创新 。“俗手”指违背规律,不重基础,好高骛远。从逻辑关系看,“本手”强调打好基础,“妙手”强调创新,“俗手”强调不要急于求成。“本手”不足而求“妙手”,结果必为“俗手”。写作时,要阐述清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谨防顾此失彼。满分作文《妙手从来非“偶得”》在明确了观点之后,这样对比论证:

  达·芬奇非常喜欢画画,父亲就让他拜著名画家费罗基俄为师。费罗基俄让达·芬奇画蛋:横着画,竖着画,正面画,反面画。日复一日,达芬奇厌倦了。老师告诉他:“要做一个伟大的画家,就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画蛋就是锻炼你的基本功啊!” 达·芬奇茅塞顿开,认真学习画蛋,终于成为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

  而柏拉图的堂弟格老孔就不同了。不到20岁的他就朝思暮想做城邦政府的领袖,荣耀而潇洒地面对众人进行演讲。遗憾的是,他漠视基础,对诸如怎样增加叔父的福利、怎样让一家富起来一无所知。国、家一理,一家不治,何以治国?

  文章选取达·芬奇和格老孔两个事例,一正一反,形成对比。同样心怀梦想的两个人,一个苦练基本功,终于学有所成,青史留名;另一个徒有梦想,漠视基础,好高骛远,最终梦想化为泡影,贻笑大方。通过鲜明的对比,谁是谁非,何去何从,一目了然。

  【小练习】

  结合下面的材料,运用对比论证写一个片段,表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智者曰,人心近道,财自近人。《道德经·第六十二章》中说:“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善良是一个人最大的武器,厚道是一个人最好的铠甲。善良厚道是最好的通行证,善良厚道的人,往往会得到上天的庇佑,冥冥之中拥有好运。

  参考示例:

  人皆有恻隐之心,但唯有付出善行,才是真正在播撒善的种子。山东烟台老人刘盛兰一生清苦,却在十八年间陆续拿出自己拾荒所得的十多万元资助上百名贫困学生。老人的善心善举令人震撼,感动了中国,正如央视主持人敬一丹所说:“老人的精神比黄金更珍贵!”

  然而,总有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真正践行善行的人评头论足。郑州遭遇“720暴雨”,面对公众人物的捐款单,总能听到一些刺耳的声音:“你这么有名气,怎么才捐这么点?”“不过是蹭热度罢了。”他们嘲讽别人的“吝啬”,却不曾想过自己到底有没有行善之举!

  4.假设论证。就是针对列举的事例,从对立面进行假设,并沿着这个假设思路进行推论,得出一个与文章论点相悖的结论,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议论文中用于例证的材料有时是正面的,有时是反面的。叙例论证后,可用假设法,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从对立的两面反复论证,让读者明白“这样做”的必要性与“不这样做”的危害性,从而凸显是非优劣,达到强化力度、突出中心的目的。使用假设论证可以左右逢源,进退自如,使论证具有更加严密的逻辑特质。

  【真题解析】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介绍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

  有位科学家强调,实现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于各行各业,“需要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她致力于科技攻关,还从事科普教育,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有位摄影家认为,“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是民族的,血脉的,永不过时”。他选择了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通过照片增强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有位建筑家主张,要改变“千城一面”的模式,必须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他一直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筑作品。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给出了清晰的思考主线:“选择、创造、未来”三个关键词中应以“创造”为核心,有创造才有未来;而创造的前提是科学地选择。“选择”是前提,“创造”是行动,“未来”是结果,三者相辅相成。写作本题,要论述清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思辨色彩。可以立意为坚定自己所爱,开创崭新未来;正确的选择为美好未来奠基;选择别具一格,创造未来之美等。同时,材料还给出了明确的立意基础,即共青团成立100周年,提醒考生作文立意要考虑家国情怀的大背景。满分作文《用崇高的选择造就美好未来》这样运用假设论证:

  人生会面临很多艰难的选择,而选择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影响着未来。余光中说:“选择平庸虽然稳妥,但绝无色彩。”唯有崇高的选择,才能彰显崇高的价值,开创美好的未来。彭士禄1956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选择回归祖国,从事核动力研究设计工作,历经磨难,初心不改,成为中国核动力专家,为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做出了卓越贡献,开创了中国核动力研究的新时代,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试想,如果彭士禄毕业后选择不当,因贪图享受而留身国外,离开了祖国这片热土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他怎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获得如此崇高的荣誉?中国核动力研究又怎能取得享誉世界的成果?

  文章先正面列举彭士禄在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国从事核动力研究设计工作并取得巨大成就的事例,证明中心论点。接着从反面进行假设论证,如果彭士禄当初选择不当,就难以获得巨大的成就和崇高的荣誉,中国核动力研究也难以取得享誉世界的成果。通过假设推理,凸显选择不当的后果,令人惊愕,强化了中心论点。

  【小练习】

  依据下面材料的内涵,用假设论证法写一个片段,阐述你的观点。

  (1)7月18日,陕西师范大学举行2022级新生录取通知书开笔仪式,二十余位教师、校外书法家、校友代表等共同书写录取通知书。该活动从2007年延续至今已有16年,录取通知书还配以汉泥封印和剪纸剪影的设计,展示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印记,饱含着老师们对新生的关爱。

  (2)最近,江苏一高考考生收到了一份27公斤的录取通知书,这份通知书来自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打开包裹,里面不但有该考生的录取通知书,还有南方科大赠送给学生的校徽、地图、水杯、中性笔等精美礼品,以此表达对新生的欢迎、祝福和鼓励。

  参考示例:

  特殊的录取通知书包含了多重含义:既表达了学校对学生的关爱、祝福和鼓励,激发学生对学校及学习的浓厚兴趣,更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设计新颖,想象独特。试想,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如果录取通知书还是那副一成不变的老面孔,还是那种机械的机打字,又怎能激起学生对心仪已久的高等学府的向往,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样,只怕人未到,心已凉!

  三、技法小结

  高考作文重在说理,而要把道理阐述得透彻、深刻,令人信服,就必须运用好论证方法。上文列举的几种方法都是写作的基本方法,是必须熟练掌握的。一篇之中,几种方法可以数管齐下,综合发力,但这些方法并不是仅有的方法。还有其它使用频率较低的如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演绎论证等,也可以尝试使用。论证方法运用是否合理、巧妙,往往体现出一个人的知识积累、思维品质与写作功底,在很大程度上彰显文章水平的高下。所以,运用好论证方法是取胜的法宝,不可掉以轻心。加深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并灵活运用,就一定能写出精品佳作。

  四、深度实践

  【模拟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杜工部颠沛流离,吟哦“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苏东坡被贬黄州,高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林则徐戍守伊犁,口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孟晚舟羁押千日,坚信“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古往今来,很多人都曾经历了人生的“失意”,却反而成就了他们“诗意”的人生。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人生价值的当代青年以启示,如何看待人生的“失意”与“诗意”?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题目高度浓缩了中国历史上四位名人的人生经历,表现他们遭遇的苦难和挫折,紧接着引用他们各自的名言,表现他们面对不幸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的不如意,四位人物没有悲观失望,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不约而同地展现了一种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国家至上的博大胸襟。因为他们始终抱定这样的人生态度,他们都活出了不平凡,活出了崇高的价值,正如材料末尾一句概括总结的那样,“人生的‘失意’成就了他们‘诗意’的人生”。他们也因此而令人肃然起敬,名留青史。引述材料之后,题目的提示语对写作方向作了进一步提醒和引导,要求考生针对“失意人生”与“诗意人生”之间的关系发表自己的看法,题目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

  写作本题,要紧紧围绕材料的内涵,着重论述如何踏平坎坷,步入云端,使“失意的人生”变为“诗意的人生”。行文时务必双方兼顾,论述清楚二者之间如何转化,即怎样从逆境步入顺境,最终活出人生的精彩,成为人中的龙凤。写作时可以援引题目中所提供的历史名人的典型事例,结合当前的社会现状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发展状况,谈谈当代青年应该如何正确面对人生中的挫折、打击和失败,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在黑暗中看到曙光,在跌倒时奋力站起,体现出时代青年应有的坚韧毅力和不屈精神。通过写作警醒人们:倘若用一颗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心系国家、坚定不移的心直面人生中的“失意”,那么,“失意人生”就会化为“诗意人生”。

  【范文展示】

  于失意中开出诗意之花

  陕西省西安市育才中学高三(6)班刘思雨

  波德莱尔在诗集《恶之花》中,揭露了那个时代独有的阴暗穷苦,而在这层泼墨般的暗幕之下,仍有点点繁星闪烁。正如高尔基所言:“波德莱尔生活在恶之中,爱的却是善。”失意的人生当如暗幕下的繁星闪烁,于失意中开出诗意的花。

  红尘颠沛,失意流离,选择端正心态,方可由“失意”转为“诗意”。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没有官俸,经济拮据,然而他煮“东坡羹”,做“东坡肉”,酿“东坡酒”,撰“东坡长短句”,高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虽世殊事异,山河辽远,但苏东坡诗词换风月,落笔如风雨,活出“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诗意。试想,苏轼若无直面失意的从容与淡定,在挫折中抑郁终老,何来“坡仙”“词圣”的美誉,中国文坛也必将缺失一位“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面对人生失意,无数中外文人墨客以其“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心态,于千万次失败中,守得云开见月明。古往今来,无不如此。沈从文一生坎坷,但并没有自怨自艾,即使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候,也没有沉沦,在不能从事自己最爱的写作之后,仍旧捧出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至前人未至之境,发前人未发之论”;汪曾祺历经浩劫,却不记苦难,写下“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的诗句;曼德拉因反种族隔离锒铛入狱,服刑27年,出狱后不气不馁,领导南非实现民族和解,成为南非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由此观之,失意三分,视角流转,便是诗意十分:十分圆满,十分精彩,十分自豪!人生失意何所惧?只要端正心态,永不服输,人生之路一定会盛开朵朵诗意之花。

  好男儿顶天立地,纵然身处逆境,也应心怀国家,无理沉沦。林则徐戍守伊犁,口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毛岸英奔赴前线,诠释“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古圣先贤告诫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忽略个人的不幸,心系国家的安危。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戴旭说,“仗剑直言,血溅文章,为国请命,甘为鹰犬”。家国情怀自古涵养着中华民族的侠骨诗情,正是中华民族血液中奔流不息的诗意。有了这份情,纵使身陷囹圄,也能诗意盎然。

  风雨之后见彩虹。青年人应经得起风浪,于黑暗中看到光明,正确面对“失意”与“诗意”。我辈青年肩负民族复兴之重任,当效古人之长,集今人之智,失意之时保持“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的宁静诗情,牢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家国情怀,将“失意”转化为“诗意”,举青年之力,开诗意之花。

  愿我们钟情于“时光知味,岁月沉香”的诗情,在失意的旅途中,月下行舟,临风赏柳,笑看挫折与磨难,活出诗意人生。

  点评:文章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失意”与“诗意”精准立意,提出“失意的人生也应开出诗意之花”的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文章最大的亮点是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手法多变,既显示行文的灵动,又增强了论证力度。第一,举例论证。既有点例,如苏东坡身处逆境不消沉,也有面例,如沈从文、汪曾祺、曼德拉一例一句,形成铺排,这样点面结合,不但丰富了内容,而且详略有致,彰显舒缓之美。第二,引言论证。文章通篇旁征博引,名言名句信手拈来,语言典雅庄重,句式整散结合,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积淀,文采飞扬。第三,假设论证。正面例举苏轼一例证明观点,然后反面假设,推出一个与“诗意”截然相反的结果,强化论点。

责任编辑: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