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备考四“意识”

  从2021年全国高考命制的几套语文试题看来,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分语言文字运用I和语言文字运用Ⅱ两部分考查。有的语言文字运用I采用2(客观题)+1(主观题)形式,语言文字运用Ⅱ采用1(客观题)+1(主观题)形式,如2021年全国语文新高考I卷;有的语言文字运用题采用3+2形式,即语言文字运用I采用三个客观题形式,语言文字运用Ⅱ采用两个主观题形式,如2021年全国语文新高考Ⅱ卷。分值均为20分。无论哪一种考查形式,其考查的本质不变。

  为了更好地提升关键能力和高考备考的实效性,在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备考中,需要精准施策,强化以下四种意识。

  一、研题意识

  “研题”,顾名思义,是指研究试题,特别是研究试题的命题理念、命制特点和命题趋向,以及在试题评卷时制定的评分细则,这对于高考备考有非常大的帮助。

  1. 研究试题命制

  以往的高考命题主要依据课程标准和考纲,而新高背景下的命题,则没有考纲可以依据,而是依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高考命题不再局限于知识点的落实,而是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试题命制的纲领性文件,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组成,分别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

  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命制,除了必备知识外,关键能力也是试题重点要考查的。何为关键能力?《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关键能力是指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它包括知识获取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和思维认知能力群。具体见下表:

  语言文字运用考查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解码能力、信息整理能力、信息转化能力、应用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近十年来,语言文字运用命题涉及的考点有语音、错别字、词语(成语)、标点、病句、衔接、补写、仿写、压缩、图文转换、修辞、改句、语言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应用文写作等,近三年较为稳定的考点有词语(成语)、病句、标点、衔接、补写、改句等。

  高考试题命制有一整套的科学体系,从宏观的命题整体设计到微观的选材、能力设计等,规范严谨。所以,高考试题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研究中,深入领会命题者意图,把握命题规律和命题趋势,更精准、更高效地备考。

  张开在《基于高考评价体系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指出:语言策略与技能是指基于具体的语言情境,根据不同的对象和目的,进行准确、连贯、得体表达的能力。要求为:熟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常用规范字的字音、字义和字形;掌握基本的语法规范和标点符号用法、语篇衔接的常用手段,以及常用的语用规则、修辞手段;能根据具体的交际对象、交际目的和交际情景,正确地遣词造句,准确地表情达意,有效完成交际任务。

  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说:“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所以,研究试题的命制,要关注题型特点、分值变化、情境特点、设问方式、思维考查等方面。一般研究范围为近三至五年的高考试题。

  以近三年的全国新课标I卷和新高考I卷为例(见右上角表格):

  比对近三年的全国新课标I卷和新高考I卷,总体而言,试题命制较为稳定。词语(成语)、语病、衔接、补写题型为稳定的题型,修辞特点及效果、压缩等为轮考题型;语言文字运用试题设计逐渐走向了全情境化,将关键能力考查置于语言情境之中;情境化材料来源中国传统文化、日常生活、科普知识等,彰显文化自信,立德树人;考题以微阅读形式呈现,把关键能力考查置于具体的语境中,体现了命题者的整合思维。

  所以,在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复习中,善于研题,深刻领会命题思想,把握命题规律,才能有的放矢。

  2. 研究评分细则

  研题意识,不仅要有对试题命制的研究意识,还要对试题评分细则研究的意识。评分细则着眼于学生的视角,即根据学生答题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可操作性的详细方案。

  评分细则,如同一面镜子,能更好地看清自己的答题情况。研究评分细则,及时发现自己的答题缺陷、思维误区,以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地备考。

  以2021年广东省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言文字运用II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有一种说法:故宫的屋顶,看上去特别光洁,鸟儿不会在上面排泄,是因为 ① 。琉璃瓦反光且特别光滑,加之屋顶是斜的,鸟在上面站不住,无法在上面排泄。但是,包括故宫在内的古建筑在设计屋顶时,真的有防止鸟类停留排泄的考量吗?对此,有人进行了一番求证。

  故宫古建筑包括屋顶的设计,其根本目的是突出皇权。黄色是皇权的象征,采用琉璃瓦屋顶,主要是为了防止瓦的胎体受日照风吹雨淋而开裂。自紫禁城建立以来,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养护。瓦顶拔草、墙体抹灰和地面修复,是中国古建筑维修保养每年要做的工作。因此, ② 。

  一段展示了鸟儿们在故宫太和殿屋顶停留的视频,更是直接否定了“琉璃瓦反光限制了鸟类停留”的说法。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 ③ ,不可能在前期设计时考虑到防范鸟类等动物在屋顶停留。故宫的屋顶肯定是可以落鸟的,不只是鸟,一些猫科动物也会在屋顶活动。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鸟和一些猫科动物都是可以在故宫的屋顶活动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评分细则】

  21. 从整个语段看,三段文字构成总分关系。第二、三段是“求证”的内容。第二段从“设计是为了突出皇权”的角度,实际是初步否定了设计时有“防止鸟类停留排泄”的目的。第三段用视频直接否定“不能停留”的说法,然后再从“天人合一”角度,彻底否定了设计时有“防止鸟类停留排泄”的目的。

  也就是说,第二、三段“求证”,用以否定第一段的“说法”。而“说法”有两个内容,一个是“光洁”,一个是“停留排泄”。求证的是“在设计屋顶时”是否有“防止鸟类停留排泄的考量”。

  ①关键词为“设计”和“考量”(各1分。或使用与上两个词意思相近的亦可。理由:本段第三句实际上在呼应第一句的“说法”。)

  答“其用材和设计比较独特”亦可。原因是下一句就是对“用材和设计”的解释。

  答“屋顶装(用)的是琉璃瓦”亦可给1分,原因是可以对接下一句开头的“琉璃瓦”。

  ②第二段文字,可以看作是对第一段文字第一句中的“看上去特别光洁”的呼应,因此,答案的关键词为“光洁”和“养护”。但如果仅从第二段内容看,第二段第一句是该段的中心句,第二第三句可看作是对屋顶设计“突出皇权”的分析(选材和保养),那么,答“皇权的威严得以充分的体现。”(虽然无“光洁”和“保养,”也可以给1分);

  如果答成“故宫的屋顶至今能保持完好如初”之类的,只强调了“保养”或保养的结果,没有强调“光洁”,给1分。

  或答“故宫屋顶看上去光洁是有其原因的”亦可。原因是此句是对本段内容的总结。

  答“建筑设计时并没有(一定)考量到这个(防止鸟类停留排泄)”等实际上是对第一段第3句的否定回答,亦可。

  ③句必须包含有两个意思,一是建筑设计合乎与文化传统“天人合一”的理念,二是句意间的承接关联词(“也”、“亦”之类)。两个意思各1分。

  答“在此传统文化影响下”“在其影响下”“因为这个原因”等,在句意和逻辑上也说得通,可酌情给分。

  22.1. 按所给标准评分,以下5点,每答对1点1分。

  (1)从句式上看,原句是递进复句,表达上有变化,更能突出语意;改句是单句,缺少变化。

  (2)从语气上,原句先做“鸟肯定可以落到故宫屋顶”的判断;是对前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不只是鸟”更强调了其他动物都可以在故宫屋顶上活动。【第1点2分,第2点3分。】

  2. 无论是从句式、还是内容、还是语气,只要任选两个角度(说出1个角度,且答出原句比改句好(1分),又能说出具体好在哪里(1分)。答出1个点1分,2个点3分,3个点4分,4个点5分,答案出现病句,该点0分。

  通过对评分细则的研究,不难发现,第21题得分较难,特别是得满分更难,主要原因是之前训练的语段一般是一个整体段落,而这道题的文本由三个段落构成,在阅读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通常,做补写题,我们都知道要“瞻前顾后”,但这道题的“瞻前顾后”跨度更广,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要求更高,厘清文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显得更为重要。第22题得分依然较难,主要是必备知识的匮乏,对于复句之间的关系、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等知识的内涵、作用比较模糊,所以,通过分析研究,强化复句之间的关系、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等必备知识显得尤为关键了。

  研究得分细则,能更明白在答题中如何分点、如何采点、如何思维,还能更清醒地意识到备考方向和突破瓶颈。

  二、审题意识

  试题浩如烟海,在试题中披沙拣金尤为关键。选题要精,要符合权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切近性原则。首选当然是高考真题,其次是各地市名卷和名校模拟卷。

  那如何用好这些题,审题意识为首要。也许,有同学会说,做题当然要审题,尽人皆知,但审题不等于审题意识,审题意识是一种科学、规范、系统的审题理念,通过强化审题意识,能更精确地把握题目的要点,明晰答题方向,更精准地答题。

  1. 精准把握信息点

  信息点包括文段的信息点和题干的信息点。从命题趋势看,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的命题都是以微阅读形式出现,把题目设计整合于文段之中,因此,对文段的整体把握特别关键,善于把握语势,把握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联,才能更准确地理解文段。

  教育部考试中心在《2021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评析》中指出:“在整体设计上,试卷通过科学布局,实现了对考生不同能力的全面考查和综合评价。无论是现代文、古代诗文阅读,还是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均注意了能力考查的全面性、多样性、层次性。”

  如:新高考Ⅰ卷第21题考查语篇衔接,主要考查的能力是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审题信息提取时,就要关照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间的逻辑思维能力,把相关的信息点圈点勾画出来。第22题考查补写,主要考查能力的是信息整理能力、信息转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审题信息提取时,就要关照这些能力相应的信息点,把它们提取出来。

  新高考Ⅰ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近日一组拍自南极科考站附近的照片引发关注,照片里的雪竟然不是白色的,而变成红色和绿色混杂的“西瓜雪”。有研究人员分析,( )。雪衣藻十分耐寒,广泛分布在北极、南极及其岛屿等极端冰雪环境中。 ① ,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但是一旦阳光足够温暖,藻类就开始了春季复苏。雪衣藻 ② ,成熟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而变为红色,这使它们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西瓜色”。

  研究人员表示,近年南极温度升高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便利条件,虽然雪衣藻本身没有危害,但是会降低雪反射的阳光量,从而 ③ ,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极地冰雪消融失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雪变色是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的结果

  B. 雪变色是因为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

  C. 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D. 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审题分析】

  第21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之连贯能力。阅读文段,厘清上下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题干中的信息点“衔接最恰当”,文段中信息点“有研究人员分析”,依据它可推知“括号内的语句”应填写为什么变色的原因,其陈述的对象为“雪变色”。

  第22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题干中的信息点“恰当的语句”“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恰当的语句”中“语句”,指的是“一个语法上自成体系的单位,它由一个词或句法上有关连的一组词构成”,由此看见,“语句”不一定是句子,可以是短语;“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指的是语法、语义、逻辑上均要保持连贯性。文段中的信息点“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可推知为气温较低的时候,即“寒冬时节/在寒冷的冬季”;由文段信息点“成熟后”可推知第二空填不成熟时的颜色,再由信息点“从绿色到红色”,推知不成熟时的颜色为绿色;第三空的文段信息点为“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推知降低雪反射阳光量会加快冰雪消融的速度。

  所以,信息点的精准把握是试题精确解答的关键。在语言文字运用备考中,提升语感,提高思维能力,方可采准信息点。

  2. 科学分解问题点

  审题要有科学分解意识,能把问题条分缕析,问题才能迎刃而解。科学分解,需要抓“关键词”“语境点”,逐层剖析,即可迅速化解。

  以新高考Ⅰ卷语言文字运用Ⅰ第20题为例: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________。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________,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________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目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目,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________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分解分析】

  首先,题干中的关键词有“对偶”“构成”“表达效果”,通过关键词的梳理,就明白了思维方向;接着就追问“什么是对偶”“它有哪些构成要素”“对偶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其构成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且尾字仄起平收。其表达效果为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有均衡的美感;②词句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富有感染力。通过以上分解分析,答题就能井井有条。

  为了更精确答题,还需关注“语境点”。本题的“语境点”为“元宵”,“元宵”即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所以,本题在回答表达效果时,一定要结合语境,具体回答“生动形象描绘出新时代传统文化的新特色、新气象”的表达效果。

  三、答题意识

  答题意识即答题规范、科学、系统的意识,它体现了备考的高效性。在高考复习备考中,知识备考、能力备考不可或缺,但答题意识的训练同样必不可少。

  1. 强化规范性

  规范作答建立在精准审题基础上,善于发掘题干中的显性信息和隐含信息,以此切入,分点做答,分值作答。若不好分点作答,则要有采分点意识。

  2. 追求精确性

  答题的精确性,除了答题规范之外,还需要关注答题的细节,特别是“语境”细节,抓住了“语境”细节,答题就能更加具体、准确,摈弃泛泛而谈的回答。

  下面以新高考Ⅱ卷语言文字运用Ⅱ第22题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东西方文化不同,艺术的表现也不同。一般来,东方艺术重主观, ① 。表现在绘画上,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重意境。

  中国画通常 ② 。这看起来是以题材为标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和思想,即中国画概括了自然和人生三个方面: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山水画表现的是 ③ ,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的和谐相处。中国画的分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

  中国画讲究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老舍曾请齐白石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十里蛙声,如何入画?潺潺山泉,如何表达?白石老人思考良久,终于画成了一幅经典之作:六尾蝌蚪在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的乱石之中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里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看过此画的人无不拍案叫绝。

  22. 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题分析】

  显性信息:“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隐性信息:“较短的语句”即为短句,短句是修饰成分少、结构简单、词语较少的句子,也是单句。几个较短句子要连贯,有一定逻辑性。

  这个题目不好分点作答,但要有清晰的采分点意识。所给句子“六尾蝌蚪在山峦映衬下山涧内的乱石之中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里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结构复杂,通过主干提炼,主干句为“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复杂成分状语为“在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里”,定语为“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的乱石之中”,于是,推断出,可以改写成三个短句。分别是: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乱石中潺潺清泉不断地涌出。山涧内山峦映衬。

  根据“语境”细节,三句话之间存在内在逻辑关联,“山涧——清泉——蝌蚪”形成清晰的逻辑链条,于是,可以精准地得出答案:山涧内山峦映衬,乱石中潺潺清泉不断地涌出,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

  四、类题意识

  所谓类题意识,即把各种题型及其方法分门别类地整理,以形成知识的网络化、结构化、系统化的理念。语言文字运用的复习要着重进行错题归类、典题归类、方法归类、新题归类。

  1. 错题归类

  高考复习备考要善于把错题归类,归类分以板块进行,如信息类阅读、文学类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阅读、情境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和作文。每个板块内又分题型归类。如语言文字运用板块,可分为词语(成语)、病句、衔接、补写、语言表达准确得体连贯、压缩、改句、图文转换等,把错题分别归到各种题型之中,并注明错误原因和对策。可以采取剪贴的方式,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印象深刻。在每次考试之前,迅速地过一遍,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2. 典题归类

  典题主要以高考真题为主,通过对近三至五年高考真题分析比照,得出命题规律,更好地引领高考复习备考。

  以2019—2021年新课标卷和新高考Ⅰ卷语病题为例:

  还可以把近三年考查的病句类型的选项放到一起比照,特别是同一类型的,以寻找命题设计的规律。

  3. 方法归类

  考试中要能迅速调动所学的知识、方法,就得对知识、方法进行梳理。通常采用图表、思维导图等方式,直观、简明地呈现思维轨迹,便于考试中能条件反射式地调取知识、方法,提高做题效率。

  以图文转换类型方法梳理为例(见右上角表格):

  图文转换类型的做题方法,通过图表方式,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梳理在一个表格中,有利于比对,更有利于记忆。把繁杂的做题方法通过三字短语串联成方法流程,简明易记,且便于考试中迅速调取。

  同样,其它类型的知识点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梳理,化零为整,让方法真正做到“大道至简”,简练实用。

  4. 新题归类

  所谓新题,是指全新的题型或只是在设问方式上创新的半新题型。对于这类题型,也要高度关注,它可能预示着某种走势。

  以2021年高考北京卷16题为例: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6分)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前向王熙凤托梦,说道:

  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1)这里说的“非常喜事”在小说中指什么?(2分)

  (2)画线的部分与小说后续情节有何关系?请结合原著,举例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元妃省亲(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2)是小说后续情节发展的暗示,暗示了青春少女的红颜薄命以及封建家族走向崩溃的悲剧。例如小说写林黛玉泪尽而亡、贾府最后被抄家等。

  这是一种全新的语言文字运用题。在新课标Ⅰ卷和新高考Ⅰ卷中都没出现过,但部编教材中《红楼梦》是必读书目,且独立成单元教学。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高考评价体系将‘引导教学’纳入核心功能,有利于理顺教考关系,增强‘以考促学’的主动意识。”教育部考试中心在《2021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评析》中也指出:“教考衔接,语文特色在创新中凸显。”

  所以,高考备考要重视教考衔接,重视创新题的命制方式,把握命题趋势。

  总之,高考备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战略意识。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备考强化四“意识”,就是要把备考做实、做精、做透,以取得更优的效果。

责任编辑: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