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规律,从容应对——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方法

  拿起一张高考语文试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论述类文本阅读,许多同学认为论述类文本阅读枯燥晦涩,很难读懂,因此常常望而生畏。即使勉强阅读,最后也是囫囵吞枣,以致准确率低。其实论述类文本阅读与其他阅读文本一样,都是有法可循的,关键是要去研究,特别要研究高考题。我们可以从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文、命题和设误等方面去研究,从而掌握其中规律,达到从容应对的效果。

  规律一:把握文章结构,内容了然于胸

  2018年语文《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本的表述是:“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这其实告诉我们阅读论述类文本,应了解其文体并且注重其说理性和逻辑性,即把握文章结构。仔细分析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就会发现它们的文章结构都非常清晰,特别是经过命题者删改处理的论述类文本,其结构无非是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并且命题者已经把主要的内容都在每一段的开头(每段的第一句基本为中心句)清楚地呈现出来。所以,考生应该去研究高考试题,把握文章结构,内容就了然于胸了。一旦文章内容读清楚明白了,那么做题时也就能够有针对性了。下面以近三年的高考全国Ⅰ卷的论述类文本为例来梳理文章结构。

  2016年的论述类文本全文共5个自然段。摘录原文如下:

  第一段: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段第一句: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第三段第一句: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第四段第一句: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第五段第一句: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全文为总分结构。文章第一段介绍了甲骨文的含义,并且总说其影响,第二至五段的第一句(即中心句)则分说甲骨文的发现的意义。由此可迅速把握文章结构,从而快速读懂全文。即本文主要介绍殷墟甲骨文的发现的意义。

  2017年的论述类文本全文共4个自然段。摘录原文如下:

  第一段: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第二段第一句: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第三段第一句: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第四段第一句: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全文为总分总结构。文章第一段介绍了气候正义的出现背景及其含义,第二至三段的第一句(即中心句)则分说气候正义的两个维度,第四段总结气候正义的两个维度涉及的内容。由此考生可迅速把握文章结构,从而快速读懂全文。即气候正义有空间和时间的维度,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2018年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全文共4个自然段。摘录原文如下:

  第一段: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第二段中心句: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第三段中心句: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第四段中心句:“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全文为总分总结构。文章第一段介绍了诸子之学的含义并引出“新子学”的概念,第二至三段则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新子学”的内在品格,第四段总结‘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的关系。由此考生可迅速把握文章结构,从而快速读懂全文。即“新子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并且二者无法分离。

  所以,如果想走出论述类文本阅读晦涩难懂的困境,就应该通过分析高考试题,清楚地认识到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文章结构。只要把握了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内容也就了然于胸了。这样就为做好后面的选择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规律二:了解命题规律,比对有的放矢

  认真研究高考试题,就不难发现,近两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题目设置跟2016年之前的有较大不同,2016年之前的三道选择题,问的都是对原文内容的表述、理解和分析方面的,比较单一。而2017年和2018年的三道选择题,则涉及到筛选整合信息、文章结构、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等方面。这三道题不仅有不同的侧重点,而且有层次、有梯度,从易到难。这样设置题目完全符合2018年语文《考试大纲》的命题要求: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下面以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为例。

  例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 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解析】A项对应信息在第一段,“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由此可知此项表述正确。B项对应信息在第二段,“‘照着讲’主要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由此可知此项表述正确。C项对应信息在第三段,“‘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由此可知此项表述正确。D项对应信息在第四段,“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由此可知“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表述有误,曲解文意。

  第一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解答这题,只要从原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然后把选项与之进行一一比对,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正确项,反之则为错误项。根据解析,我们还发现选项ABCD的内容对应原文的第一二三四段,由此可知此题选项对应的原文信息,一般是按文章顺序的,比较容易找到。

  例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 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 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 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解析】A项对应信息在第二段,“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由此可知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所以说“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表述错误,而“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也表述错误。这题考查了论证方法,论点和观点不照应两个方面。B项对应信息在第二、三、四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表述正确。这题考查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C项对应信息在第三段,选项是对第三段内容的概括,表述正确。这题考查了论点是否正确。D项对应信息在第四段,“‘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由此可知此项表述正确。这题考查了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第二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因为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一般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解答这题,要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根据解析,第二题的四个选项涉及到了这些方面的考查。

  例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 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解析】A项对应信息在第二、三、四段,“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指“照着讲”,“对经典进行进一步阐发”指“接着讲”,第四段说“‘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由此可知“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表述错误,曲解文意。B项对应信息在第三段,“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由此可知此项表述正确。C项对应信息在第四段,“‘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由此可知“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表述错误。D项对应信息在第三、四段,“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由此可知“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表述错误。

  第三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题,同样要在原文中找到相应信息,然后进行分析判断。但这题跟第一题的区别在于,第一题对应原文的信息往往比较集中,就在某一段中,并且比较容易判断对错。但第三题对应原文的信息往往比较分散,涉及几个段落,甚至全文,并且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时,要进行更深入细致的思考,有时甚至对选项要进行拆解、匹配、再整合判断,所以此题难度比较大。

  由以上分析得知,命题者在设置题目时考虑了不同的角度和难易度,那么我们做题时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切入与思考。只有了解了命题规律,比对时才能有的放矢。

  规律三:熟悉设误陷阱,解题心中有数

  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最重要的是使用比对法,把选项和原文内容进行一一比对。在此有一步特别关键,即从原文中找到内容后应该进行标注,例如从原文中找到第1题A项的内容,然后在句子下面划横线,并在其下面或旁边标注“1A”,即“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1A)”“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1A)”。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比对时更加清晰,更加快捷。特别是如果第一次比对无法判断对错,要进行第二次比对时,我们才能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到相应的内容。

  另外,我们一定要熟悉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的设误陷阱,这样做题时才能心中有数,比较快速地发现错误,从而进行判断,最后选出正确答案。这将大大提高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准确率。

  常见的选项设误类型有以下八种:

  1. 曲解文意。命题者设计选项时,让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误选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的观点。

  2. 偷换概念。命题者设计选项时,通过漏字、添字、改字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或外延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

  3. 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大小或程度深浅的词语来干扰考生。要特别注意一些修饰限制词,如:“一些”“部分”“绝大多数”“全部”“几乎”“除……之外”“到……为止”“有时”“通常”“总是”“凡”“全”“都”“所有”“各种”“特别”“十分”“稍微”等。

  4. 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①故意颠倒因果;②强加因果,本无因果关系的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5. 混淆时间。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把事物产生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弄混,如把“前期”表述为“后期”(或相反),将“前期或后期”表述为“前期和后期”,把“已然”和“未然”混淆等。

  6. 张冠李戴。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乙的。

  7. 无中生有。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据,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①选项的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在原文中找不到具体依据。②选项中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却在原文的不同位置。

  8. 说法绝对。命题者故意忽视原文中的“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修饰限制词,把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平时训练时,要把选项从原文中找出来一一比对,然后针对错误的选项,不仅要改正其错误点,还要判断其是哪种设误陷阱。经过如此反复练习,不断熟悉,我们才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甚至可以让设误陷阱一下子跳到你眼前。

  总之,面对论述类文本阅读,我们既无须感到头疼,也不能放任自流,而是应该运用恰当的方法去研究、了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果我们能根据高考试题,认真揣摩总结以上三种规律,定能在考试时轻车熟路、游刃有余。

责任编辑: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