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作文核心论证段落如何进行具体思辨

  语文高考发展至2018年,全国各地除了极少几个省市外,都使用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高考卷,任务驱动型作文几乎一统天下。这些作文十分关注社会,强烈体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尤其注重考查“具体思辨”的能力,任务驱动意识越来越强,作文题目更像一道规定明确任务的论述题。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写好核心论证段落非常考验教师教学与学生写作的智慧。笔者在近年的高考备考指导中,不断摸索、探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实用的方法。根据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目的特点,我将高考作文分为两种:素材丰富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和基本依赖纯粹说理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二者核心论证段落的写法有较大差别,难度也大不一样,一般而言,纯粹的道理论证难度要大很多。下面举例对这两种段落写法进行阐述。

  第一类 素材丰富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核心论证段落如何具体思辨

  这类作文以2018年全国卷一(世纪宝宝中国梦)、2017年全国卷一(用两三个关键词展现中国)、为代表。2018年作文提供了“汶川大地震”、“天宫一号”、“互联网普及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多则材料,2017年则提供了“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等十二个关键词。

  这类作文实际上有丰富的素材可以选用也必须用,这些作文题目要么本身提供了一批素材,要求考生在此素材范围之内进行选材,如2017年全国卷一;要么也提供了一批素材,不过考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些,另外还可以发挥联想,选择一些逻辑相近的素材,如2018年全国卷一。这样的作文,一定要深入研究所提供的几则素材,看到其丰富的内涵和本质,辨析其内在的联系,从而做到针对任务要求进行“具体思辨”。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来决定如何取舍所给的素材,原则上,这些素材一定要合理在作文中用到,至于能不能减少和增加,则根据题目指令而定。

  体现在具体的核心段落写作上,就是充分运用好素材,使用点例或群例的方法,综合运用扩展、因果、假设、比较、归纳、意义分析、辩证分析等方法,从而体现考生的思辨能力。请看例段:

  【例1】科技之光带来的“小速度”,是街道上整齐摆放的共享单车。正如你们所见,口号为“实现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共享单车公司们,正逐步实现他们的目标。橙色的摩拜、黄色的OFO、小蓝单车……一列又一列,构成了“最后一公里”中彩虹般绚烂的风景线。我们在“高速”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能在“最后一公里”慢下来,筑建“生态中国”。这些共享单车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更代表了中国对减轻碳排放的承诺:中国是高速的,更是绿色的!(《科技之光 照耀九州》 2017年全国卷一)

  本段是点例,运用了扩展的方法。这段话选材为题目中所给的“共享单车”,充分阐述共享单车的表现和意义,展现了中国是“绿色”“环保”的特点,写得很充实。

  【例2】唱念做打,生旦净末,“咿呀”中粉墨登场,她是中国的国粹——京剧。韵律十足,动感四射,她是大妈们的最爱——广场舞。一个阳春白雪,一个下里巴人,看似天差地别,但她们站在一起,笑得灿烂:“不,我们都是中国!”当京剧遇上广场舞,大雅遇上大俗,没有争论嘲笑,只有相互理解,雅俗共赏,雅俗皆乐,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快乐,进而整个中国都幸福。水袖舞青衣,鼓点动腰肢。雅俗共欢乐,幸福满中国。(《雅俗皆乐,幸福中国》 2017年全国卷一)

  本段是群例,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这段话将京剧和广场舞两种艺术进行比较,指出一个本质是雅,一个本质是俗,但二者可以共赏,带给中国以快乐,展现了中国“包容”“快乐”的特点,论述很有见地。

  【例3】2035启新纪,你我共进科技新时代。2035年,科技发达,与一切完美融合。人工智能走进千家万户,为人类服务;机械臂在流水线上急速而精准地操作着,生产出一件又一件产品。科技之力深入各个角落,用它那独特的新时代之涛,拍打着九州大地。时光回溯,2017年,机器人索菲亚获得沙特阿拉伯公民身份;百度总裁李彦宏亲自体验无人驾驶汽车,完成了“九曲十八弯”的高难度动作。这些,皆见证了科技新时代的新面貌,见证了这黄金时代的锋芒。(《与新时代相约2035》 2018年高考全国卷一)

  本段是群例,运用了归纳的方法。考生将2017年现实中的两个科技成果和想像中的2035年的两个科技成果罗列,指出它们都见证了科技发展新时代,有力地回应题目“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的任务。

  【例4】千禧之年来到这个世上,来到这个中国的我,见证了许多许多中国在新世纪写下的篇章。牙牙学语时,杨利伟乘神舟探苍穹,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新历程;总角之年,看到了电视屏幕上点起的奥运圣火,桌上的电脑,换了一台又一台,互联网的速度越来越快;量子通信的突破,5G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的应用,快捷支付的广泛普及等等,至今仍在改变着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慢慢站起来了:高铁由输入变为技术、中国标准的全套输出;面对别国的攻击,我们敢于举起铁拳,予以反击。中国的成长与我的成长何其相似:一路走来,既不泛磕磕碰碰,更多的是繁花似锦、暖阳和风。(《18年与中国的一同成长》 2018年高考全国卷一)

  本段是群例,运用了归纳的方法。精选了题目中已经给出的部分素材,又自己联想了几个逻辑相同的素材,归纳分析,有力地扣紧了题目中“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的任务指令。

  第二类 纯粹说理段落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核心论证段落如何具体思辨

  这类作文以2016年全国卷一(“漫画两个小男孩的遭遇”)、2015年全国卷一(小陈举报父亲)、2015年全国卷二(谁更有风采)为代表。这些题目都是提供一些具体事实,将考生置于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思辨,注重考查基于公共知识与事实、公共逻辑与公共价值的思辨,尽最大努力防止“套作”“宿构”,倡导的是“就事论事”“就事说理”“挖深说透”的思维素养。考生会发现,有些题目已经很难找到切合的典型例证,传统的例证法完全派不上用场,很多时候都是纯理论的展开,只能直接讲道理,依靠深刻的思想、严密的推理、充沛的气势来取胜。

  那么,这种段落怎样写呢?纯议论段落怎样才能写好呢?还是要回到考纲找方法,着重关注以下方面的内容:分析内部联系,揭示因果关系;分析事物本质,给予深刻定位;分析作用危害,预测未来趋势;根据有无必要,提出正确做法。这类段落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有基本规律可循:善于寻找共识类的前提、善于运用三段论等推理、善于运用复句、善于运用基本修辞等。下面介绍几种最常见的方法:阐释扩展法、假设分析法、还原代入法、对比法、引用法、比喻法、追问法等。

  1. 阐释扩展。

  就是围绕理由的观点句进行阐释、扩充、拉长,将其具体展开写成一段内容充实的段落。

  【例5】第一喜,喜在女儿冰雪聪明,对家人关心备至。你一向习惯在高速上开车时接电话,殊不知,坏习惯的背后,有着家人热切关注的眼眸。他们忧虑,他们担心,他们屡次劝阻,他们寝食难安,不正是因为对你的无限关切吗?而您女儿的私信举报看似大义灭亲了,实则对您爱得深沉。私信是为了顾全你的颜面,更是为了你的生命安全而着想。多么聪慧的女儿啊!有女如此,又复何求?(《给老陈的一封信》 2015年全国卷一 “女儿能否举报违法的父亲”)

  这段话的议论部分全都是围绕“女儿冰雪聪明,对家人关心备至”尽力扩展。

  2. 假设分析。

  就是用假设的方法,假设不这样做,那会有什么结果,从而推导出为什么要(或不要)这么做。

  【例6】我们的社会,需要“老王”们用精妙的技艺增添精致,需要“小刘”们用精湛的艺术增加精彩。但若没有了“大李”们对学术的潜心研究,我们就很可能被禁锢在当代截面上,难以博古通今,继往开来。我们的国家,亦可能失去创新带来的无限发展动力与潜力。大李依靠笃学敏思,矢志创新的精神继承前辈的学问,寻得生命科学的奥秘,无愧于先人,造福于后世,这样的人,又怎能不具风采?(《潜心于学术,造福于未来》2015年全国卷二“三个人谁更有风采”)

  这段话假设没有大李的研究创新,社会会有如何的缺陷,论述有力。

  3. 还原代入。

  就是设想自己就是其中的某个身份,设身处地去感受,从而对理由进行真切具体的剖析。

  【例7】对你的遭遇,我非常同情。本来只是一件小事,却弄得沸沸扬扬举国皆知。不就是开车时接个电话吗?谁敢赌咒发誓自己开车时没接打过电话?电话响了,领导找你、同事问你、朋友约你,接慢了都不合适!跟乱闯红灯的行人、野蛮变道的汽车、防不胜防的车窗垃圾还有半夜里轰隆隆飞驰的“二环十三郎”飙车党们相比,我们只不过是接个电话,简直应该算是模范守法公民好吗?影视剧里天天出现开车接打电话的场景,可也没见编剧们立马派个警察去制止啊。(《给老陈的一封信——做孩子的榜样》 2015年全国卷一 “女儿能否举报违法的父亲”)

  这段话将自身还原代入题目提供的场景,设身处地去感受去老陈的心态,欲抑先扬,为下文劝诫老陈张本。

  4. 对比说理。

  【例8】为“大国工匠”点赞,因为他们具有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不知从何时起,“劳动光荣”的口号开始信者寥寥、应者寥寥,“劳动”也逐渐蜕变为一个中性词、贬义词。“不好好读书就送你去工地搬砖!”“考不上大学,就只能在垄沟里刨食吃了”“违反课堂纪律一次,罚值日三天!”这样的谆谆教导,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这样的奇葩处罚,许多人也曾感同身受。还是看看“大国工匠”们是怎样认识和对待劳动的吧:他们也许讲不出“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美”等大道理,却知道劳动既与自己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更与国家的繁荣强盛息息相关;他们不但一心扑在工作上,还自觉践行着“干一行爱一行”的诺言;他们坚守劳动,视劳动为生命,并让劳动成为习惯。这一点的确令人肃然起敬。(《为大国工匠点赞》 2015年全国卷二“三个人谁更有风采”)

  这段话将大国工匠与一般不爱劳动的人相对比,发人深思。

  5. 引用说理。

  【例8】当分数成了风向标,学习目的偏离了求知的本质,也削弱了孩子的创造能力。钱学森曾问到:“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创新型人才?”且看今日中国考生,汲汲于分数,则必将标准答案奉为圭臬。以分数为学习的终极目标,必会削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只在乎自己的答案能得多少分,却鲜少跳出标准答案的桎梏、审视、质疑答案,也难怪中国缺乏创新型人才了。不如将灼灼目光从分数上移开,关注点放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上,那创新型社会、中华之复兴可计日而得矣。(《“唯分数论”之殇》 2016年全国卷一 “漫画两个小男孩的遭遇”)

  这段话引用钱学森之问证明了“唯分数论”的错误,引用起到了引出和促进议论的作用。

  6. 比喻说理。

  【例9】分数的起起落落并不能印证孩子的成长轨迹。一棵树,今年也许“落叶成阴子满枝”,来年也许疏果寥若晨星。分数亦如是,高低起伏实属正常,又为何要进步了赐以香吻,倒退了便挥以巴掌?更何况分数本身并不能完全衡量孩子的成长。树会向下扎根汲取营养,会向旁伸枝盛接雨露,会向上萌蘖追寻阳光。树的成长,又怎是光凭果实可以反映?孩子亦如是,除了知识的积累,还有品德的积淀、性格的塑造,而且后者甚至更为重要。曾如孔子所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高于“文”,品德重于学识。对孩子的奖惩,抛开道德,只盯学识,况且分数还不一定能反映学识,岂不有些本末倒置?更何况,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分数至上”“唯分数论”的流毒或许贻害无穷。(《树的意义不全在果实》 2016年全国卷一 “漫画两个小男孩的遭遇”)

  这段话以树的成长来比喻孩子的成长,非常形象又有说服力。

  7. 不断追问。

  就是用不断追问并回答的方式推进论述进程。

  【例10】固然,激烈的竞争环境与中国向来重视考试的传统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考试分数的普遍关注,但有没有更深层、更本质的原因呢?将分数进退当作唯一依据的背后,不正是我们缺乏对孩子成长客观全面的评判标准、对除学习外其他方面忽视遗忘吗?古代便有“为己之学”,以修养完满人格而非取得外界认可的官位为目标,而今,社会也更需要综合素质优秀、人格健全的人才,而非巴掌与吻滋养出的分数型人才。君不见今年校园投毒案中,犯罪的青年虽分数耀眼,但人格上有着致命缺陷,如若仅凭巴掌与吻一味注目分数浮动,还能说是“育人”吗?培育的到底是栋梁还是外表光鲜,内里朽烂的速生木?(《巴掌之吻 教育之痛》  2016年全国卷一 “漫画两个小男孩的遭遇”)

  这段话以“不断追问”引发读者的思考。

  当然,还有许多方法,限于篇幅,不作赘述。考生可在日常训练中不断揣摩积累,逐渐形成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总之,核心论证段落是一篇文章构造的核心之一,掌握了以上根据任务具体思辨的方法,然后在作文训练中认真应用,一定能在任务驱动型作文中立于不败之地。

责任编辑: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