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粤北教育新标杆 ——韶关市推进教育现代化纪实

  “秋阳和煦照山隅,久慕丹霞逸兴殊”“元阳一柱擎天起,曲江清澈现龙潭”……韶关地处粤北,风景宜人,是诗人歌颂的理想对象。

  韶关也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有“岭南名郡”之誉。陈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名臣余靖……历代名人辈出。

  崇文重教,兴学育才,是韶关人的优良传统之一。在“创强争先”目标引领下,韶关教育质量持续提升,教育公平迈上新台阶。

  如今,韶关正在教育现代化的路上加速前进,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加大财政投入,创新工作方式,锐意打造粤北教育新标杆。

打造粤北教育新标杆 ——韶关市推进教育现代化纪实

强化保障,助力教育腾飞

  近年来,韶关市高举“教育优先发展”的旗帜,不断强化保障措施,在教育现代化的琴弦上奏出高亢嘹亮的乐章。

  科教兴市,教育先行

  “我们对韶关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在2019年教师节座谈会上,韶关市委书记李红军说,“韶关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教育,有些学校建得比珠三角还好,全市基础教育工作走在了粤东西北地区前列。”

  韶关教育的进步,源于韶关对教育的准确定位:“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

  韶关将发展教育视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坚持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韶关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人大会议、政协会议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更是“钟情教育”,时时以教育优先发展为念,多次调研教育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韶关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科学规划,精心布局

  “没有科学的规划,就没有稳健的发展。”在韶关市教育局局长张立江看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工程是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一项基础工程,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韶关将中小学布局调整与推进教育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

  在城区,各地采取科学布点、以强并弱、以强带弱等方式,合理重组教育资源,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发挥品牌学校的规模效益。

  在乡镇,各地抓住乡镇中心小学建设这个“龙头”,通过撤并、改造、新建等形式做强做大中心小学和片区完小,适当保留教学点,最大限度地优化整合农村教育资源。

  “我们投入12亿元,用三年时间,分别新建6所、改扩建8所、搬迁13所学校(幼儿园),对老城区教育资源进行了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张立江说,自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以来,全市新设立幼儿园121所、义务教育学校8所,市区小岛片区向外疏散师生近6000人,东河片区解决了无公办幼儿园的问题,武江区公办及普惠性幼儿园、小学及初中学位大幅度增加,全市教育资源得到了明显优化,有力保障教育现代化。

  加大投入,立柱架梁

  “仁化县的财政很紧张,但教育投入不能松。”采访中,仁化县委书记林国华对记者说,“资金投再多,投在教育准没错。”在韶关各地,每当记者问及教育投入问题时,得到的答案几乎完全一致:“不管困难有多大,教育投入不能少。”

  近年来,韶关市不断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投入教育“争先”资金累计达到49亿元,各县(市、区)积极履行“以县为主”的工作责任,多形式、多途径筹措教育经费,完善学校办学条件。在教育投入不断增长的情况下,韶关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容校貌、信息化设施设备以及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住宿条件得以持续改善。

打造粤北教育新标杆 ——韶关市推进教育现代化纪实

强师固本,打造凌空之翼

  流利的普通话、丰富的肢体语言、精彩的才艺展示……走进韶关市中小学课室,教师的教学水平让人真切感受到当地师资队伍建设的可喜变化。

  “教育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在张立江看来,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擎天柱石”,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力量”,要推动区域教育更上一层楼,必须毫不犹豫地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驱动教育发展的“强力引擎”。

  “身教重于言传,无师德不成良师。”韶关将师德锤炼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和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并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评优评先的“一票否决”事项;积极开展群体师德创优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每年评选一批“群体师德创优”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每年评选一批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引导广大教师以高尚人格、专业素养感染学生。

  有师德,也要有师才。

  韶关扎实推进“强师工程”,对中小学和幼儿教师实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促进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近年来,先后开展了新任教师培训、公需科目培训、计算机初级中级培训、新课程培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等30多项培训,每年培训教师超过6万多人次。

  “我们还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历进修,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国家、省、市骨干教师专业培训,邀请教育专家、资深教学工作者到各中小学开设专题培训班或讲座,通过这样的做法,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张立江说。

  此外,韶关制定并实施了《韶关市基础教育名校长、名教师评选管理办法》,建立了省、市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学科带头人、名班主任以及特级教师选拔与培养机制,初步建立起层次清晰、衔接有序、相互促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近年来,共计培养省级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12人,省级校长、教师、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13名,省级名师培养对象66人,市级名师培养对象336人……

  针对教师资源不均衡、职业倦怠等问题,韶关有什么应对措施?

  2018年4月13日,全省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现场活动在韶关举行。“为什么选在韶关市开展现场活动?因为韶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是全省第一个以市为单位全面推进改革的地区,也是全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活动中,时任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创对韶关“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赞誉有加。

  据了解,为解决教师资源不均衡、结构性缺编、职业倦怠等问题,2016年3月,韶关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实行“县管校聘”教师队伍管理机制改革,探索推行县域内教师无校籍管理,教师队伍县域内统管统用,合理配置,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韶关先后出台了6个相关文件,并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建立“教师编制核定机制、教师岗位管理机制、教师岗位聘用机制、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教师补充机制、教师退出机制、教职工合法权益保障机制”7个机制,为驱动教师队伍持续发展,使出了“洪荒之力”。

打造粤北教育新标杆 ——韶关市推进教育现代化纪实

提升素质,培育栋梁之才

  “岑昊华同学上榜啦!”“昊华好样的!”……当韶关市曲江区实验小学教师在2020年广东“新时代好少年”候选人公示名单中看到该校学生岑昊华之名时,纷纷为这位品学兼优的学生点赞。

  岑昊华是曲江区实验小学六年(3)班的“大牛”,各科成绩优秀,科学研究能力强,并且才艺出众,曾获广东省“小小科学家”少年儿童科学竞赛二等奖、香港金紫荆青少年国际钢琴大赛一等奖、舒伯特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广州赛区儿童组金奖。

  随着韶关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像岑昊华这样品学兼优的学生渐渐增多。

  “开展素质教育,是我们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的重要一环。”张立江说。

  围绕“立德树人”目标,韶关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开展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禁毒教育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在全市中小学掀起了讲道德、讲文明、讲礼仪、懂感恩等活动新高潮。

  韶关还注重构建德育工作网络,创新德育工作模式。成立了韶关市德育工作委员会、关工委,各级各类学校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和卫生副校长,搭建了全市“校讯通”平台,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实施学校德育工作“一把手”工程,进一步完善德育绩效评估机制,提高了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近年来,韶关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科研改薄工程”和“普通高中学校高考提质工程”,以生为本,科研为翼,着眼“优教增效”“乐学增效”,推进教学改革,教学效益得以提升。

  2016年,韶关市教育局制定并实施了教研工作的“蹲点教研和定点指导”工作方案,通过加强教学研究指导和校本教研的开展,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

  2018年,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韶关制定并启动实施了“韶关市中小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使得教学改革从“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升级。

  在韶关教育人看来,学生素质的提高固然有赖于教学改革,但也离不开体艺特色教育的“给力”,推动体艺特色教育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个性发展正是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一环。

  在这种观念引领下,韶关打出了组合拳:积极推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抓好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全市中小学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和优良率分别保持在95%、25%以上;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让每一位学生“人人有爱好、人人有特长”。

  除了以上举措,韶关还放眼世界,通过加强教育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韶关建立了与韩国荣州市常态化的教育互访交流机制,每年定期组织韶关市中小学生与韩国荣州市中小学学生互访交流,共有广东北江中学、韶关市第一中学、韶关市田家炳中学等10所学校近千人参加中韩教育交流活动。

  此外,积极开展与香港及澳门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通过建立姐妹学校,开展夏令营、冬令营、艺术汇演、科技交流、英语教师交流培训等形式,组织师生异地交流。近年来,韶关组织韶港学生文化交流活动共60批次,双方参与学生近1200人。

打造粤北教育新标杆 ——韶关市推进教育现代化纪实

扶贫助学,勾勒美好愿景

  “与其他地市的‘推现’工作相比,韶关市有何展现区域个性并且成效显著的特色举措?”

  听到记者这一提问,张立江底气十足,侃侃而谈:“在扶贫助学方面,我们做了大量工作。2020年8月,省教育厅公布全省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评结果,韶关市教育局再次名列全省各地级市首位。在这方面,我们教育局已经连续五年位列全省第一名了。”

  据了解,为了推动教育公平迈上新阶,韶关铆足了劲儿,一系列措施“生猛有力”:促进免试就近入学,保障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和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努力开展扶贫助学工作,等等。

  在扶贫助学方面,韶关坚决“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此,韶关教育部门建立了三个机制:与扶贫部门无缝对接的工作机制,对受助学生进行全方位核查的工作机制,以及各县区教育局在扶贫助学方面“协调一致,共同发力”的工作机制。

  为了精准落实助学工作,韶关全面应用信息系统,并开展家访活动,加大对学生的情感帮扶。自2016年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以来,韶关教育部门落实建档立卡学生生活费发放达到58746人次,发放率100%。

  “在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教育补助政策的基础上,我们的资助工作实现了全员全覆盖。”张立江说,“我们从制度上保障了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上学。”

  张立江告诉记者,2016年以来,韶关市每年有10余万名学生受到资助,平均每年资助金额达1.9亿元。累计有7000多人次办理了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发放金额达到6000多万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7年,韶关市教育局和乐昌市教育局荣获“广东省首届百佳学生资助工作单位典型”;2018年,韶关市教育局被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列为“推荐学习单位”;自2016年起省教育厅将各地市学生资助工作列入绩效考评项目以来,韶关市学生资助工作考评结果已连续五年位列全省第一名。

打造粤北教育新标杆 ——韶关市推进教育现代化纪实

特色办学,绽放教育之花

  群星璀璨耀九夏;

  百花齐放秀三春。

  “教育现代化应覆盖到每个角落,这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意义所在。”韶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张小红说。

  近年来,韶关大力推动“一校一特色”建设,进一步打造学校优质品牌,让每一所学校都有闪亮名片,让每一个师生都能美丽绽放。

  内涵发展铸品牌

  在曲江区九龄小学,无论是进出校门还是上下楼梯,学生会自觉排队;迎着晨光,在校园各个角落,学生捧书端坐,朗朗书声不绝于耳……

  “学校以艺术教育为办学特色,以‘正和文化’为校园核心文化,如今正全力打造‘文化九龄’‘正品九龄’‘艺术九龄’三个特色品牌。”九龄小学校长赖建梅说。

  九龄小学让校园每面墙、每块砖都为“九龄文化”代言,张九龄的诗歌、名句已刻在校园围墙的石碑上,每个场室都用与张九龄有关字、词、诗来命名,让学生每天受到“九龄文化”的熏陶;编写《正和九龄》《健康九龄》等校本教材,在班会课、思想品德课、综合实践课上组织学生学习,塑造学生“道德之魂”。

  此外,九龄小学还注重打造艺术特色课程,将“琴棋书画”传统文化元素引入课堂。开设了古筝、扬琴、葫芦丝、舞蹈等36个社团,采用“班级普及,校级提高”的分层辅导法,让校园处处充满艺术气息。

  “如葫芦丝训练,我们利用课间活动时间进行小组练习吹奏,年级进行比赛。学生吹奏水平提高得很快。现在全校3000多师生可同时吹奏。” 赖建梅告诉记者。

  与九龄小学一样,韶关市张九龄纪念中学同样以唐代名人张九龄命名,体现了本土文化特色。

  走进张九龄纪念中学(下称“纪念中学”),一座座高大、崭新的建筑映入眼帘,尤其醒目的是红墙高瓦的图书馆,俨然有大学图书馆的气派。徐徐向前,只觉书香气息迎面扑来,让人不禁联想莘莘学子捧书畅读的一幕。

  “我们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纪念中学校长杨松柏说。

  纪念中学通过校会、级会、班会、校风校纪整顿等形式,加强学生文明礼貌和卫生习惯教育,并通过一日常规、月操行和文明班评比,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与此同时,纪念中学积极开展专题活动,培养学生“厚德之心”。例如,开展诵读专题活动,结合世界读书日宣传教育,由语文科组推荐经典名著篇目,倡导学生多阅读,读好书,并开展征文比赛、主题演讲、评选阅读之星等。

  纪念中学使养成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培育学生“弘善之心”。例如,创新大课间形式,丰富体育文化内容。雨季,把体育大课间活动与“厚德弘善,感恩励志”教育相结合,开展如“感恩的心”手语操、同唱“公民道德歌”、“三字经”经典诵读、“成语接龙”等游戏;冬季,把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与体育大课间相结合,开展励志跑操活动。跑操期间,励志口号声此起彼伏,响彻校园。

  此外,养成教育还与人生规划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励志之心”。

  “人生规划是一种内在的激励方式。”杨松柏说,纪念中学开展了一系列的励志活动,如“汇聚正能量·共筑中国梦”励志演讲比赛、“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我的中国梦”元旦迎新现场书画赛、“放飞梦想,展示风采”班际合唱比赛等,营造了和谐、健康、富有激励性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养成主动、自觉、勤奋、踏实的优良品质。

  以小见大显特色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韶关市仁化县安岗小学(农村教学点)只有12个学生,却有着完全小学的模样。优质的师资队伍、崭新的多媒体设备、宽阔的运动场地……安岗小学已在教育现代化的路上阔步前行。

  有气派,有内涵,也有特色的彰显。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是安岗小学的办学理念和坚定追求。”安岗小学负责人邓绍文说,学校创建了红色讲堂,组织学生讲红色故事、唱红歌,推动红色教育课程化。每月让学生学会2首励志歌曲,讲一个励志故事;每月组织学生到安岗红色教育基地进行主题实践活动,了解当地的革命史和奋斗史,让学生接受红色教育,争做时代新人。

  此外,安岗小学将“经典诵读”活动和“书香校园”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引导学生走进经典,陶冶情操。每天十分钟古诗词诵读、十分钟写字已成常态化、课程化。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又对他们进行了红色教育,让他们懂得好好读书,长大后要为国家作贡献。” 邓绍文说。

  和安岗小学一样,仁化县机关幼儿园也有着“小中寓大”的特色呈现。

  在机关幼儿园漫步,仿佛置身于一个迷你小社会:“丹霞街道——红豆馆”“扶溪镇——舞龙舞狮”“石塘镇——双峰古寨”……仁化县各乡镇民俗文化在机关幼儿园中浓缩呈现,小孩快乐游戏的身影和灿烂的笑容随处可见。

  “我们要让孩子在洋溢着本土文化气息的教育环境中,快乐游戏,快乐生活,快乐成长。”机关幼儿园园长曹丽珍说,幼儿园致力构建“园美人乐”的课程文化体系,打造“乐园式”幼儿园。

  “快乐小镇”主题角色游戏活动是机关幼儿园的特色活动之一,给记者带来了深刻印象。

  “快乐小镇”浓缩了仁化县一个街道十个乡镇的场景,可同时容纳200多名幼儿开展活动。每个游戏区都是缩小版的小镇生活场景,每个游戏区的设计都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有着寓教于乐的教育功能。

  幼儿园以混龄共享角色游戏为抓手,通过幼儿“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游戏方式,将本土文化渗透到共享区域活动中,让幼儿在快乐游戏中体验浓厚的本土民俗文化。

  同时,幼儿在模拟真实社会的情景中进行角色扮演、自主服务、自主创作、创意劳动、表演等活动,体验各行各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需要,并相互合作、服务他人,促进了自身的社会性发展。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做法,实现‘儿童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赢目标。”曹丽珍说。

  优质育人展风采

  在仁化县凡口学校,记者见到一群身穿白衣红裤的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男生短发,女生扎辫,举手投足,显得活力十足。

  “我们十分重视体艺活动的开展,立足体育、艺术、劳动课堂,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阳光的心态。” 凡口学校校长方厚荣面带微笑地说。

  凡口学校全面推行足球、篮球、口风琴教学,落实器乐进课堂,把足球、篮球、口风琴作为体艺课堂的主教材,充分考虑学生从一年级到九年级的核心素养发展递进关系,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教学,使学生掌握相应的体艺技能。

  凡口学校于2015年被认定为广东省乡村学校少年宫,开设了足球、篮球、田径、健美操、民乐、书法、版画、棋类、经典诵读、电脑、开心农场等多个兴趣班供学生自主选择,每周定期开展少年宫活动,学生参与率达90%以上。

  “作为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之一,我们从2015年开始每学期都组织以年级赛为主的校园足球联赛,全年总共要进行400场左右的足球比赛。”方厚荣说,凡口学校于2016、2017年连续举办了两届全市性的校园足球嘉年华观摩活动,促进了全市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我们有足球课、足球赛、课外足球兴趣班、足球大课间活动,学生100%参与校园足球活动,学校的足球队多次参加市县足球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在优质育人方面,仁化县田家炳小学与凡口学校有着同样的追求。

  走进仁化县田家炳小学,“仁爱丹心,化育新人”八个醒目红字映入眼帘。“老师好!”一群穿着整齐、面带微笑的学生迎面走来,热情地向记者挥手打招呼,展现出文明有礼的精神风貌。

  “学校大力弘扬田家炳先生的仁爱精神,打造仁德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仁化县田家炳小学校长巢耀明看来,建设特色学校,打造德育特色,是学校走向现代化的关键举措之一。

  基于这样的认识,仁化县田家炳小学积极构建“仁德”德育体系,走内涵发展之路:加强学生行为习惯教育,让学生成为仁德教育宣传小使者,并通过“礼”的教育,搭建家校平台,展现教育成果;利用学校外聘心理健康教师及学校打造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加强师生心理健康素质培养,从心理学理论、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技巧两个方面着手对班主任进行培训……

  “我们还积极开展‘仁行丹霞’校外研学活动,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周边资源来推动合作,布局研学网络,设计了多学科融合的研学作业,促进实践育人效果最大化。” 巢耀明说。

  除此之外,仁化县田家炳小学还大力开展“仁德储蓄”学生品德储蓄活动,在“星级学生”评选中增设学生品德储蓄活动有关要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每学期开学将“一日常规礼仪亲子共学清单”发到每位学生手中,与家长共同学习,家校合作指导学生从细微处入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在期末评选表彰一批“仁德之星”“读书之星”“体艺之星”等星级学生,鼓励更多的学生自觉践行道德规范。

打造粤北教育新标杆 ——韶关市推进教育现代化纪实

结 语

  2019年,韶关成为粤东西北中率先创建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的首批地市之一,其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居全省经济同类地区的前列。

  没有精耕细作,何来春华秋实?

  在韶关采访中,处处可以感受到当地对教育的重视。以曲江区为例:在“经济发展,教育先行”理念引领下,曲江区坚持以“小财政办大教育”,近5年来,累计投入教育事业经费30.24亿元,增长32.99%;为推动“县管校聘”教育改革工作顺利开展,曲江区政府、区教育局、区相关部门以及全区学校“拧成一股绳”,全心全力做好改革工作,实现全区教师专业归口和师资力量均衡配置。

  除了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之外,韶关对本地教育发展做了精心的规划。例如,韶关提出了“128”工作思路:围绕提升全市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总目标”,采取理顺市区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整合优化市区学校布局的两项措施,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等八个方面的改革创新。该思路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大,对韶关推进教育现代化发挥了极大的引领作用。

  因地制宜,方能铸就特色;顺势而为,必将焕发精彩。韶关的教育现代化之路,必定越走越宽。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