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共育人才

面向未来,共育人才

●基础教育分论坛●

  在基础教育分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乡村教育振兴、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基础教育创新发展、基础教育新样态、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等主题,展开了精彩阐述。

乡村教育振兴主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学男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角度做了演讲。她指出,乡村振兴需要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形成一支“永久牌”乡村振兴带头人队伍;深入推进“一新四多”的继续教育体系,即新发展理念、多目标、多形式、多类型和多主体,建立并完善多层级、精准化、可持续的培养体系;大力发展面向“三农”的高等教育,培养高质量、专业化的应用研究型人才。同时要注重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农村应用人才培训基地,强化机制创新、平台建设与宣传引领。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战略规划研究室主任朱爱国从理论层面阐述了乡村教育振兴的三个目标。一是培养新动能,包括着力提高乡村劳动人口素质,着力培养乡村本土人才,着力推进高校教育扶贫;二是构建新生态,包括补齐办学条件的短板,让乡村孩子在家门口接受优质教育,补齐教育质量的短板,打造教育发展共同体,补齐师资力量的短板,让乡村教师更有尊严与精神力量;三是开创新格局,包括加大政府统筹,把整个乡村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通盘谋划,盘活乡村资源,发掘各个资源要素的育人功能,吸纳社会力量,让不同主体在乡村教育振兴中有所作为。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石灯明提出,需要培养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爱思想、爱乡村、爱儿童、爱教育的未来乡村教师,或者是乡村教育家。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城乡互喻、城乡结合、城乡并重、立足乡村、面向乡村、服务乡村。

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主题

  大湾区基础教育的协同发展,主要是实现教师、学生、体制、评价的协同发展,包含整体优化、功能互补、差异发展三层含义。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赵敏在演讲中指出:一是构建教师教育合作平台与联动机制,形成开放灵活的协同体系;二是拓宽湾区青少年交流的内容与形式,形成常态化协同机制;三是完善湾区基础教育体制协同,形成制度合力;四是积极培育湾区基础教育第三方评价机构。

  澳门中华教育会副理事长郑洪光对澳门稳定繁荣的教育进行了生态审视,其非高等教育具有“办学自由,宗旨多元,私立为主,课程丰富”的特质。他认为未来大湾区的教育合作,一定能打破现有生态系统限定,实现系统内外能量、智慧、物质的自由交换。

  澳门广大中学校长陈建邦认为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要贯穿高校、非高等教育、人才交流培训和青少年交流等多方面,培养德才兼备的科技创新人才,构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实现共赢。

基础教育创新发展主题

  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必将并且正在推动教育理论体系的重构和研究范式的转型,深刻改变教育的育人方式和发展方式,加快教育系统的创新发展。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文认为,把上述新技术作为教学的基本要素纳入教学过程,会对课程教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成为教育实践创新的重要动力源泉,重塑和引领教育新的发展。

  珠海市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立云介绍了珠海“从创造环境到课堂革命”的实践及经验,云课堂、云协同、云互动、一师一优课、人工智能机器人项目、AI课程方案等运用,技术赋能教育从有限可能转变为无限可能,以提供良好体验为特征的智能服务将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创新形态。珠海教育工作者将以服务学生发展为目标,以技术赋能教育在若干领域精细耕作,努力从跟跑者蜕变为引领者。

基础教育新样态主题

  2035年的基础教育,将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张锦庭介绍了该校“美好教育”和“教育美好”的教育理念,在办学思想、校园文化、课程体系方面已进行了长期实践,收获颇丰。

  香港资优教育教师协会主席杨定邦介绍了香港新高中课程的创新和特色。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高阶思维、解难能力及批判思考能力,使之学会认知、做事、生存、共同生活、改变自己与社会。

  澳门培正中学是一所包含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一条龙”学校,副校长陈敬濓介绍了该校秉承创新传统,立足教育为公、其命维新的理念,发挥自身模式优势,利用大数据分析学情,通过STEM课程、AI课程等建设,实现个性化教育。

教师队伍建设主题

  中层领导教师在每所学校都担当重要的角色,香港粉岭救恩书院于创校时已成立“学校行政发展议会”。据校长邱洁莹介绍,他们推行了“分散领导”策略,为中层教师安排阅读、校本工作坊、讲座及海外考察等多元化培训活动,拓展专业学习社群,致力构建反思及分享文化,让经验薪火相传,让中层领导成为专业化创新型教师。

责任编辑: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