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价值·路径: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三维探析

  摘 要: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弘扬科学家精神,应深刻把握科学家精神的本质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三重维度。从内涵维度看,科学家精神以爱国奉献为核心要义,以求实创新为内在动力,以协同育人为价值旨归。从价值维度看,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是建设文化强国的不竭动力,是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指向。从实践维度看,弘扬科学家精神应以培养具有科学家精神的时代新人为实践指向,立足学校教育、聚焦先进典型、创新宣传方式。

  关键词:科学家精神;弘扬;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代新人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即“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精神”。[1]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2]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重申科技和创新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培育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性。科学家精神植根于我国优秀传统科技文化,彰显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科技创新思想之中,体现在我国科研事业的伟大实践中,蕴含着深沉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有利于进一步凝聚价值共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为建设科技强国、文化强国、人才强国提供精神支撑。

  一、内涵维度:科学家精神的内涵解析

  一部科技创新发展史,也是科学家精神的发展史。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体现在科学家的全部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反映在一切科学技术成就中。科学家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科学家精神,必须科学诠释“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内涵。

  (一)爱国奉献: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义

  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始终。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3]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本质和核心,发挥着基础和引领作用。一直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取得成就的最大动力就在于科学家群体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管是老一辈科学家还是新时代科学家,都心系祖国,将深沉的家国情怀融入到科研创新实践之中。

  奉献是科学家精神的价值取向。奉献是爱国主义的实践表达,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在价值层面推动和保障了其他精神的生成和锤炼。面对我国核潜艇研究的空白,黄旭华毅然决然接受了研制核潜艇的艰巨任务。我国的核潜艇事业从一无所有到跨越发展再到探索赶超,其背后是黄旭华三十年的隐姓埋名,一生的坚守付出。在几十年如一日的科学研究中,无数如黄旭华一样的科学家不慕名利、潜心研究,不仅推动了中国科研事业的发展,也在人们心中树立起潜心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丰碑。

  一直以来,我国科研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从根本上得益于广大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的精神追求,他们心系祖国,将爱国之情化为实际行动,在奉献中回报祖国。因此,爱国奉献是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义,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在自立自强中攻克难题、开拓创新、集智攻关,为培养祖国科技事业后继人才贡献力量。

  (二)求实创新:科学家精神的内在动力

  求实是科学家精神的亮丽底色。没有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创新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和国内条件落后的困境,邓稼先带领队伍勇往直前,熬夜通宵讨论技术问题、确定关键性参数,正是这种求实求真的科研态度才成就了原子弹事业的成功。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既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底线,也是科学家精神的亮丽底色。

  创新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反复提及“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4]。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提出要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面对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更需要弘扬科学家的开拓创新精神,以科学家精神引领科技创新,激发创新意识,释放创造活力,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是创新的基石,创新是在求实基础上的创新。要实现自主创新,创造出更多独创性的科技成果,既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也需要严谨实证的态度。在求实中夯实理论基础,在创新中突破技术难题。唯有求实创新,才能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求实创新共同构成了科学家精神的内在动力。

  (三)协同育人:科学家精神的价值旨归

  协同是科研工作中必须坚持的方法论原则。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推动着我国科技事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从化学、物理、材料等学科的基础研究到深海、深空等高科技创新领域,每一位科学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载人航天、深海探测、探月工程……每一项科技成就的背后,是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团结合作、联合攻关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育人体现了科学家精神的实践指向,培养具有科学家精神的时代新人也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价值旨归。“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5]建设科技强国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面临着诸多挑战,这更像是一场接力跑,只有薪火相传才能永葆科技创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新时代,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必须大力弘扬育人精神,提携后学,以科学家精神涵养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和价值选择。

  攻克技术难题,创造出更多原创性科技成果,离不开科学家群体的团结协作。培养科技后继人才,也不能只靠个人或社会单方面的努力,更需要形成合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要以协同为方法论原则,以育人为实践指向。

  二、价值维度: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6]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是建设文化强国的不竭动力,是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指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价值引领。在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有其深刻的现实依据和时代价值。

  (一)建设科技强国的精神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任何科技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推动。我国科技文化发展史和世界科技史都有力证明,没有凝心聚力的科学家精神,科技创新就无从谈起。

  泱泱华夏五千年,科学家精神在我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与精神传统。无数优秀科学家以其非凡的创造力和科学态度,铸就了辉煌的科技成果。我国古代科技起步早,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世界领先的背后,是大胆创新、敢于超越的天文学家张衡,是深入调查、求实求真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是精研科学、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沈括……他们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对古代社会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苏联撤走所有在华专家的情况下,广大科技工作者自立自强,勇担科技重任,以钱学森、邓稼先、于敏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用智慧、热血甚至是生命在祖国大地上锻造起从未有过的科技丰碑,创造了非凡的科技奇迹。从古代辉煌科技成果的诞生到新中国科技丰碑的实现,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填补科技领域的空白,为我国科技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部世界史,也是一部科技史。纵观世界科技发展的演进过程,科技以一种不可抗拒、不可逆转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科学家的不断探索和研究推动着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开展,改变着世界发展格局。瓦特经过大量研究和实验制造出第一台双向蒸汽机,直接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爱迪生时常保持着一颗“好奇心”,亲自试验,大胆质疑,他的研究与发明不仅催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更为人类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三次科技革命在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空间技术等重大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在历次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过程中,一大批科学家潜心钻研、前赴后继、不断探索,他们的坚定信念、创新进取意识、科学研究态度、勇于攀登精神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源。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任何科技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支撑。科技创新是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道路上,精神力量的激发和引领比物质保障更有动力。科学家精神是我国科技工作者丰富而独特的精神力量,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彰显,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强大动力。

  (二)建设文化强国的不竭动力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7]当前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是科技硬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软实力和价值观的竞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以国家和民族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引领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科学家精神生成与发展的肥沃土壤。科学家群体的鲜明特质和崇高精神都来源于、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在中华民族的血脉和价值追求中,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博大情怀,具有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古代多数科学家受到“格物致知”“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注重格物致知,力求为社会和百姓作出贡献。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已有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其目的就在于“益国利民”。五千多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五常”“诚信守正”“自强不息”的道德观念和精神品格深深滋润着每位中华儿女,也凝聚在科学家的精神世界中。弘扬科学家精神,既是对我国优秀科技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科学家精神熔铸于艰苦奋斗的革命文化传统中。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现实环境,一批海外留学生积极响应“向科技进军”的伟大号召,义无反顾地冲破艰难险阻,回到祖国怀抱,成为我国科技发展事业的先行者和奋斗者。新中国的第一批科学家将爱国、报国作为人生理想和坚定信念,秉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取得了“两弹一星”、电子计算机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用实际行动填补了新中国科技领域的空白。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成长、发展起来的科学家精神,是推进新中国科技事业的精神动力,更是新时代弘扬革命文化的宝贵财富。

  科学家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动彰显。科学家精神的核心信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爱国之情、对科学研究的不断探索、高尚的人格魅力,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弘扬科学家精神能够增强文化认同,不断凝聚思想共识,带动科学界和全社会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增强科技硬实力,更要厚植、培育创新软实力,在弘扬科学家精神中增强科学自信、文化自信。

  古往今来,科技成就随着时代变化发展不断推陈出新,而在长期科学实践中形成的科学家精神却永不褪色。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要充分挖掘科学家精神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以科学家的精神和故事为载体,与革命文化相结合,讲好科学家爱国报国故事,振奋民族精神;将民族的科学家精神与世界的科学家精神相结合,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建设人才强国的必由之路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是人才,特别是高科技创新人才。“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8]能不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人才培养是一个关键问题。

  科学家精神能够激励更多的青少年怀揣科学梦想,将追求科学和真理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9],无数科学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深邃内涵,彰显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靓丽色彩,为广大青年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无数青少年目睹、经历着这场战“疫”,也改变着自身的价值倾向与职业选择。有学者以重庆市为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疫情影响了中学生的职业倾向,“20.78%的学生将来倾向从事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0]有73.4%的学生将钟南山、李兰娟等科学家作为自己最崇拜的人。可见,在科学家精神的影响下,能够激励更多青少年投身于科学研究的伟大事业中,崇拜科学家、向往科学家、成为科学家。

  培养具有科学家精神的时代新人,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实践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同时也针对性地指出了目前存在的科技领军人才匮乏、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等问题。“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培育时代新人,必须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衔接,与建设科技强国的要求相契合。

  实现科技强国、文化强国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未来高速、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建设人才强国,要充分发挥科学家群体的价值引领作用,大力弘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坚持正确的育人理念,不仅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提升,还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促进新时代青年在科学研究上大有作为。

  三、实践维度: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现实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深刻阐述了科学家精神核心要义及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性,更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培养祖国科技事业的后继人才,为建设科技强国、文化强国、人才强国提供支撑。弘扬科学家精神,必须立足学校教育,充分运用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营造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立足学校教育,培养具有科学家精神的时代新人

  学校是进行科学家精神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同时,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及其蕴含的科学家故事是学校进行教育的宝贵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育人内容高度契合。培养具有科学家精神的时代新人,既要发挥科学家精神的育人作用,也要提升育人主体的能力水平。

  以科学家精神涵养育人对象的精神品格。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学生对于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只有学生足够认同、相信和接受,科学家精神才能内化为自身的价值选择与人格追求。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我国科技事业上取得的一系列瞩目成就,更要看到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对后辈的殷殷期望。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实精神,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以科学家精神提升育人主体的能力水平。讲好科学家故事,丰富课程内容。面对疫情,广大科技工作者站在抗疫一线,及时提出防控救治方案,科学决策、潜心研究、主动作为、协同合作,为我国和世界防疫斗争赢得了宝贵时间,他们的使命担当和创新自信就是对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最好诠释。各项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更要及时、适时地将抗疫中体现的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内容之中,从不同角度挖掘内容的创新点,融入科学家精神的视角,使科学家精神深入人心。建设好教师队伍,培养教师的科学精神。如果教师不能正确理解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不能率先践行科学家精神,势必会削弱其对学生进行科学家精神的引领和激励作用。近年来,学术科研领域中仍然存在着浮夸浮躁、投机取巧的不良风气,教师队伍必须发扬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求实主义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和使命担当,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彰显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能量光谱。

  (二)聚焦先进典型,发挥科学家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

  运用榜样示范法,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一种重要方法。科学家作为一种榜样角色,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激励作用。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群体将爱国热忱转化为实际行动,在自主研究的创新之路、严谨治学的求实之路、不慕名利的奉献之路、协同攻关的合作之路上,彰显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靓丽色彩,为全体科技工作者、广大青年学子、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发挥科学家群体的榜样示范作用,既要塑造真实鲜活的科学家形象,也要创新宣传方式,提升科学家群体的社会影响和教育效果。

  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科学家故事,塑造鲜活的科学家形象。立足于其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分析科学家群体的价值追求和人生境遇,客观地呈现科学家身上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避免出现完美化、公式化、形式化的传播内容,发掘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的科学家形象,抓住最能体现科学家人格魅力的闪光点,采用多种方式,塑造起真实、鲜活、感人的科学家形象。比如,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可以举办优秀科学家或科学家群体的自主探究活动,通过自己收集、交流分享、发言总结等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唤醒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媒体平台,建设多元立体的传播渠道。如今,网络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网络化、网络社会化的趋势日益凸显,为科学家精神的传播和弘扬提供了有利条件。弘扬科学家精神,必须建立好科学家精神的宣传平台。既要运用好报纸、广播、海报等传统媒体的独特优势,也要重视自媒体、融媒体等新兴媒介平台的开发运用。如可以将科学家的事迹制成系列短视频,在各个平台、各个渠道广泛投放,在扩大宣传范围的同时,实现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互动交流,加深对科学家精神内涵与本质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要加强有关科学家精神的舆情引导,及时批驳错误言论,巩固传播效果。

  (三)形成社会合力,营造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良好氛围

  科学家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有利于不断凝聚思想共识,带动科学界和全社会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热爱科学、献身科学浓厚氛围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强大合力。

  首先,政府要加强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力度。在政策上,为贯彻落实相关教育实践活动提供政策性指导,使科学家精神育人工作得以顺利展开和有效进行;在设施建设上,投入资金建设一批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学习教育基地,如科技博物馆、先进科学家人物纪念馆,重大科学成果纪念馆等,丰富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载体和形式;在体制管理上,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制度化管理,增强科研管理机制的约束性,加强科研领域作风学风建设,构建良好的科研学术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文化环境。

  其次,要营造全社会积极学习与践行科学家精神的良好氛围,这就需要发挥社会各界的合力。例如,在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过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身作则,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科学研究,用高尚人格诠释科学家精神。在人才培养方面,科技工作者在承担科研任务的同时,也要肩负起培养科技人才的重任。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在科学家榜样的激励下,自觉践行科学家精神,改善当前科研生态环境,引领科学家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以强大的精神鼓舞人,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建设,都切实影响着弘扬科学家精神良好氛围的形成。塑造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离不开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力量的协同育人。

  四、结语

  “人类实践活动愈深入,愈发展,就愈离不开人的精神动力。”[11]科学家精神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印记,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诠释,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动力、价值引领。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必须在内涵维度上厘清科学家精神的科学内涵,在价值维度上把握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并以育人为实践指向。鼓舞、吸引、培养更多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激励青年立足祖国大地,成就科学事业。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12(02).

  [3]新华网.习近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增强科技创新活力[EB/OL].(2013-07-17)[2022-04-2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17/c_116580139.htm.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

  [5][8]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29(02).

  [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2).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

  [9]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02).

  [10]卫晋丽,宋乃庆,王春婵.重大疫情对中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实证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0(03):17-21.

  [11]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

责任编辑:黄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