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广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风险及应对

  摘 要: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对内改革的逐渐深入,广东信息技术普及应用日益增加,广东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不断扩大,广东高校网络思政风险图景更趋复杂。新时代广东高校网络思政面临价值导向一元性与信息技术赋能多维性的疏离、思政理论系统性与内容传播片面性的脱节、社会思潮表达趣味性与主流思政理论表述严肃性的张力等风险。对此,要不断加强广东高校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教育引导,不断推进广东高校网络信息技术革新,持续加大社会主义主流思政理论宣传力度,以更好地守好广东高校网络思政“护城河”,筑牢抵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渗透“防火墙”。

  关键词:广东高校;网络思政;信息技术

  网络不仅是信息传播与提供娱乐的载体,而且充当着思政理论生产与价值观念普及的工具角色,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架构模型。近年来,随着广东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对内改革的逐渐深入,广东信息技术普及应用日益增加,广东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广东高校网络思政风险图景更趋复杂。一方面,广东高校是中西方不同制度、国内外各色思潮激烈碰撞的重要场地,也是资本主义思想渗透、非社会主义思潮宣介、反动言论传播的“关键场所”。另一方面,广东高校承担着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培育时代新人的责任使命,内含着提升高校网络思政治理效能、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维护党和国家安全的价值意蕴,揭示着网络思政内容与形式、技术与价值、认知与认同等多重属性。新时代,广东高校网络思政面临国内核心信息技术短板不能有效维护网络生态、西方错误思潮误导中国青年思维认知、部分个体集体主义和国家观念消蚀解构等消极困境,由此折射出社会发展进程中高校网络思政风险预防与治理难题。为此,全面分析广东高校网络思政风险与挑战,精准把握网络思政的治理规律,在思想引导、风险评估、舆论引导等方面因势利导、因时而动,研究高校网络思政的风险与应对策略十分必要。

  一、新时代维护广东高校网络空间安全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广东高校网络空间安全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与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消蚀解构风险。各种反动言论、错误思想、价值观扭曲的内容费尽心思在我国高校“抢滩登陆”,锚定高校青年,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幽默风趣且脍炙人口的传播内容为“遮蔽”,同我国社会主义思想较量与博弈。广东高校是广东省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促进青年精神升华与思想境界提升的重要场所,网络空间中的一些错误言论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肃清,任其滋生蔓延、发酵升温、左右舆论,将对广东省乃至全国高校宣传和普及社会主义构成威胁,甚至造成人才培养方向的偏离和国家后备人才的培养“缺位”的严重后果。“青年学子的价值观预示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一旦出现混乱将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1] 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在人的思维培养、习惯养成、行为实践中起着思想引导作用,对青年价值观的培育、高尚灵魂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发挥积极影响。加强广东高校网络空间中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社会主义思政理论教育的宣传普及,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生态是广东高校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也是保障广东高校网络空间稳定和提升广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能的重要方面。

  (一)广东高校网络空间安全是广东省乃至全国网络空间安全的“晴雨表”

  广东高校网络空间安全是维护广东省省内高校的网络空间安全和确保各高校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方面。广东高校网络空间安全会直接影响到全国高校的网络空间生态和舆论安全,是关涉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稳固、社会主义群众认同和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因素,是有效降低社会矛盾激化、社会恐慌“放大”的重要基础,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网络空间安全判定的“晴雨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2],然而在现实中,高校青年会接触到价值观各异的网络讯息、价值导向多元的社会思潮、追求“流量至上”“视觉效应”的内容。一旦错误观点和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行其道,则正确观念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会“式微”和“缩减”。广东高校网络空间安全风险一旦扩大化,波及全国,则会给党和国家带来挑战。因此,加强广东高校网络空间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建立错误思潮和反动思想的甄别预警机制等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安全和国家总体安全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3],广东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思想情绪比较冲动、本质提炼能力欠缺的现象,易被资本主义思想“带偏”和错误思潮蛊惑等问题,容易产生非理性情绪和言行偏激现象。

  (二)广东高校网络空间安全是广东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稳定器”

  高校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任务使命和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宣传解读的重要场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社会主义深入人心、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维护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4]。广东高校作为广东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培育时代新人目标要求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维护广东高校网络空间安全是落实广东省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稳定器”,对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培养社会发展后备人才价值重大。在广东高校立德树人实践中,网络极大改变了高校育人途径,拓展了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带来多样知识的同时也对广东高校教师的知识素养、应变能力、教育水平提出更高要求。省内一些高校大学生沉溺网络,在错误思潮、非社会主义思想、资本主义逻辑等的熏染下,在娱乐化、数字化、资本化的网络空间中迷失自我,甚至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分化、丑化我国国家形象的“推鼓手”。这无疑偏离了我国高校的育人导向,也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巩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成果相脱离。维护广东高校网络空间安全是促进广东省高校青年树立崇高理想、心怀远大抱负、助力民族复兴的“应然”要求,也是广东高校成为全国网络空间风险防治示范区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样板区的“实然”前提,对提升立德树人成效作用显著。

  (三)广东高校网络空间安全是提升省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的“风向标”

  由于互联网的介入,广东高校网络空间安全更多地向舆情应对、风险防范、应急处置等领域拓展,广东高校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也一定程度增加了校园舆情发生频率和高校网络空间安全的风险。各种意见相左的思想汇集、价值各异的观点集聚、社会热点讨论积极等给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带来诸多挑战,日益成为关涉广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治理和效能提升的重要“风向标”。在网络空间中,发声主体的规模不断突破线下人数限制,由个体向群体延伸、由区域向整体扩宽。高校网络空间安全治理也由点到面、由被动治理向主动防范转变。即使是一件容易忽视的微小事件,如果未能得到及时解决,也会有衍生校园矛盾乃至社会舆情的可能。简言之,高校网络空间安全治理至关重要,对校园舆论生态净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提升意义独特。部分高校学生由现实空间转入网络虚幻场域,个性张扬、天性释放、非理性情绪喷薄而出,将网络视为法外之地恣意妄为,不断制造矛盾和摩擦。此外,广东高校部分意识形态工作者的用网、治网和网络空间的风险防治素养比较欠缺,网络空间的风险治理经验不足,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度不够,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人才数量较少等现象仍较常见。这些不利于广东高校网络空间安全维护的因素削弱着省内高校网络空间风险治理的效果,不利于省内高校网络空间安全治理效能的稳步提升。

  二、新时代广东高校网络空间的风险样态

  新时代广东高校网络空间面临着意识形态价值导向一元性与信息技术赋能多维性的疏离、思政理论系统性与内容传播片面性的脱节、社会思潮表达趣味性与主流思政理论表述严肃性的张力等风险。这些风险的呈现既与广东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也同社会文化和民众包容心态休戚相关。广东是近代中国对外经贸往来最频繁、各种社会思潮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全国经济发展的“试验田”。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广东经贸往来繁荣、政策包容普惠、人口构成多样、高校数量众多,科研院所集聚,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率位居全国前列。高校学生思维活跃,用网、触网积极性高、能力强,不可避免地给广东高校网络空间安全带来风险。广东高校有效克服和化解网络空间风险,直接关系到广东乃至全国高校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因此,提升高校网络空间安全应急能力,全面认识和客观分析新时代广东高校网络空间的风险样态、传播规律、内容逻辑,找准广东高校网络空间风险源,帮助广东高校乃至全国大学生形成科学思维认知和建构理性评价体系。

  (一)经贸繁荣带来网络空间安全的多元碰撞

  广东省地处沿海地区,毗邻港澳台,面向东南亚等海外国家,地理位置独特,受海洋文化熏染较为明显,在对外开放进程中不仅有着天然的经济发展优势,也有着浓厚的思想接纳和包容氛围,吸引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来此交流和传播。早在2020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达11.08万亿元,年均增长6.0%,经济总量连续32年位居全国第一。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民生的改善等有力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优势,为广东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事实依据和数据支持。与此同时,如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剪刀差”、城乡收入与分配不均衡、社会发展“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阵痛期”等,直接或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构成高校网络空间风险滋生蔓延的社会根源。网络意识形态的本质是“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在网络空间的反映[5]。经贸往来频繁的广东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和人才等过程中,不断吸纳着人们对世界与社会的不同看法和见解,相较于内地地区,广东高校学生长期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文化和语言、信仰不同宗教和秉持不同习俗的社会个体与群体接触,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现象较为普遍,广东高校青年在文化碰撞融合中也更容易受到不同社会思潮的影响。随着多元社会思潮和多样的观点于网络场域蔓延传播,信息技术在对错误思想和观点的阻滞和处理上存在滞后性,网络空间社会思潮的多元碰撞使得广东高校网络空间安全面临的价值导向一元性与信息技术赋能多维性相疏离的风险持续攀升。

  (二)技术发达助推网络非主流理论渗透

  广东省科技发达、技术研发与使用的基础设施完备、科研院所与技术人才众多、科技成果转换受众广泛等,为广东省新媒体技术的研究、网络媒介的发展和信息平台的应用与普及创造良好条件,使得网络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备。尽管广东省科学技术水平领先全国,但在核心技术仍然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掣肘。互联网兴起于美国,“全球有13个根服务器,美国有10个,瑞典、英国和日本各有1个”[6] 中西方巨大的信息资源差异,使得中国在网络关键技术和重点信息领域处于劣势。西方国家将网络作为“西方价值观出口到全世界的终端工具”[7],以高校青年为重点渗入对象,将对外交往频繁的广东高校作为突破重点,采用网络媒介和信息植入等手段对大学生实施内容渗透,给广东高校网络空间治理工作带来冲击和风险。一些社会思潮如“佛系”思想、“二次元”文化、“躺平”主义等活跃,为高校青年网络交往与日常生活“增味添彩”和提供“饭后谈资”的同时,无形中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提倡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爱岗敬业等价值观念相背离,消解了高校大学生追求卓越、积极上进的行动自觉;一些非社会主义思潮如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反社会主义等通过网络与新媒体信息技术赋能,利用网络直播、网络交友、网络兴趣圈等途径拓宽传播渠道,在技术维度为内容观点、价值理念的蔓延提供辅助。

  (三)高校林立加速多样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

  高校青年群体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包容度高,探究意识与个性特征更为明显,但是高校青年群体由于处在身心发展“拔节孕穗”期,对规律的认识与把握的全面性和细致性不够。这使得他们往往成为多样社会思潮乃至错误思想和反动言论的网络传播主体的“代言人”。广东省高校数量众多,本科、专科、职业技术院校林立,加之大学生群体同质性较强,兴趣爱好相似度高,“圈层化”传播比较突出。在国际化教育背景下,世界各地文化观念、社会思潮纷至沓来,负载着私利与公利、积极与消极、感性与理性、虚幻与真实等诉求和表述方式多元的价值理念、思想言论利用学生群体进行网络宣介与传播,借助校园“公知”、网络“大V”、学生领袖等力量扩大影响和宣传,在网络平台、“两微一端”、网上论坛等推波助澜下,以兴趣化、新颖化、实效性强的内容为支撑,与网络传播载体互融互通,达到非社会主义社会思潮加速渗透与影响效果的线上与线下共谋。多样社会思潮数码化生产并传播、各种“病毒信息”井喷式涌入、难以预料和不易掌控的非社会主义思潮沉渣泛起,极大影响了高校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和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高校网络空间中的文化思潮如果引导失当,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对主流理论的认同和内化的削弱,易产生“舆论绑架”,乃至引发“蝴蝶效应”,对整个高校和社会舆论生态的和谐稳定带来挑战。

  三、新时代广东高校网络空间风险防治的实践策略

  网络空间风险的防治需要在理论素养提升、风险预估防范和创新传播话语中丰富和书写。广东高校网络空间风险防治交织着价值、技术、话语传播等多重逻辑,发挥着维护高校安全、强化大学生情感认同、凝聚民族伟大复兴思想共识等多重功能。从思想层面解决高校学生的价值认同导向问题,从技术层面阻滞非主流思想涌入,从话语宣传角度塑造风清气正网络舆论生态,不断提升人们对社会的认同感、持续强化网民反对错误思潮渗透的自觉性,防范网络空间风险、巩固我国网络空间安全注入思想力量、提供价值支撑。

  (一)固本强基: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引导

  网络空间安全风险的滋生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们对错误思潮与观点的认识不足与掌握不够全面。广东高校网络空间安全风险防范必须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着手,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价值阐释、逻辑解读和“理想意图”的阐发。广东高校网络空间风险滋生的多重面决定了其风险防治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因此,广东高校网络空间的风险防治,在思想层面必须多措并举促进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情感融入;在目标上要对多样社会思潮进行科学辨析与分类,对网上出现的不当言论、社会矛盾引发负面情绪有效疏导;在方法手段上积极结合高校思政课堂、校园环境创设、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网络法治宣传等形式,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素养、网络法治意识、独立思考与科学鉴别社会思潮能力,解决好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8]

  (二)风险预判:全面分析与技术治理相结合

  网络空间风险蕴藏着内容与信息技术结构的失衡,体现着风险评估预判与信息技术治理的建构维度,存在着高校学生思维活跃与其对规律把握不完整的矛盾以及网络空间识别与核心技术缺失的张力。在理论层面,强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是网络空间风险防治的前提,但其防治关键和重点环节则是信息技术对风险的预判与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9]防范化解高校网络空间风险,必须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和网络空间风险的精确识别;运用网络算法技术及时向大学生推送“正能量”信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网络敏感词汇、哗众取宠言论、侮辱谩骂国家制度话语等的屏蔽,在源头上对容易引发网络空间风险的危险点、风险源予以阻滞;运用网络信息追踪技术对散布不实言论、污蔑党和国家形象、造谣生事等网民和大学生“精准画像”,及时加以引导和规制,营造高校健康网络生态。此外,高校工作者要全面分析各种社会思潮和网络流行观点的实质内涵与价值影响,对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丰盈大学生思想品质予以包容;对网络中的错误言论及时回击并“纠偏”,主动将学生思想引入正确轨道上来;对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言论和思潮进行驳斥和剔除,帮助大学生网民框定正确价值取向,酝酿爱国情感和思想,避免误入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歧途”。

  (三)话语创新:抢占师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新高地

  网络话语不仅诉说着内容本身,更表征着话语创造与传播者的价值呼唤和利益诉求。“躺平”“内卷”“佛系”等网络流行话语深受高校学生喜爱并口头禅式地调侃运用,既是多元社会思潮内容幽默搞笑的结果,也蕴含着话语形式的创新引领作用,体现着高校大学生的话语偏好。广东高校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提高错误思潮鉴别力、提升自身网络素养和法治意识过程中,既要善于创新教育内容,又要注重内容的表达与传播形式的“包装”。在内容上,要加强对内容的精华进行提炼浓缩,将传统的严肃说教转化成学生愿意听、听得懂、能接受、易宣传的“网言网语”;在形式上致力于主流价值观的内核与多样趣味元素融合,将教育内容与网络表情包、趣味视频、象征符号等联结,促进广东高校网络话语与主流理论话语双向发力,实现广东高校学生对主流理论认同的“集聚效应”。新时代我国高校网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甚至处于‘无语’或者‘失语’状态”[10]的话语困境,广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重视网络空间的话语创新,在读懂学生“为何说”“说什么”的基础上,善于创新“怎么说”,在遵循内容教育严肃性、政治性的同时,赋予话语趣味性与生动性,不断扩大网络空间“正能量”的占比,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占领高校理论知识传播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郁树,廷谢昕.用融媒体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N].光明日报,2019-12-24(15).

  [2]总体国家安全观干部读本编委会.总体国家安全观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15.

  [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00.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光明日报,2017-10-19(02).

  [5]郝保权.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新趋势[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01):127-135.

  [6]周汉华.习近平互联网法治思想研究[J].中国法学,2017(03):5-21.

  [7](英)安德鲁·查德威克.互联网络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任孟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24.

  [8]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1.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1.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04):209.

责任编辑:杨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