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摘 要:文化自信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泉,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命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灵魂。加大文化自信培育力度,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意蕴深厚。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离不开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从而更好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是个人和集体对于自主创造的文化的信任”[2]。总的来说,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的,是人们的思想认知、情感表达落实于民族实践的伟大历程中所蕴含的,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的过程。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征程,文化自信贯穿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之中,蕴含着人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在党的十九大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及:“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则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绘就文化发展美好蓝图。文化自信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和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更应该肩负起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使命责任,提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

  一、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是做好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理论源泉。只有追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渊源及文化根基,才能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凝聚人民精神力量。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源

  纵观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人类创造了光辉而又灿烂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世界文明,而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有其独特的渊源。回溯历史,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之所以生生不息且历久弥新,主要原因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中国人的思辨智慧,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感染力,对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着眼现实,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文化自信建设的时代进程之中,注重从中国的文化发展实际出发,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敢于并善于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汲取养分,丰富并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取得了系列辉煌的文化成就,开创文化发展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儿女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最丰富的精神滋养,支撑着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放眼未来,中华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特标识和重要根源,将凝聚起强大的民族认同感,构筑起文化自信培育的精神动力之源。

  (二)奋发有为的革命文化精神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命脉

  革命文化作为党和人民伟大斗争的文化凝聚,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素材,彰显着优良的精神品质,对于提振伟大民族精神具有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一如既往地永葆初心,究其根源就在于革命文化的引领与锻造。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6]中国近代的历史,是一部反抗外来侵略,追求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史。革命精神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支撑着一代代革命先辈为实现国家独立和解放而不懈奋斗,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续前进的精神支撑。伟大的革命实践锻造伟大的革命灵魂,铸就了伟大的革命文化。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传承革命文化精神,赓续红色文化血脉,弘扬了伟大的建党精神,体现了深沉的文化自信。革命文化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的英雄气概,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生动践行,是强基固本的精神支撑,更是克敌制胜的精神密码。革命文化蕴含着无产阶级政党的科学信仰、崇高信念和远大理想,彰显了豪迈的英雄气概和英雄精神,富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是启迪思想、鼓舞斗志、升华情感的重要素材,是文化自信的命脉所在。

  (三)蓬勃向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灵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精神旗帜,其蕴含着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是我国人民文化自信程度的重要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问题由来已久,明朝以前,中国曾是世界上经济、文化相当发达的国家,商周、春秋、汉代、盛唐直至两宋时期的文化发展亦是高度发达,创造了世界文化史上的新辉煌,那时候的中华民族自信满满。然而到了近代,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给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敲响了警钟。中国在内忧外患、救亡图存的民族危难时刻,面临着严重的文化危机,加剧了中国民众对于本国文化的怀疑和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华文化才重焕生机。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华民族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耸立在世界之林,开始逐渐找回文化自信。此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迈出文化建设新步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发展变迁,为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和世界文化难题的破解指明了正确方向,树立起新时代的精神旗帜,是文化自信的灵魂。

  二、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7]文化自信的增强和社会凝聚力、向心力的提升,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支撑。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精神品质、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意蕴深厚,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的养成意义重大。

  (一)有助于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凝聚着中国人民深沉的价值共识与精神追求,已深入国民血脉,滋养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结合精彩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及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有助于吸引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传承文化基因,沿袭文化传统,涵养文化情感,体会文化韵味。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学生将进一步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中华文化经典,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探寻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倡导的传统美德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自觉肩负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只有坚定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用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塑造大学生的灵魂和精神,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还有助于引导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忘本来,面向未来,从传统文化的母体中汲取丰厚养分,延续精神命脉,学会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文化与儒家经典文化的关系,处理好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合理应对封建腐朽思想文化的糟粕,形成正确文化认知,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只有学生真正了解伟大的中华文化,才能发自内心地热爱中华文化,对内坚定文化自信,树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积极参与文化交流互鉴,推介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吸收人类文明精华,培养开放包容文化态度,从容应对时代潮流之变。

  (二)有助于通过弘扬革命文化精神品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文化的忠实传承者、践行者,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在百年历程中共同构筑了光辉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所创造的一种精神文化,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革命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和革命精神,对于激励大学生的昂扬斗志,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至关重要。将革命文化理念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局和全过程,有助于依托各地红色文化基地,引导学生学习革命先烈光辉事迹,讲好革命文化故事,传颂革命文化经典,提炼和宣传革命文化中彰显的优秀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学生从革命前辈的光辉事迹以及无数革命战士英勇无畏的奉献精神中受到启迪,磨练意志,锻炼毅力,形成良好的文化品格,推动革命精神传承发展。只有弄清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史以及党的光辉历史,才能引导大学生们保有对革命历史的清醒态度,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侵蚀,将红色基因融入自身的精神血脉之中,在革命文化的接力奋斗中谱写新篇章。此外,大学生身处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到,我们要引导广大师生坚定信仰,积极传播并深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通过加强革命文化学习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历史眼光,以革命理想信念为精神内核,自觉挺起民族精神之脊梁,厚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底气,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培根铸魂,落实立德树人目标要求。

  (三)有助于通过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全球化时代,各类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文化自信关乎民族复兴和文化安全,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文化的高度重视。通过先进文化的熏陶,将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文明,发挥先进文化的主导作用,引导大学生们以先进文化武装头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自信建构也面临诸多新挑战,给文化自信培育带来冲击。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尚未成熟,社会阅历不足,且部分学生好奇心强,辨别文化真伪能力较弱,极易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影响,面临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蚀,诱发各类文化安全问题。高校作为多元思想文化的聚集地,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在高校中大力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助于引导大学生们拨开迷雾,坚定方向,做到不偏不倚,进而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成果,辩证看待西方文化的发展影响,有效应对世界各国文明冲突,警惕西方霸权主义和各类社会思潮的侵扰,提升辨别文化真伪的能力,在文化交流碰撞中走出焦虑,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谐稳定。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也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发展机遇,呼吁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人才,迫切需要高校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鼓励学生自觉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捍卫者。只有坚定文化自信,遵循先进文化的发展规律,才能呼吁学生在坚持民族主体性前提下,正视本民族文化,合理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及智力支持。

  三、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文化自信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关乎国家兴亡、民族强盛的时代课题。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文化自信的培育进程仍不可避免地面临教学改革有待推进、培育效果有待提升、文化氛围有待营造的困境,需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以贯彻落实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的理念。

  (一)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推进教学改革守正创新

  文化自信的培育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是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途径。因此,要努力涵养教师文化魅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1.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文化素养

  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做好文化自信培育的人才保障。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于发挥教师作用。其一,高校要合理布局师资结构,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夯实理论教学功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磨练教学技能,塑造教师人格魅力,锻造一批既富有思想信仰,又有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的优秀教师团队。教师通过广博的学识和幽默的语言赢得学生的喜爱与尊重,为高校的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专业化的师资保障。其二,要营造和谐友爱的师生氛围,激发教师参与文化自信培育的活力,结合其教学特长和研究方向,精心组织学术沙龙,开展专题培训活动,调动高校教师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宣传与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方位、多举措提升教学能力。思政课教师要主动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进程,更新数字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依托现有的研究中心、文化基地、文创空间等平台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文化自信培育相关的研修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践,解决学生真信、真懂、真用的实际问题,提升文化育人的效果。

  2.着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9]完善的课程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支撑,为此需要从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两大方面持续发力,基于“大思政课”的大使命、大格局和大目标,推进思政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其一,文化自信培育的课程改革。高校在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时,要加大文化自信培育的比重,适时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培育内容。专家学者在教材编写、出版与推广工作时,把好教材关,杜绝体现不良思想和带有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错误观点的教材流入大学课堂的现象。除了必修课程,高校还要增设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涵养学生文化情感的选修课程,推广中国诗词、中国绘画、中国戏曲等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课程,增设“中外文化荟萃”等世界文化课程,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其二,文化自信培育的教学改革。高校教师要善于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挖掘带有文化元素的鲜活素材,如结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引导大学生正确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引导大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动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程;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引导大学生以辩证、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规律,合理对待文化发展成果;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激励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历程,弘扬革命文化精神,在学思悟践中担当民族复兴使命。此外,还要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结合不同学科学生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在守正与创新中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文化自信培育效果

  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保障,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高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依托,将文化自信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衔接,全面提升育人成效。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深层内核,决定着文化的性质与方向。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低,也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之所以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根源就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领。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也只有与自身文化相互契合,才能赢得最广泛而深刻的文化认同,增强价值观自信,保持国家的精神独立性。为此,高校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华文化力量,挖掘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素材,转化为激励学生前行的文化力量,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追求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将自身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相互联系。高校还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更新大学生的文化理念,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从而有力地回应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冲击,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2.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依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提供了重要内容。高校要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政策指示和会议文件精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依托,做好文化自信培育。其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高校教师要善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课元素,做好学生的文化观教育,避免学生因文化基础薄弱导致文化自信缺失。其二,革命文化彰显着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要讲好革命文化故事,发扬革命文化精神,引导学生坚定文化信念。其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引着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要善于做好先进文化的宣传和动员工作,以先进文化理念贯穿思政课教学全局。高校要通过宣传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追踪中华文化之源,探寻革命文化发展进路,领略先进文化的魅力,升华文化体验;在文化熏陶中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筑牢理想信念,坚守正确方向,坚定文化选择,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要以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之大视野、大历史与大格局,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重塑中华文化复兴的中国形象,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提升文化育人效果的重要手段,要通过丰富文化自信培育的校园文化,巧用各类多元化的资源,在校园内外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1.巧用文化自信培育的各类资源

  鲜活的课堂生成性资源、实践教学资源和网络文化资源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一是文化自信培育的课堂生成性资源。高校教师应善于通过思政课这一主渠道,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搜集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素材,动员大学生们品读文化经典,领悟文化真谛。结合红色歌曲传唱活动,弘扬革命文化精神,唱响时代主旋律。二是文化自信培育的实践教学资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树立实践教学理念,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走访名胜古迹,探寻革命文化老区,参与基层实践锻炼,深入社区进行文化宣讲和文艺演出,甚至鼓励学生出国深造等形式,理论联系实际,升华文化体验。三是文化自信培育的网络文化资源。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更新速度较之以往大幅提升,高校应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综合运用各类网络传媒载体,搭建起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网络学习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翻转课堂、微课、微电影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立体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激发其参与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

  2.丰富文化自信培育的文化环境

  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深远持久的,可以通过校园景观工程、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类新媒体平台来实现。其一,在校园文化建筑和景观工程之中,融入文化自信理念,设计传播正能量的文化符号,展示优秀榜样的先进事迹,传播中华名人的文化故事,张贴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横幅,使大学生们在无形中感受文化熏陶和影响。其二,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学习文化、感知文化的兴趣,如利用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举办特色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利用五四青年节和国家公祭日等重大时间节点,对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开展文化专题讲座、论坛、报告会、艺术节、读书会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其三,善于发挥校园网站、学校微信公众号、微博、易班等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借助校园广播等渠道,加大文化自信培育的宣传力度,积极推介文化知识,开展文化活动,打造校园网络文化特色品牌,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文化资源,丰富精神世界。

  四、小结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民族最为深层的精神积淀,主要蕴含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顺应世情、党情和国情的重要举措,将传承民族精神命脉,挺立民族精神脊梁,树立时代精神旗帜,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高校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文化自信筑牢文化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在砥砺奋进中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参考文献:

  [1]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8.

  [2]魏则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何以自信[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67-72+190.

  [3][6]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4][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3.

  [7]人民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21-11-11)[2021-12-27].http://cpc.people.com.cn/n1/2021/1111/c64387-32280050.html.

  [8]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9]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责任编辑:韩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