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路径探析

  摘 要: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不仅管理学生的日常事务,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引领学生成长成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多元化对主流价值体系的冲击,辅导员在立德树人工作过程中面临工作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入落实、全员育人合力难以凝聚、全过程育人链条易断裂、全方位育人空间不明朗等职业困境,如何在“三全育人”理念下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困境,从而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当前应着重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三全育人”理念,高校辅导员应发挥自身优势,打造“1+N”全员育人模式;同时应优化全过程育人体系、打造全方位育人时空矩阵,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立足点,把立德树人理念内化到高校育人各方面、各环节,凝聚育人力量,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高校辅导员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但面对新时代新环境,在育人过程中辅导员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何化解辅导员在新时代新境遇下立德树人的职业困境,寻求新突破,再上新台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三全育人”与立德树人的辩证关系

  (一)立德树人是实施“三全育人”工作的根本目的

  立德树人是实施“三全育人”工作的根本目的,其中,“德”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和灵魂,高校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引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正是培养有道德的时代新人[1]。青少年阶段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其思想水平与道德素养虽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仍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栽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带来了冲击和影响,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若此时缺少正确和及时的思想价值引领,大学生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便很难扣好。辅导员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仅要关心“怎样培养人”,更要关注“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2],在开展德育活动时,更要注重培养德行修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精心栽培青年一代脚踏实地,奋发有为,在时代洪流中砥砺奋进,立志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三全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三全育人”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思政引领工作必然涉及大学生成长的多个方面,实施“三全育人”便是促进完善大学生品德与心智的有效途径[3]。首先,全员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育人工作是全体教职工天然的职业要求,辅导员老师应联动思政课教师、专业课老师在教学管理中对学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不懈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学生思想水平、道德素质和品行修养。其次,全过程育人契合大学生成长规律,德育在学生成长的任何环节都不可或缺[4]。大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渴望独立且盼望成熟,但绝大多数学生心智并未完全成型,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在道德品质培养、健全人格方面有着极大的成长需要,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工作,因此高校应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重视对其品德修为的培养。再次,全方位育人激活高校资源,为大学生塑造良好品行提供广阔空间。立德树人并不简单地指思政课程发挥的育人作用,高校各类课程、实践活动、日常学生管理等都可以渗透德育内容,因此,在大学生日常所接触的任何时空里,都可渗透德育思想,引领教育内容,以打造全方位育人矩阵,做到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细、落小和落到实处。

  二、“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的实现困境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育人工作需要乘势而上找准新定位,迎接新挑战,做出新突破。新形势下辅导员开展“三全育人”工作,落实立德树人任务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出诸多困境。

  (一)立德树人工作理念有待深入落实

  近代哲学家严复认为,“智育重于体育,而德育尤重于智育”[5],可见,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起到定向作用。近年来,高校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人才培养实践中,部分辅导员对学生的德育仍普遍存在认识盲区、经验不足和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飞速发展的科技对高校教学科研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往往出现过度追求科研成果而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重理轻文”的环境下,辅导员难以开展充分的教学活动及理论研究,教学资源、教学渠道难以被挖掘和拓展,导致辅导员开展德育教育时流于“灌输”形式,育人效果无法提升。高校立德树人基础性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很可能导致未来整个社会逐渐趋于功利化,输出的人才变成冷漠的“工具人”,因此,辅导员在开展育人工作时应将立德树人摆在首要位置。

  (二)全员育人合力难凝聚

  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体系中,辅导员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联结专业课教师、其他管理人员、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合力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主体,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多数一线高校辅导员时间被大量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所占据,工作繁杂琐碎,不仅直接面对学生,而且承接学校各部门关于学生事务的其他日常工作,很难有时间留给辅导员组织联合其他教育人员开展工作,大多数辅导员往往陷入繁杂的事务工作中,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造成德育工作弱化。并且,专业课教师授课时大多注重知识的传递和理论的灌输,而忽略了蕴含在课程中的德育因素,很多大学生父母认为孩子可以走向独立便选择放手,或仍存在学校本位的思想,认为一切教育都是学校老师的责任而疏忽了对孩子的关心,种种原因导致全员育人合力难以凝聚[6]。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甚至教育工作者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辅导员老师难以整合诸多社会资源,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三)全过程育人链条易断裂

  学生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价值观的形成与道德行为的养成遵循知、情、意、行四阶段的发展顺序,学生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期间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中,由于辅导员工作变动,大多数学生在大学四年生涯中会更换辅导员,导致辅导员的教育难以形成连贯性。并且,当学生升入大三、大四年级时,部分辅导员为了提供给学生充足的就业与考研时间,往往忽略了高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前高校中低年级同学群体文体活动的参与率明显高于高年级,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刚刚形成价值观的认同,此时需要在大三、大四年级进行意志水平和自觉行为的强化,若出现后期教育的断层,将致使辅导员立德树人工作效果大打折扣,这些都不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初衷,所以无论学生处于大学生涯的任何阶段,辅导员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都不能缺失。

  (四)全方位育人空间不明朗

  辅导员立德树人工作不仅要发挥思政课堂这个主渠道的作用,更要充分挖掘除课堂时间外,因为课下也具有广阔的育人活动空间。目前辅导员在开展思政课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网络空间建设、日常管理服务等活动时,缺乏对育人目标和各项活动的结合,“十大育人”体系构建仍需进一步强化[7]。辅导员在开展校园、网络、心理等文体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看重活动的呈现效果,忽视检验学生主体是否在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与提升等效果;辅导员在日常学生事务管理、服务过程中也倾向于单纯地解决问题,难将教育融入日常、融入管理、融入服务。在德育活动中,辅导员在设立活动目标时缺乏有机统一的立德树人总目标,德育工作小而分散,很难在学生心中形成价值认同感,甚至出现空喊口号、不讲求实效的现象。此外,受互联网及“三微一端”平台影响,以往陈旧的活动模式可能不再适用于“00后”大学生,校园活动的开展形式也需要寻求创新。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面对当前“三全育人”理念下立德树人工作开展的困境,辅导员应积极寻求突破,发挥思想价值引领主导优势,从自身出发,协调联动各方资源与力量,形成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

  (一)发挥辅导员自身优势,打造“1+N”全员育人模式

  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人,陪伴时间最长的人。从入学起,学生便与辅导员建立起紧密的师生关系,加之日常班级建设、党团引领、学生事务的处理工作,更加深了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程度,因此,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独特优势,不断提升自我,联动他人,共同打造“1+N”全员育人体系。辅导员自身提升专业素养,将思想价值引领融入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发挥思政育人主导作用,主动思考新形势下立德树人途径,协调联动各方力量,树立共同育人目标,凝聚形成“1+N”全员育人队伍。联合专业课老师,打造“辅导员+专业课老师”育人体系,主动走进课堂、走近教师,与任课教师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不断提高德育成效,定时交流反馈学生近况并及时因材施教进行引导,联手任课教师打造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金课”,使每门课程都融入德育元素;联手班主任,建立“辅导员+班主任”带班模式,将思想价值引领融入日常事务管理,与班主任一同在班会、班级活动中发挥育人作用,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动向,对特殊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联系优秀校友,成立“辅导员+优秀校友”分享论坛,讲好发生在学生身边真实的励志故事,分享校友学习、工作经验,以积极正能量来鼓舞学生不断提升自我;联合学生家长,组成“辅导员+家长”课堂,发挥原生家庭支持体系作用,融入家庭帮扶力量,将学校所倡导的主流思想与家长及时交流,开展家校同心育人大讲堂,助力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形成同向同行的育人合力。

  (二)优化全过程育人体系,立德树人工作持续在线

  立德树人工作需要贯穿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活全过程,不可出现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因此辅导员应合理规划学生德育总体目标,动态跟踪育人成效并及时调整育人方式方法。辅导员可结合校风校训,明确立德树人工作总体目标,并在全校范围积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在全体师生群体中形成价值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人人追求的良好新风尚。辅导员要积极参与思政课理论研究与教学改革研讨,合理规划大学生思政课设计,从大一到大四阶段,将新生适应性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防理论教育和形势与政策教育等课程进行合理设置,按照循序渐进、有机统一的体系规划的进行课程安排,结合时代特点,及时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教材教案、融入课堂和融入学生。由于学生是处于发展阶段的人,思政课的课堂必然也不是一潭“死水”,在授课方法上需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漫灌式”教学,要求辅导员动态跟踪学生状态,把握学生思维动向,及时与学生形成互动,使思政课“动起来”和“活起来”。思政课教学不像其他专业课一样可以在短期内直观呈现教学成果,任课教师在教授过当学期的课程后,很难追踪到后期学生的表现,但辅导员跟学生的共处会持续大学四年,应充分发挥这一持续性的优势,及时跟进学生德育成效,小步子勤反馈,使立德树人工作贯穿学生学习生涯始终。

  (三)打造全方位育人时空矩阵,育人工作网络全覆盖

  全方位育人强调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和育人内容的丰富性,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既要利用好传统的课堂教学宣讲社会主旋律,又要将思想价值引领与思政体系整合到其他相关教学、科研和活动中去,打造全方位的育人矩阵网络。辅导员要积极打造活动多样、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第二课堂”,结合当今时代热点、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开展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传播主流思想,用新时代的感召力激发学生奋发有为的学习动力和蓬勃向上的创新热情,通过参与活动,体会活动意义,端正自我言行,自觉践行当代大学生应有的使命与责任。辅导员在日常学生工作中要主动占领互联网主阵地,使思政教育活起来,宣传普及“全国高校思政网”、“易班”等网络平台,打造“三微一端”思想交流空间,让大学生随时随地开启移动思政课堂。同时,高校辅导员在开展资助评选、就业宣讲和创业讲座时,也要充分挖掘其中的育人因素,融入德育教育,教给学生诚信为人、艰苦奋斗,让单纯的管理工作变得有温度,做到让学生喜爱参与的同时也让学生学到做人的道理,树立远大的理想。

  四、结语

  探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融入到学生日常教育管理过程,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辅导员工作的主要着力点。辅导员应科学把握教育规律,积极探索“三全育人”新模式,协调联动高校有利教育因素,突破育人发展瓶颈,同频共振,同心同向,绘制立德树人教育事业最大“同心圆”,为社会源源不断培养造就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苟建强.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三全育人”路径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20.

  [2]朱平.辅导员在高校“三全育人”中的角色与定位——兼论“育人”的特点与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2020(03):86-91.

  [3]刘承功.高校“三全育人”的核心要求、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92-95+111.

  [4]高洋.“三全育人”视角的辅导员思政教育路径探析[J].现代交际,2020(12):158-159.

  [5]魏义霞.严复德育思想探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05):53-58.

  [6]李培洋.“立德树人”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与路径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01):9-10.

  [7]范根平.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理论观察,2020(01):137-139.

责任编辑:杨慧芝